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哲学研究在西方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11/22    点击:1738



庄子哲学研究在西方

武汉科技大学国学中心 孙君恒 韩兆笛

  作者简介孙君恒,武汉科技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大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与文化。武大硕士、山大学士,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岳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儒学文化分副会长等。出版专著《墨子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荆楚佛寺道观》(2012)、《湖北民间伦理初探》(2009)、《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2007)、《贫困问题与分配正义》(2004)、《当代企业伦理学》(1997)。在《光明日报》、《文汇报》、《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东岳论丛》、《弘道》(香港)、《鹅湖》(台湾)等发表多篇论文。曾赴美国、俄罗斯、巴西等30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韩兆笛(1997-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与文化。

   

 

  庄子哲学在西方研究,得到了深入研究,不少学者进行了综述,值得参考。例如,刘韶军的《日本现代老子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本的池田知久的论文——战后日本的先秦道家研究(《中国道教19864、包兆会的“英语世界庄学研究回顾与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周炽成“国外庄学研究管窥”(《学术研究》20017等。我们对此进一步做了简明扼要的专题收集整理。

一、 对庄子道的研究

庄子心目中道,具有哲学的核心价值。《庄子》一书中描写的人物都是遵循道法自然的,“我们发现那些隐居者、渔夫、农夫等都是离群索居,与自然连成一体的。”庄子之所以对“义”、“礼”发出讽刺,并非藉着了无法纪的为我主义和唯名主义,而是由于他深信真正的道德确已超越了“道德性”。庄子对仁义的要求,并不低于儒家,而是高于儒家。他对儒家最大的不满是嫌儒家发展得不够。诚然,儒家曾经造就了一批文质彬彬的士大夫,他们都成了社会上很有文化的领袖;可是,这些人都受制于儒家的繁文缛礼,而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以适应新环境中的新要求。庄子弘道,儒家亦弘道。实际上,中国的哲学与文化尽是道的天下,就广义而言,道的观念实已渗透了整个的中国文化私与思想。孔子尝言“吾道一以贯之”,他又教弟子“存心于道”,他更自得其乐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外,他还说过:五十而未尝“闻乎道”, “则亦可哀也矣”。可是,庄子却认为,孔子心仪之道尚不足以称为“大道”,孔子所了解的只是人道的表现,只是传统智慧的流露,只是人伦道德的体会而已。

     

 

   在大众语言中,“道”的名词在西方非常流行,包罗万象,概念成为大众话题甚至被滥用。从卡普拉(Fritjof Capra)的《物理之道》(1976年)起不断地有大批推荐道家观点或“悟道”的书籍问世,以下仅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入定之道》、《心理学之道》、《爱之道》、《简易道》、《道:情爱健身的瑜迎功》、《道家菜谱》、《道家管理》、《自愈之道》、《领导之道》、《政治之道》、《性之道》等等。道家被搞成大杂烩,卡普拉的手法便颇具代表性:他首先认为道家神秘主义者和物理学家之间有着根本的相似性,这表现在他们都求索对万物之本的认识。和现代物理学家一样,道家也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达终极经验。因为万物之本具有吊诡特征——它是存在与不存在的统一。在现代物理学家和道家那里,甚至还可以找到超越时空的意识状态。卜松山(Karl-Heinz Pohl认为:“现在,美国道和欧洲道在神秘学热潮中成了西方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经过改头换面的道教要素:追求长生不死。目前各种道教式的心理、生理和性治疗充斥于市。太极拳,气功或者功夫成了每一所成人夜大的必备内容(时下,中国的风水术大受道家式的整体居室文化的欢迎)。凡此种种,似也隐含着对长生不老的企求,依照时尚,可将其看成是修禅与准体育活动(有时性活动作为别出心裁的一种)合而为一。

      现代西方学者运用语言哲学的方法对《庄子》进行语义分析。陈汉生(Chan Hansen;有的翻译为汉森)在《庄子道的一种道》中用语言哲学的方法分析了庄子的道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语言学的概念,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客体。他认为庄子在对待新墨家语言哲学问题上持怀疑、相对主义态度,庄子的道来源于用语言的、分析的哲学来反儒家的这一道家传统,只不过这一传统在秦汉时期消失了,原因是语言的哲学在那时不存在了,代之的是宇宙论的、宗教的道家,所以后世以宇宙论的、宗教的方式理解庄子的道是一种误读。作为语言学上的道就是言说(discourse),就是对名的一种方案,它生产行为模式并经它的作用影响了人的情感态度(如期望的或厌恶的)。

    托玛斯·墨顿(Thomas Merton1915—1968 美国的特拉比斯特派修士,宗教作家、诗人,出生于法国的普拉德斯,父母都是美国人。墨顿在英国生活过多年,他在剑桥大学学习。他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拿过两个学位,在该校教过英语,又在纽约哈莱姆区的一家天主教修道院工作。1941年,在他皈信罗马天主教以后两年,进肯塔基的一家客西马农圣母修道院做修士,该院属于特拉比斯特派。他在1949年被按立为天主教神甫。写有《庄子之道》(The Way of Chuang Tzu一书,讲庄子见解神话,强调《庄子》就是中国的福音书。他认为,在《庄子》中,天是一种非人格的力量,它不是创造者而是生产者,庄子对之敬畏;有时候,他也将其人格化为造物者”。虽然恪守人类命运乃是天的意志这一观念,默顿还是加入了他自己严肃的改动。在《庄子之道》中,通过对人格的探寻、在真我这个词汇中将意识的绽放与个体私我和身体-自我的消逝结合起来,默顿似乎吸纳了庄子对非-我在虚空中的充实的感知。对庄子而言,消逝是扣人心弦的主题。默顿可以被看成是英语世界的庄子,是因为这位诗人-修道士在革责玛尼已然引入古代道家的精神;在默顿看来,《庄子》就是中国的福音书。这样说来,庄子自己内化了福音书,并且将默顿召回到福音书的健全和质朴。正如他在1962年圣诞时节写给吴的信中所表达的:对在西方日益发展为一件复杂且多面之物的基督宗教(包括西方的诸修道院),庄子是解毒剂。

    对庄子作解构主义阅读的以华裔学者奚密(Michelle Yeh)为代表。1983年,奚密在《中国哲学》杂志上发表了《解构之道:德里达与庄子的比较研究》一文。在该文中,奚密认为庄子的“道”与解构批评家德里达的延异有相同的地方,即庄子所主张的从“道”的立场对偏限执著的超越,就是一种解构之道。并认为庄子的坐忘主题与德里达的游戏性风格也是关联的,坐忘”在“坐忘的同时也是在提醒,它遗忘的是对立二分律(及其系统),而在此遗忘过程中也唤醒了“道”延异所肯定的自由游戏一面。因此,遗忘是一种双重性的最后姿态,它是解构的多元性的一面。

二、庄子相对主义研究

   英国的学者葛瑞汉翻译《庄子》,并且研究庄子,认为《齐物论》的解释出发,基本上延续了早期相对主义的解释,但被冠以对理性的蔑弃”(the assault on reason)的标题,既然庄子认为理性无法解决是非问题,那么,依赖自然才是圣人之道了。这看上去是不错的推理,实际上只是一种巧妙的障眼法。如前所述,这自然并非浪漫主义意义上的完全与理性无涉的自然,而是仍然有着一种理性选择的自然。虽然这种理性选择就是停止进行任何理性选择,但仍然违背了《齐物论》的论证:既然理性并不能决定什么是(正确),那何以知道停止进行任何理性选择就比理性选择更正确,更值得遵守呢?这一矛盾也就是相对主义模式和反理性主义模式之间的矛盾,相对主义完全否定了理性的作用,而反理性主义毕竟还是承认了理性的作用——意识到一切视角比没意识到更好,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两种模式永远也无法调和。

     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主张,庄子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相对主义者。相对主义者并不希望主张世界本身实际上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存在着,而是认为我们关于事物之道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并且以为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手段来决定何者把握了事物之道。而在郝、安看来,庄子眼中的世界本身就有着无数的秩序,以许多方式存在着。在这里,他们解构了葛瑞汉最终的解读中存在的矛盾。(注:现实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的这一区分是非常聪明的,但是,如同康德对休谟的反驳,我们可以问:难道世界不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才建构起来的么?这个世界不就是我们经验的世界么?哪里还有一个外在世界呢?如果我们的反驳成立,葛瑞汉那里的矛盾就仍然存在。依赖自然(或者顺应)并非在许多不同理论中选择一种,而只是面临复杂世界所提倡的一项主张。也许还可以追问,为何要提倡顺应呢?依上面的逻辑,郝、安应该会这样回答:因为顺应是必然的。由于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万物构成的,在任何一个特定的问题上,特殊事物必定处于一种层级系统的关系中。这是顺应的基础。所有的事物都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顺应所有别的事物。自我也不例外。因此,某种程度上,自我的顺应是由他/她与世界的关系决定了的。

三、对庄子“逍遥游”阐释

 概念,首当其冲得到研究。美国学者克莱代(Michael Crandell)引进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研究了庄子的。他认为庄子是用的态度与这个世界照面的,他对约定俗成的文学、神话、自然科学的穿梭自如的游戏态度,对心灵游戏的描绘,以及基于历史、人生、自然具有循环运动这一特征的认识而把历史、人生当作游戏的烛见,都表征着庄子是用游戏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 

美国学者克莱代在分析《庄子》时还花了很大篇幅分析庄子的形式,以区分庄子的经验(与庄子游的具体形态相关联)与的象征(与庄子心目中所追求的理想相关联)。克莱代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庄子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的思想进路,由于万物处于往返的循环运动,没有事物是永恒固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在这里强调了顽固寻找和期待静止固定(事物、价值和秩序)的无效性,他代之以化,以表征(representing)往复的、游戏常规化了的现实品格,(在这个现实里),无生命的宇宙、人类以及除人类以外的动植物生命都没有区别。由于“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庄子以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照面也就可想而知。美国学者克莱代的分析大体正确,他揭示了庄子以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照面的认识论背景,而这一认识论背景奠定了庄子游的框架与基础,但克莱代没有进一步说明庄子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其实,克莱代的分析里已暗含了庄子游的基本义,即庄子所推崇的游是遵循自然分际的游,这种游来自于宇宙大化同流的启示。

 人的生死也是一场旅游、梦游、转化或者转悠,应该淡定如水,视死如归,返璞归真。美国学者安乐哲认为:“死亡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消逝不如说是转化,那么,《庄子》就会希望带着我们更往前进一步。该文本所不断挑战的偏见之一,就是我们这样一种未经反省的假定:在这种无尽的物化过程之中,保留我们的人的存在形态(人形)比变成其他东西要好。” 《庄子》将假定人形的责任放在一个更大的转化过程之中来加以定位。在无尽的冒险中,一种事物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的形式变成另一种事物的形式,对这样一种假定的肯定之中有一种真正的安慰甚至宗教的敬畏。这样一种肯定也激发了对于在一个共享的环境之中的其他生物的同情。通过重新定位每时每刻的消逝,以及通过重新将“生”界定为生死,那种肯定激励着对于当下的一种存在的欣赏(existential appreciation)。庄子的劝告是:与其有所拣择地希望成为某一种存在物而与另一种存在物有所不同,不如积极享受当下所是的存在形式。在《庄子》中一再出现的为人所熟知的是:与死打交道是一种令人愉快的预期。死向我们开启了多种可能的形式,一个人远不是以获得人的存在形式为优越,而最好是坦然接收任何存在形式的到来。在这样一种传统中,丝毫没有悲惨的谬误使得获得人的存在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庄子》这一文本忠实于历代道家思想提倡者们的理念,其中包涵着对于变化过程的确信不疑。这种确信就是:连续性与更新(novelty)需要我们在同样程度上尊重“死”,就像我们赞美“生”一样。

     以上庄子哲学的研究,依据海外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的思考,未免戴着海外“有色眼镜”看问题,是他山之石,仅供参考。

 

 

 

 


上一篇:人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下一篇:宋代庄学评点中对庄子及其思想之推崇略论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