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哲学治疗功能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4/3    点击:1315



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哲学治疗功能

 

陈红  周稳荣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  合肥

 

摘要  庄子看到人们为荣辱得失、是非争辩疲惫不堪的惨痛状况之后,提出了齐物论的思想,并从齐万物齐物论齐物我三个角度去分析,试图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使其放弃以自我中心的态度,承认万事万物的自然性与自主性,放弃因偏见而引起的是非争论。齐物我是对齐万物、齐物论的深入,泯灭物我之别是消解外在痛苦的最终手段。庄子齐物论思想为调节人的心理状况,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和借鉴。他指出造成人们心理困境的原因在于人对于自我的拘泥,如果消解了对自我的过度执着,就会达到吾丧我的境界,从而减轻外物对心灵的伤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容易产生抑郁、恐慌、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仅仅依靠吞服药物和心理调整还是无法治疗,必须从哲学的根本上进行治疗,而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有助于解决由于内在因素引起的痛苦,调节与治疗人们因执着于自我而产生的痛苦。

关键词  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成心;治疗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SK2015A018

作者简介:陈红,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周稳荣,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一、齐万物:万物齐一

庄子把形形色色的物看作,将物抽象化,故世间万物仅为。庄子主张万物齐一,齐于,他通过思辨的方式,达成了对万物齐一的关系的理解,在达成这种理解之后,物不为心累,心也不为物役,既齐万物的思想,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庄子认为物固有所然的本性。庄子认为,齐万物是指这样的一种态度,虽然世间万物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应在承认它们存在着差别的同时,认识到万物皆为宇宙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差异性,也有其共性,应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去掉偏颇之行,维持内心世界的平静。因而,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指出,我们应该认识万物固然道理,接纳万物各自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并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它们。人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人为万物的价值标准,将万物划分开来,区别对待。追求自己喜欢的部分,得到了就喜不自胜,忘乎所以,如果得不到,便忧愁焦虑,愁眉不展;厌弃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旦遭遇就痛苦不已,苦闷挣扎。因为他们尚未认识到万物各自存在的特殊性、平等性和自足性,仍未认识到庄子所说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道理。

庄子提出了齐万物于道的观点,认为尽管世间万物各有不同,自成自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心态上和属性上有个体的差异,但它们在最终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的一部分,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庄子进一步指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秋水》)

五种视角看待万物,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说明认识也会千差万别,但以道观之,故而可听任自然,包容万物。于是就会看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景象。以万物齐一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那么所谓的大小、贵贱、有无、存亡、善恶、荣辱、是非、得失、美丑、高下的评价都只不过是基于外在的评价标准,均是短暂的、外在的、相对的,对我们的精神来说,它们都是平等的。齐万物的思想是让我们体会万物存在的合理性,是一种价值上的平等,并以平等态度来对待它们,把世界的多样性融合在中,从而有效减少外在事物和评价体系对心灵的伤害,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

二、齐是非:消除成心

物论也即齐是非,齐差别,齐大小等等。在庄子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是非之争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葚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要害就是价值信念在不同的人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即俱不能相知也

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没有客观有效的评判标准,揭示不同的人不可能存在共同的价值信念。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看法,而人们在交流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于是有了是非的纷争,纷纷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陷入是非争论的泥沼,为心灵带来诸多的痛苦和烦恼。由于是非难定,引来世事纷扰,庄子提出了齐是非的思想,认为是非是源自于人们各自的成心。所谓成心是指人的主观偏见。世人都有成心,夫随之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无论是聪明人还是愚蠢者,都有自己的成心,在认识事物之前就已经形成偏执,习惯用自己的主观偏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心,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是非标砖,庄子由此得出是非标准是相对的结论。人们通常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企图通过争论和辩论强迫他人接收自己的观点,以一种差异性去扼杀另外一种差异性,用一种声音掩盖另外一种声音。

人们之所以会有成心就在于他们拘泥于,以自己为中心,就很难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其它物论,再也看不见那个原本自然平等的世界。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对待他人,由此便产生了种种烦恼和争执。因此化解是非,其关键在于消除对的执着,忘却的存在,这样就能从是非争论中解脱出来。只有消解成心,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意见,以一种超然的齐是非态度,才能杜绝无谓的惹是生非,避免无意义的是非争论,避免伤害心灵,使我们收获安定平和的内心。

再者,庄子把事物的价值判断都归结为。他指出,人们往往被自己的小智所隐蔽,以自己的一孔之见与他人争论,如果都按照各自的是非标准来判断,那么这样的是非论辩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在没有终结的争论中,大道被是非争论所蒙蔽。因而,庄子以圣人作为超越是非,通达于的理想形象,向我们描绘了对待是非应有的态度: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庄子认为圣人掌握了枢要,知晓万物相通为一的道理。他们以的观点来看待是非,知晓争论无用,因而能超越是非对立。想圣人这样通晓不用言语的辩论、无可称说的大道至人,有着广阔、涵容大道的心胸。

庄子告诉我们:由于人们的身份不同境遇不一、立场不同等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待事物的判断标准,对待问题的判断就各有不同。而人民往往以自我的判断作为价值尺度,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难免会引起是非的争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由于社会上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那么由此产生的各种争论不过是个人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而已。认识了争论发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避免可以帮助我们放弃固有的主观成见,以更加轻松、淡然的姿态看待身边和自己身处的是非争论,减轻外在评价体系所引发的是非争论及评价对自身心灵的伤害。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理解他人观点的存在合理之处,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包容世间的万事万物。世人都是有偏见、争是非之人,他们的认知方式总是局限于的狭小领域而不能自拔,所以庄子认为首先要使人们看到超越是非世界的可能性,即将人们统一在齐物论的认识之下。

三、齐物我:吾丧我之境界

庄子认为,是各种关系中的必然存在,永远处于物我、人我、彼此、是非的关系之中,只要有,就免不了与世上的万事万物及他人相对待,的观念、喜好往往与他物、他人相冲突,总是被动地陷溺于现实的困境之中,而免除这些物我冲突的困境就是齐物我,亦即丧我丧我就是破除自我中心的偏见,把人类的认识从狭隘、封闭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以广大的、超脱的、开放的心灵来关照万物和把握人类的存在。

《齐物论》开篇以吾丧我齐物我形象化描述,说明了庄子的齐物论包含了齐物我的观点,并假借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的对话,提出了吾丧我的境界。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吾丧我,即忘记形态、情态的自我,破除成心,去掉心身上的负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从而达到心的虚通状态。这就是齐物我的境界。人就像物,它不是刻意的结果,也不是造作的产生,而是自然赋予的结果,故而人也不必认定是特别的,是一切的标准。庄子指出人生各种是非和苦难的根源,全系于上。要齐万物、齐是非,从根本上还要齐物我

因而,庄子将世人与外物纠缠的复杂心境描述的淋漓尽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人们在与外物接触中,时时感受着高兴、愤怒、悲哀、快乐、思虑,忧惧、浮躁等不同的心理体验,人生之所以惶恐、疲惫,就因为不安定,在与外物相接中太想获得收获,有所作为。由于受到追求外物欲望的驱使,之间的关系经常性的调和与冲突,也进一步劳累人们的躯体、损害人们的健康,其结果又反过来伤神。在不断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心情忽喜忽悲,人生变得失去乐趣,最后必将身心受损,缩短生命。

人世间的好恶美丑,是是非非,不在于,而在于我们的。物之不齐,是其自然状态,只要我们不用成心来看待,不拘泥己见,就没有好坏优劣,是是非非的问题。泯灭好坏、是非要从入手,放弃对自我的过度执着,放弃计较利害得失,这样才能收获安宁平和的心境,齐物我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有”“之分,应消除追逐外物的念头,摆脱外物的限制,以这种宽广豁达的心态来对待世间万物,就有可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心情平和的度过安详的人生。

结语

庄子指出,世俗之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终身沉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而不能自拔,结果反被这些身外之物所役使,这就是人为物役。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过一种高尚的、自由的、理性的生活,如此就必须摆脱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消除近死之心,达到《德充符》篇所说的心未尝死的境界,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往往只看到事物之间不同的一面,而事实上,任何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泰山固然很大,但和无限的宇宙相比又是及其渺小的;秋毫之末虽小,但和感官不能觉察的极细微的东西相比,又是十分巨大的。因而每个事物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以大道观之,万物都是齐同的,人的心灵也应象大道一样开放,涵容一切,不带任何偏见,不受任何限制,这样就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超越了一切世俗的价值,彻底摆脱了是非、好恶、利害、生死等世俗观念的困扰,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让精神获得绝对的独立和自由,恢复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象:《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

[2] 牟宗三讲述陶国璋整构:《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中华书局,1998.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

[4] 陈鼓应:《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

[5] 陈引驰: 庄子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恒寿:《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7] 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81.

[8] 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2004.

[9]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

 


上一篇:庄子清廉思想的成因解析     下一篇:人文之道:庄子哲学的价值追求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