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清廉思想的成因解析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4/3    点击:1336



庄子清廉思想的成因解析


庄子(约前369-前286),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老庄哲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清廉思想。

《庄子·杂篇·盗跖》里有贪廉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成玄英疏:夫廉贪实性,非过迫于外物也,而反照于内心,各禀度量不同也。意思是说廉贪不能过于归结为外物所迫应该反照于自已的内心人的修养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把握程度不同,对待廉贪的态度和表现也不同庄子认为,一个人的贪腐不能只从外部找原因,更应该从自身内部找原因。

《庄子》中讲:“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缺少智慧与灵性。庄子还说“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庄子·盗跖》)。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做事,行动以百姓为基础,不违背民众为原则,因此知足而不相争,无所妄为,所以不贪求。

《庄子》中体现庄子清廉思想的内容还有很多。庄子清廉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契合的结果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庄子所处的时代、庄子的人生际遇、老子清廉思想的影响、庄子自身的特质。

一、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社会大动荡,从而进入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历史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其间曾出现过齐,楚,燕,韩,赵,魏,秦的七雄的鼎立,史称战国七雄。

庄子的清廉思想,既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前古代廉政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庄子对腐败现象长期存在的深刻思考。有矛就有盾,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的廉政思想

腐败是文明社会以后的普遍现象。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前夜的氏族社会晚期,腐败就已经产生。相传在黄帝时,就出现了“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①的贪残害民之吏,这与黄帝本人“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 ②的为政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腐败产生的同时,反腐败的廉政思想也产生。《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为政“允恭克让”“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敬授民时”等思想,就包含了统治者应当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含义。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也没有制度化,文明诞生前夜的贪腐人物、廉政思想、廉政行为等大都带有传说色彩,尚难以坐实,但这些传说的记载,也是我们祖先对贪腐痛恨、对美好廉洁政治理想追求的一种反映。

西周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早期发展阶段。腐败犹如汹涌的潮水与王朝相伴随,对公共权力滥用而发生的腐败不绝于史。如夏王朝第三代国君太康“娱以自纵”,放弃了祖先禹勤俭的作风。到夏桀时,“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王朝走到了历史的终点。继夏而起的商,虽在王朝之初吸取了夏亡的教训,但很快就出现了“三风十衍”“奢侈逾礼”的乱政。至纣王,更是“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重用奸佞好利之臣费仲、恶来等。商纣王的利令智昏,贪婪无度,给周部族的崛起提供了难逢的机遇。取代商而兴起的西周统治者,对贪婪奢靡之害有了高度警觉,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从而保持了政权相当长时间的稳定,也创造了我国奴隶制时代礼乐文明的高峰。但腐败并没有被遏止。成康之后,西周政权开始走向衰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与贪婪腐败。如周厉王为了贪图享受而专山林川泽之利,重用荣夷公,国人敢怒不敢言,召公警告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他一意孤行,最终被国人暴动赶下了台。周幽王更是一个喜好声色的昏淫之君,废太子,宠褒姒,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身死而国灭。

上述种种腐败现象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了廉政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西周灭亡后,历史进入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林立,竞争激烈。随着等级分封制贵族社会的瓦解,各国逐渐开始建立起君主官僚制新的管理模式,不再依靠世袭制的血缘贵族,而是由代表君主在各地实施管理的官僚来治理国家。这些官僚听命于君主,权力及身而止,不再世袭。他们只领取俸禄,也不再享有其他政治、经济、法律特权。就是在这个时候,庄子祖上(大约在庄子以上三代)所属的楚国发生了吴起变法,吴起变法的内容其中便有以上所述,庄子的祖上也因吴起变法而迁居“楚北地”(蒙城)。

当时社会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型,但腐败现象依然不可遏止。鲁国权臣季桓子接受齐国贿赂,纵容国君沉迷于齐国美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致使孔子抱负难施,背井离乡,鲁政也因此急转直下。③吴国重臣伯嚭,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贿,置伍子胥于死地,使吴国很快亡于越。④ 《说苑·理政篇》记载齐景公时晏子治东阿“属托不行,货赂不至”而受景公指责,“属托行,货赂至”却受赞誉的黑色幽默故事,反映了齐景公时齐国腐败黑暗的政治生态。《左传》中记载了大量贿赂事件,遍布内政外交各个方面。《列子·说符》中记载的“齐人攫金”故事,以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的“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谚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受金钱扭曲的价值观横行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夏西周时期关于廉的思考还主要限于如何提高统治者道德素质,以及对种种腐败现象道德性谴责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廉的思考则更为深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不在思考廉的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实际是在为统治者如何做到廉洁为政开出了具体药方。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也是在苦口婆心教育人应当以廉洁自重。墨子“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名言,是在总结历史规律警告统治者为政必须戒奢从俭、廉俭为政。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是告诉时人舍生忘死,看轻资财才是廉的真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廉者,政之本也。”《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又说:“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⑤。《吕氏春秋·忠廉》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孝行》又说:“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更是将廉与忠孝节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关于这段文字,东汉经学家郑玄有一个详细的注释:“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小宰的职责是以六项标准治理官府,公允地评断官吏的治理能力。这六项标准为:是否善于行事而获得声誉;是否能行政令;是否不懈于职位;是否品行方正,没有邪恶;是否守法不失;是否头脑清醒,明辨是非。郑玄又特别强调,小宰既以“六事”评断官吏,但同时又“以廉为本”。所谓“以廉为本”,是指在善、能、敬、正、法、辨“六事”前面,均加上了一个“廉”字。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但廉是首要的。冢宰是管理王室内部事务的长官,小宰是冢宰之下的官,“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也就是说小宰掌握着宫廷内部的执法纠察,有监察、司法的职能。将评断官吏的权力赋予小宰,正是小宰的职责所在。

庄子的清廉思想,正是庄子对自己所处春秋战国时代,以及春秋战国之前的古代的腐败和反腐败现象的观察、思考、汲取、提炼、总结与继承。

二、庄子的人生际遇

虽然对于庄子我们没有很多史料来考证,但从《史记》和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大致的了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洋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根据《史记》我们大抵可以知道:(1)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为小贵族。(2)是个饱读知识的,有才的文化人。(3)思想归属于老子。(4)十分注意个人自由不适应王公大人。

庄子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庄子的穷困潦倒。《庄子》里有这样的描述:庄子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了,等米下锅.他就去找监河侯借米。《庄子·列御寇里有曹商使秦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庄子生活的窘迫:住穷弄窄巷里,因为贫穷而要编织鞋子,枯瘦的脖子焦黄的耳朵……”在《山木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个草根绑着,一副邋遢相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顿啊?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啊不是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不能实行,这个才是困顿啊.大王,你没有见过跳远的猿猴么?它们在楠树,梓树和樟树这样的大树上攀越跳跃,惟我独尊,自得其乐,连善于射箭的后羿和蓬蒙对它们也没有办法,但让它们处于荆棘丛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能乱跑乱跳了,这个不是身体不灵便,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不能施展自己才能啊,我现在是生不逢时,要想不困顿怎么可能呢?从以上这三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线索来,庄子是破落的奴隶主小贵族,庄子生活非常贫困衣食堪忧

贫困潦倒使庄子不能不产生深刻的悲怆,不能不站在天道和人生的边上去反思人生,反思文明在战国动荡巨变的时代,在没落贫困的人生中,做为一个文化人,庄子把目光自然而然地把对人外在的观察和思考转向了人内在的探索思考与守护了。“悲苦之词易写,欢愉之词难工”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达生》)“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一个败落的奴隶主贵族(漆园小吏)根本无力与社会抗争,个体的庄子该如何生活呢?像庄子一样的弱势群体又该如何生活呢?庄子不能不以人的完整生命这个视点来思考人生,抛弃人与世界的对立,而走向自已内心的和谐,进而达到自身与世界的和谐。所以,是庄子的个人境遇决定了庄子的价值趋向——清廉,以清廉自慰,以清廉之道打通自身“小宇宙”的和谐,以清廉之道沟通自身“小宇宙”与社会“大宇宙”的和谐

三、老子清廉思想的影响

《史记》说“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道家以老庄并称,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庄子学说是对道家学说进一步发展。台湾学者龚乐群《老庄异同》认为: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庄子之学确是出于老子,虽时代稍后,环境略殊,所趣间或有异,然其根本思想固无二致。老子故里涡阳,庄子故里蒙城,两地比邻,相距不过40公里。况且,历史上两地辖属称谓多有重叠交叉。这为老子清廉思想传播影响庄子提供了地利之便。【明】宗伯、汪镗《新建庄子祠记》有“庄子之学出于老子,老子为苦人,而蒙去苦仅及百里。庄子之生去老子时未久,当时盖亦有亲见其徒闻知之者,故其澹泊虚无之说,皆自老子得之,而间或有出于吾圣人六经之旨......

不难想像,假如说庄子学说没有老子学说作基础,那么庄子学说出现的时间就会后延,其思想高度与深度也会大打折扣。自然,作为庄子学说的一部分,其清廉思想出现的时间会后延,其清廉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也会大打折扣。

四、庄子自身的特质。

《史记》说“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根据《史记》我们大抵可以知道庄子是个饱读知识的,有才华的文化人。读遍《庄子》一书,能写出此书,非常人所能及,所以我中华几千年才出现了一个庄子。之所以是庄子的清廉思想,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清廉思想,这是庄子自身的特质决定的。《庄子》一书,固然不能排除庄子的门人及后学者所为,但能肯定的是,全书基本上是庄子的思想衣钵。

  注

  ① 《左传·文公十八年》 

  ② 《史记·五帝本纪》 

  ③ 《史记·孔子世家》 

  ④ 《史记·伍子胥列传》 

  ⑤ 《管子·权修》 

参考书目:

1、卜宪群《中国历史上的“六廉”思想》

              (刊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8年第5期)

2、《庄子》

 

      3、《漆园古今·特辑·庄子学刊》

(本文完成于2018.8.14下1516,周

作者:蒙城县统计局 孙玉柱

 


上一篇:弘扬庄子思想 坚定文化自信     下一篇: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哲学治疗功能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