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道家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探析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2    点击:1257




   道家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探析

Urban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view of Taoist ecological ethic

 

                 合肥工业大学  崔景明

 

内容提要: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博大,最能体现其基本精神莫过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其核心思想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观,包含哲学基础、解决方法二是生态道德观,包含核心概念、平等思想三是生态伦理规则,包含伦理关怀、处世原则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以道家生态伦理智慧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

Abstract: Taoism's Ecological Ethics are deep and broad, which are the best examples of the spirit of “Wu wo wei yiand Zhi Zhi Zhi Zu, fun-loving nature of ethics and so on, they reveals unique Oriental charm in Taoist ecological ethic. Taoism allows ecosystems to get balanced.  Inherent in the ecosystem follow the Tao of regular exercise, back, with again and again. Using Taoism's Ecological Ethics to guide our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economy is our final goal.

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  低碳建设  环保节能

Key Word: Taoist Ecological Ethics, Low-carbon construction, Green Energy

近来,反常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人类推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观念,过多地使用化石(高碳)能源所造成的。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201510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明确提出“绿色化”的战略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

 

一、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综述

生态伦理学诞生在20世纪。在中国,老庄道家及道教学者早就致力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与自然为友,并留下了许多讴歌自然景色,抒发田园情感的诗文名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老子“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概括说来,最能体现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基本精神和基本旨趣的,莫过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老子指出“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其核心思想还表现一是生态自然观,包含哲学基础、基本原则、解决方法二是生态道德观,包含核心概念、价值视角、平等思想三是生态伦理规则,包含伦理关怀、处世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几个方面,它们集中地显现出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以及恢宏智慧。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已成为现代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科学取代神灵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救世主,技术万能信念深入人心。于是科学技术作为实际生产力被幻想成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最可悲的是人类因为追求科学技术进步而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自我中心幻梦之中,越来越沦为丧失本真面目的科技奴隶而不知。”例如,中国稀土产地江西赣州的一些稀土矿,采取剥山皮的开采方式,为了得到山皮下面的稀土,山上植被均被剥离。据悉,开采1吨稀土需要7吨硫酸铵,大量硫酸铵滞留在地上,如果下雨,很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而目前,没有比这更先进的技术来开采离子型稀土了。赣州当地领导说,需要花费380亿元来治理污染。

科学的本来面目是掌握和控制自然,把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从自然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原来是能毁灭自然和自身的人。

老子学说,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及“唯科学技术论”提供了一把钥匙。生态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主张。人类对自然毫无顾忌的掠夺性开发,结果成了自掘坟墓。复归自然的主张为多少人期望自然的回归,向往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

美国生态学家B·德沃尔在《深刻的生态学运动》一文中也说:“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是不断创造的一部分。人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并生活于自然之中,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要听任自然的发展,让非人的自然沿着与人不同的进化过程发展吧!

2.老子“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

道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雨水关系“母子关系”,一旦科技应用于自然,无异于“涸泽而渔”杀父弑母之罪过。美国科学家卡普拉说:“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认为,现代系统论的观点表现着向古代中国人思想复归的特征,体现着老子的伟大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基本一致。 

庄子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19世纪末当尼采向人们呼吁警惕“科学化”带来的无意义和愚昧时:众人都以为他是在说狂话: 到20世纪末:有识之士越加站到尼采的立场上来:也回到两千多年前老子的思想上来。人们不在对老子的超前智慧表示惊讶。

上世纪60年代,人类的环境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美国人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引发人类的深层思考,逐渐地形成了所谓“深层生态学”的近代环境思想。深层生态学认为,人类应改变其自身的残酷性,与生态和谐共生;深层生态学的实质是逐渐趋于认同东方环境思想。

3.老子“得一”和合守仁之美

《道德经》中有音声相和和其光知和曰常和大怨冲气以为和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牝牡之合等论述是这种生态和合美的重要体现。得一和合守仁美。得一也就是合一,天地、万物、人类皆与大道和合,毫无间隔,得一和合的状态是天地间最完美的境地。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里的”“”“”“”“”“等不但具有生态学意义。而且体现了道家生态特有的得一和合美。

人如何效法天地并以大地为法则呢?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指出:“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竟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易经彖辞说,最伟大的作为万物之元的大地啊!万物都靠它的资源而有生命,载育着万物而使其亨通成长。所以,人在以大地为师的同时又含有向天学习的因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也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而行为,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和认可。
    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周围环境使它成为一定的形态,各种力量制约它的成长。生态系统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态系统变化的动力来自它的内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力。

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种平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力量促成的。现代生态学表明,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水和大气的循环,各种食物链的能量转换,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现代系统科学揭示了耗散结构的系统循环的内在机制。老子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都是道缔造的,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予人的启示是: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

二、道家生态伦理的现实依归

当今中国能否把握新世纪的历史机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华诸多文化宝库里,《老子》是其哲学基础,对21世纪的中国,具有既特殊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东方环境思想“天人合一,万物共存”。

东方环境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万物共存。北宋思想家张载首先提出“天人合一”概念,“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虽然儒家的天人合一,彰显人文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彰显自然主义色彩,但它们共同主张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和谐共生。其次,东方环境思想强调博爱众生,万物平等。中国从商汤开始就把道德范畴扩大到生态领域。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而是“泛爱众而亲仁”。再次,儒家强调有别而爱,“亲亲,仁民,爱物”;佛家主张博爱,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宣扬大爱,顺从自然,道法自然。最后,东方环境思想重视环境调和,保护环境。战国时期已有环保法律“四时之禁”。主要内容有“不夭之生,不绝其长”,尊重物种生存权。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说道: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有论者说,道在本体论上的无限超越性可作为宗教的终极信仰,成为理性的科学、哲学与非理性的宗教的交汇点,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道的学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点。

道家与道教注重养生,长生,反对压抑人性,主张返朴归真。道家的生态智慧从新的角度归纳出四知原则,首先,知常曰明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知和曰常的生态平衡意识。再次,知止不殆的适度发展原则。最后,知足不辱的消费观念。这“四知”原则成为道家生态智慧的精髓,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建设发展中,应该避免人们浮躁、浮夸、奢华盲动之心;逐步摸索并建立协调、稳定的发展机制获得持续协调发展;探求化解矛盾的方法,而《老子》一贯坚持自然发展观,反对浮夸主观能动性,这与现今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党中央的精神是符合一致的。

2.尊重物种生存权,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胡孚琛先生提出一个新道学的体系,他认为新道学是解决当前全球各类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是中华民族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他提出新道学的八大支柱:天地人哲学,政治管理学,文艺审美学,医药养生学,宗教伦理学,自然生态学,丹道性命学,方技术数学。他提出“要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并继承魏源、严复等人的道家传统,形成当代的新道家学派。”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认为,道家智慧可以帮助当代科学家产生重大成果。他在研究基本粒子时提出一种“空域”概念,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空间量子”,他认为,空域概念正是老庄哲学对我的想法所发生的成形影响的一种表现。

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企业与研究所运用中国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进行管理,非常成功。如贝尔BELL实验室负责人陈煜耀博士认为,最好的领导是让被领导者不感觉到你在领导他们,领导与被领导者的最佳关系,是自然、无为的关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强调“顺时”原则。“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基本掌握了养生之道。聪明人遵从它,愚蠢人违背它。

 

三、以道家生态伦理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

1.倡导我国低碳经济建设构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和人类的精深家园。他指出,生命的最佳境界是和谐,正所谓,以道修身,则身心和谐,以道处世,则人际和谐;以道治天下,则万邦和谐。

基于目前国际上对低碳经济问题的谈判。博弈与协调框架,结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事实,我国政府认为中国应对低碳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不能不减,不能多减,有目的地减,有步骤地减。

电动的新能源公交车取代喷黑烟的老式公交车行驶在马路上,居室的屋顶跟随太阳“转身”制造电能,重化企业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卖给农户……这一切不是梦想,而是未来中国低碳经济的清晰前景。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盲目跟风或概念炒作,另一方面也要因时而动,以更务实的姿态,主动迎接已经来临的低碳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革。

“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第二要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第三要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第四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十二五”节能环保发展规划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2.倡导社会生活中的“简约”原则

通过计算机为宠物提供足够食物所需土地面积来计算“生态足迹”,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教授得出数据:一条中等体形宠物狗每天标准食量为300克干狗粮,其中包括90克肉类和156克谷类。这条狗的年“生态足迹”为8400平方米。对于德国牧羊犬这样的大型犬,年“生态足迹”可达1.1万平方米。而一辆排量4.6升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按年行驶1万公里计算,“生态足迹”为4100平方米。

成书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

勤俭节约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注意节水、节物、节能。从身边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3.倡导低碳医病与低碳生活的原则

人们在享受这些现代文明的同时,是否发现这个世界变了,变得让人感到陌生,周围楼房多了,树木少了;马路宽了,人心窄了;金钱味浓了,人情味淡了;联系方便了,隔阂却深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研究中国每个省的GDP组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比例的占多少?以可持续发展高科技、环保科技、绿色科技进行产业革命的这些产业占GDP多少?还有,我们传统产业的,比如房地产占多少,通过几个对比,通过一些数据,真正实现科学的转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命周期循环是生、行、病、死。我们在充分研究人类“行”的过程中的低碳方式的同时,也要探讨“病”的过程中的低碳方式。我们知道,西医药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相对地,中医药品主要以动物、植物类为主,过程排放二氧化碳较少。在可能的条件下,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之一。

4.倡导养生保健与低碳生活的原则

道家及道教养生之道涉及到中医、气功、按摩、起居饮食、练丹术、房中术等多方面韵内容,但构成其生命伦理思想之主体的则是保身尽年的生命意识、少私寡欲的调适之道、行善积德的自我充实、看待死亡的达观人生;它们是中国古代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没有失其活性基元,对当代人们提高自己的生存、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人类的生命周期约120岁。健康且有益地活着,对减少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贡献。道法自然,和谐心态,低碳保健,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量力而为,节约身体,尽量保持健康,减少人体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实现低碳人生。

合理膳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我国改革30年,肉食需求增加了4倍。1个食肉者所需粮食等于9个食素者。对于我国而言,完全照搬外国食肉生活方式是困难的。要提倡食素。根据IPCC的报告,畜牧业的排放温室气体比例为全球的18%,高于交通运输。提倡食用当地生产的季节蔬菜和水果。应使用碳成本低的物品、食品、用品。

5.倡导把握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

20099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胡锦涛主席的讲话是对中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之路的最好诠释。由此,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如澳门的“德成大按”;荷兰的“人工云”、2012年香港落成的“零碳建筑”即是低碳经济未来发展之路的最好诠释。20153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201510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党中央首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五年规划,并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五大目标之一专列一篇进行阐释,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代表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把绿色发展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社会加以推行,更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人类诞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生活处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地球是绿色的,是一种低水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农业社会,垦地播种。地表出现水土流失,地球的局部变成黄色。二百多年以来,在西方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工业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地球的局部已经变成了黑色。未来的低碳社会,我们希望地球家园重新返回到绿色。

在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主要标志的低碳革命大潮中,我国在发展理念、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我们有条件用好这次难得的历史契机,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和谐发展,把握好这次世界低碳革命的发展契机,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多少代人的世界强国之梦。

 

作者简介:  崔景明   19581月生,河南省安阳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手机(13956011377)住宅(055165181813


上一篇:《庄子》“养生”论     下一篇:《庄子》中燕子形象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