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知通为一”:去“朝三暮四”之蔽,达致“休乎天钧”之全

来源:网络    时间:2023/1/30    点击:516



《庄子》“知通为一”:去“朝三暮四”之蔽,达致“休乎天钧”之全

 

作者:学思观

 

“朝三暮四”一成语,出自《庄子》中的《齐物论》之篇章。

这一成语,实是一则寓言故事,旨在揭示人生修为上去除固执成见、自以为是的认识之蔽,而复归“知通为一”的大明,达致“休乎天钧”之大全。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狙”者,猕猴之属;“芧”者,橡子之物。“朝三暮四”的价值意蕴,旨在揭示人生“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的固执、偏执之弊。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对于人生价值追求来说,现实中的名和实并未有所亏损,但心识因看不透事物的本质而会喜怒无常,偏执成癖。

世情习常: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所同。

“神明”者,为人的认知之心或智明之心。“劳神明”的意思,是因有贪欲的营取而劳役其心知。

“劳神明”的“为一”,是执著、偏执一曲而不觉;“不知其同”,是无有“知通为一”的大同之觉。大同者,涵摄万殊不同,而通为一体。

在《庄子》看来,人生认识可有不同的认知角度和价值取舍。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从同异之别趣上言,习情往往是只知其异而不知其同,也即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见部分而不见整体。

从魏晋学者郭象的字面解说上看,“达者之于一”是知其自得之一。天下人物各自同为一个自得,岂会劳神明于知而固执偏一?万物中的此一与彼一者,咸一于自得,故为同一的自在自然。

从唐代佛学者成玄英的佛理上言,人心因有偏执、固执和迷执之念,方有偏执的执一之蔽。不知佛之至理,固为如此。在佛之自性上,实是“理自混同”。若刻意措心于其间,便非是混同之理。佛学的真理,因不执一,故能无有彼我、是非之迷执。

《庄子》“万物皆一”的“大同”,是“不同同之之谓大”(《天地》)和“有万不同之谓富”的价值意旨。“大同”,非是强齐、模式化之同,而是齐物自性的“无物不可”(《齐物论》)之同,通一而同。

人生迷执:朝三而暮四,或朝四而暮三。

在《庄子》的寓言中,每一天给予猕猴食物的橡子本是七个,或是早上三个而晚上四个的一个组合,或是早上四个而晚上三个的一个组合。两个组合中,虽前后数有不同,但总数不差。

早上,猕猴见到人给予的橡子只有三个便会发怒,而见人给予的橡子为四个则欢喜,足见猕猴尚无有通一或整体的大全、总体之识。猕猴的感知只是如此,迷惑、偏执之人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若是自以为是,以同于己之所好为同,则必有短见、偏执。“名实未亏”者,意味着不论是“朝三而暮四”还是“朝四而暮三”,皆是一天七个橡子,并没有总量上的不同或吃亏少得。

“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只是橡子给予时间或组合上数量的差别,而在一日的总量上并无不同。猕猴之所以有“喜怒为用”的差异,乃缘于固执己见,迷执不觉,不能通一。

猕猴固执、偏执的自是,是因所惑而自以为是,也就是“惟见目前之一隅”而因其“朝三”而怒,因其“朝四”而喜。此是只知“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的组合之异,而不知其总数和整体之同。

人生的认知类此,若是只看到事物的差别而不见其同,就不会看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无以认识事物整体中的局部和全部中的构成价值。一个事物,自其殊异而视之,就会有判若天地之差别;自其大同而视之,便知事物皆一于自性固有之可。

人生修为:和之以是非,而休之于天钧。

针对朝三暮四的偏执之弊患,《庄子》提出了人生解除固执之蔽的心识修为之道。

“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齐物论》)。

“和之以是非”之说,是齐一于是非。要达致如此之识,便得摒弃心中已有或成见上的是、非之偏执,而在齐一、通一于是非中因是因非,可乎可而各是其所是,不可乎不可而各非其所非。

“休乎天钧”的认识论说,是达致自然均平之心识。此虽然要求去除心中是非之成见的固执、偏执和迷执,但非是不要心识通达的所谓休其认知或无知。人的心识,若是达致“天钧”而齐观,乃是认知思维的自觉提升。

“两行”的认知思维,是既要摒弃是非上的偏执,亦即是或执是而不知其非,或执非而不知其是,又要在是非齐一、通一中达致是非上的各当其所,然其然,不然其不然,而无所偏执。

“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上,郭象的“莫之偏任,故付之自均而止”以及“任天下之是非”的解说,皆服从其独化论的是非冥识,而不觉有是非。与物冥化,消解认知,岂有是非的真知?

成玄英从佛学思维的角度释之认为,达道圣人,以其“虚怀不执”,故能“和是于无是,同非于无非”,而达致“息智乎均平之乡,休心乎自然之境”。

这里的“和是于无是”,是不住于是,遣去偏执之是则为无是;“同非于无非”,是不住于非,遣曲心执之非则为无非。般若之智慧,乃是“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即是而不执是,即非而不住非。

在佛学的价值观中,若说“离是非”是遣是非的无有是非之固执的话,那么“不离是非”是遣其执著无是无非的顽空,旨在达致不住于无是无非之念。“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正是即相而不住相的“如如不住”的真谛。

《庄子》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

我们时刻要保持心识的清醒和冷静,自觉消除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的偏执,防止因自以为是而迷执不觉,闭塞偏执。

我们只有秉持“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和“两行”的豁达和虚怀心境,方能在与时俱进的探索中,在明晓事为的大局和全局中,拨开偏执的迷雾,而见晓大同或通一的真理。

《庄子》的思想奥秘,旨在探究“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之风尚,彰显“游于无有”之无穷价值,领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逍遥,体验“与造物者游”的心驰神往。

 


上一篇:庄子《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下一篇:庄周梦为蝴蝶:如是则蝶非蝶,周非周了吗?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