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养生”论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14    点击:1189



 

《庄子》“养生”论

 

                 陈广忠

 

内容提要:

战国《庄子》中提出了道家的养生理论,倡导“养神”,揭示了“心斋”、“坐忘”、“缘督”、“踵息”等养生功法,成为古代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庄子》,养生论,养神,心斋, 缘督

 

 

 

 庄子(?前369—前286)是战国时代道家的旗手,他是古今中外无法逾越的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道家养生理论的开拓者。

战国时代,《庄子》中较早并多次使用“养生”一词。《庄子》第三篇即为《养生主》。西晋郭象(252312)注:“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也。”这里的“生”,指生命。“养”,有养护、保养义。“主”,即主旨、要道。

 《庄子》中“养生”的记载尚有三次:《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郭象注:“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唐代高道成玄英(608—?)《疏》:“魏侯闻庖丁之言,遂悟养生之道也。美其神妙,故叹以善哉。”

《达生》: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成玄英《疏》:“我承祝肾之说,养生譬之牧羊,令其折中。”

《让王》:“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治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吕氏春秋·贵生》东汉高誘注:“尧、舜、禹、汤之治天下,黎黑瘦瘠,过家门而不入,故曰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趋济民而已。”

可以知道,《庄子》中的“养生”一词,其基本义,就是养护生命。“庖丁”、“牧羊”之例,告诉人们“养生”要依循自然之道,不要“过”或“不及”。

 

 “缘督”与“踵息”

 

 《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里的意思是说,顺着督脉作为经路运气,能够保养生命,可以保全天性,能够养护身心,可以享尽天年。

 “督”作何解?东汉许慎(58—?147)《说文解字》:“督,察也。一曰目痛也。从目,叔声。”知道有察视、眼痛二个含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裻,衣之背缝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人身有督脉,有任脉,亦当作裻。’”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督者,以中道察视之。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衣之中缝亦曰督缝。”

  可知其本字当作“裻”。《说文》:“裻,新衣声。一曰背缝。”《说文》段注:“衣与裳正中之缝相接也。引伸为凡中之称。”《说文通训定声》:“转注:《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注:‘中也。’《医经》:有督脉、有任脉,皆以‘督’为之。”

  段玉裁、朱骏声清楚地指出:“督”是借字,“裻”为本字,二字古音通假。“裻”引伸有“中”义。具体到对《庄子》“缘督”的解释,就是指人体背部中央之督脉。

  段、朱的阐释,与清代学者郭庆藩(18441869)《庄子集释》相一致:唐代陆德明(550630)《经典释文》:晋代李(颐)云:“缘,顺也。督,中也。经,常也。”李桢曰:《素问·骨空论》:“督(錄)〔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人身惟脊居中,督脉并脊里而上,故训中。督为奇经之一脉,《庄子》正是假脉为喻,故下为保身、全身等语。家世父曰:船山(16191692)云:奇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督者,居靜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形质。缘督者,以轻微纎妙之气,循虚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

 对于“督”指“督脉”以及其重要价值,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撰《周易参同契发挥》,其中说:“《南华真经》:‘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患,而长生久视之道。”这应该是对《庄子》“缘督以为经”养生功法的最明了的解释。

 那么,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庄子,此时是否已经发明了人体经脉之说?“督脉”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共出现6处。《气府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注:“督脉循身之背,从下而上、气府之统于身者,更有督脉,其脉气所发者,计二十八穴。”又:“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注:“任脉行身之前,气府之统于身者,更有任脉,其脉气所发者,亦二十八穴。”《骨空论》中就有4次。如:“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对于《黄帝内经》的产生时代,分歧颇大。其中主要的有战国成书说。代表者有北宋学者邵雍(10111077)《皇极经世书》:“《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有战国至秦汉成书说。北宋学者司马光(10191060)《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而取重耳。”这些观点认为,《黄帝内经》起于战国之时,与《庄子》的时代相吻合。

根据人体经络学说,人身有正经十二条,奇脉八条。八条奇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奇经八脉考》记载:“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任、督二脉,是人体血气往來循环之总枢。通此二脉,其它六脉及十二条正经,乃至百脉,都能够随之而通。可知督、任二脉,起着统率及主导的关键作用。

《庄子》“缘督”之说,实际开创了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小周天功之先河。内气沿着督、任二脉的经络路线,在人体内作周流运动,以达炼精化气之功效。其方法大致是:用意念假想丹田(即气海)有一股热气,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脐下四寸中极穴,经会阴,过谷道(即肛门),至尾闾,沿夹脊棘突中上行,达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由胸腹正中线,入丹田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道家内丹运气之法,即《庄子》“缘督”之要旨。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关于“踵”字,《说文》:“歱,跟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二注引《苍颉篇》:“歱,足跟也。”又《说文》:“踵,追也。一曰往來皃。”清孙诒让(18481908)《墨子间诂》:“踵,即歱借字。”可知歱、踵通假,就“足跟”义来说,“歱”是本字,“踵”是借字。

 对于“真人之息以踵”的解释,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庄》学研究者。《庄子集释》:成玄英《疏》云:“踵,足跟也。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于气息,亦复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靜也。”其中的“玄”理,亦使人不甚明白。《释文》李颐云:“内息之貌。”家世父曰:“存息于无息之地,而后纳之深,泊然寂然,无出无入,无往无来,郁怒之所不能结,嗜欲之所不能加,百骸九窍六脏,一不与灌输,而退而寄之于踵,乃以养息于深微博厚而寓诸无穷。”王穆夜云:“起息于踵,遍体而深。”南宋妙真派大师禇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说:“踵者,气之元息之所自起,身以足为踵,息以所自起为踵,皆以其至下言之。深之又深,则至于无息矣。”在诸说中,李颐、王穆夜、禇伯秀之说,比较准确。

 对于“踵”字的解释,《列子》、《庄子》中还有记载。《列子·黄帝》:“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庄子·大宗师》、《淮南子·精神训》相同,而注文不同。机,《说文》:“主发谓之机。”《说文通训定声》:“机,假借为幾。”《说文》:“幾,微也,殆也。”幾微,即微细义。南宋学者林希逸(11931217)《庄子口义》云:“机发于踵,言其气自下而上,微而不可见。”“其息深深”,绵绵微细,正合“机发”之义。

 《庄子》养生论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踵息”的养生功法。疑与“缘督”功法一起,构成古代道家内丹中的大周天功法。

 “踵息”之说,汉代以后记载颇多,影响很大。西汉董仲舒(179—前104)《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第七十七》云:“天地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董氏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解释导引者从“足”部“引气”上行。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为“踵息”专家。他在《闻正輔表兄将至以诗迎之》中写道:“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蔡州道上遇雪》之二:“平生学踵息,坐觉兩镫温。”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也酷爱“踵息”。《晚起》:“久从道士学踵息。”《十一月二十七日》:“灵府无思踵息微。”《闭户》:“橫眠踵息自清匀。”《五更起坐》:“绵绵踵息浩无声。”《纵笔》:“踵息无声不厌深。”

 《庄子》“踵息”的理论依据,就是古代的经络学说。在十二正经中,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有足三阳经、足三阴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本输第二》:“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终始。”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相联系,布满全身。

 在庄子时代,古人对经脉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古代经脉学佚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根据研究,这两部佚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也就是说,在庄子时代,经脉学说已经大为流行。由此也可以知道,庄子也是经脉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的“缘督”、“踵息”,都是以经脉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出土帛书中的足六经是:足阳明脉、足太阴脉、足太阳脉、足少阴脉、足少阳脉、足厥阳脉。其中三条足阳脉,是由足踝(胻)至头部,三条足阴脉是由足到股、腹部。试以足阳明脉为例:起于胻(脚胫)中,到膝中,至股,上至少腹,再至乳内廉,至嗌(咽喉),至口,止于鼻。可见除了正常的口、鼻呼吸,以及胎息法之外,又开辟了一条吸收元气之路,与其它呼吸方法相辅相成,构成了多方位的“内息”系统,使自然界精气能够充分进入体内。

 “踵息”与“缘督”,可能构成道家养生行气的大周天系统。起于“踵”(可视为涌泉),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沿脊柱督脉上行,入百会,循上肢外侧手三阳经,入劳宫,沿上肢内侧手三阴经,循胸前任脉下行,入丹田,沿下肢内侧足三阴经,入涌泉。循环往复,贯通百脉。

 “心斋”与“坐忘”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郭象注:“去异端而任獨也。遺耳目,去心意,而符气性之自得,此虚已待物者也。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作为《庄子注》的作者,其观点体现了玄学家对“心斋”的理解。但是,同《庄子》的静功功法,尚有差距。

 “气”是什么?它是一种极为精微的物质,可以称为精气、元气,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物质,也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知北遊》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也。”又《达生》:“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矣。”认为人体的产生、壮大、衰老、死亡,则是由于“气”的聚合和散失而造成的。这是《庄子》养生气功理论的基础。

 《庄子》中的“心斋”,是气功中的静功做法。中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18801969)称之为《庄子心斋听息法》。并云:“古今注《庄子》者,几乎没有一人把这层功夫全部明白开启后学,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由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二千余年,几乎灭绝。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见《静功》,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其具体做法,大致如下:  “若一志”:开始练功时,意念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意念归一,就开始用“听”字诀做功。普通所谓听,系指用耳听音。此处所说的听,却不是此意。关于这点,在古今各家注释的《庄子》书上,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听,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鼻中气息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无声音,但却知道鼻息出入、快慢、粗细,所以说“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上面说过,“心”所“听”的对象是鼻中呼吸之气,而“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若用“气”来“听”“气”,在理论上说不通。究竟应作何解释?这里指听息功夫做得久了,“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已不能再作为“心”的对象了,亦即再不能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了,所以说“勿听之以心”。

这时身中的“气”和神虽然团结在一起,但是尚未达成混沌境界,还稍微有点感觉。这样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短暂过程中,与其说用“心”听“气”(“听之以心”),使“心”和“气”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了。这里虽仍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了。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练功夫时,要注意在“一”字诀(“若一志”)上。等到意念归一之后,就注意“听”字诀。此后再进一步用“止”字诀,就是要停止“听”。

这时的功夫,渐渐进入到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境界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起来像睡着了一样,但是内部的情况是不同的。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做功最后进入“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全部功夫都是从后天到先天的。这一步功夫应该从先天境界中去体会。一般做静功,只要做到这一步,亦即神气合一(“心止于符”)的境界,也就足够了,不必再进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

    今意就是:专一你的意念,勿用耳来听,而用心来听;勿用心来听,而用气来听。耳朵的听觉功能要止息,心要与神相融合。气是虚空而能包容万物,只有得道才可以把虚空汇集起来。达到空虚的境界,就是“心斋”。

 《庄子·大宗师》:“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墮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何谓“坐”?《说文通训定声》:“古席地而坐,膝着地而下其臀曰坐。”对于“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

 所有气功都要求入静,道家气功以静坐称之为“坐忘”、“止念”,其首先记载,就是《庄子》。气功进入至靜境界时,一切感官和思维活动暂时停止。人们在恍惚之间,好像感觉到自身并不存在,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这种状态,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即静坐而忘却自身和外界事物,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知北遊》中被衣唱的:“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田子方》中描述老聃:“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这些应该是练静功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忘我”的境界,使自我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静坐练功,对于恢复人体元气,集聚精力,增强抵抗力,治疗疾病,消除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确实能够达到祛病延年之效。

 《庄子》“坐忘”功法,影响深远。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作《坐忘论》,北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籖》,载其七卷并序: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成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理论著作。北宋苏轼《水龙吟》:“清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即指《坐忘论》。南宋陆游曾写下二篇《跋坐忘论》,并在《道室》诗中写道:“平生坐忘论,字字欲铭膺。”充分显示了《庄子》“坐忘”功法的无穷魅力。

 

“养神”与“养形”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彭祖八百岁,白石三千年,寿考之人,即此之类。”

 对于彭祖,《庄子》中凡四见。如:《逍遥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从这两条记载中,可知庄子对于彭祖等人倡扬的吐纳、导引“养形”之举,持批评态度。庄子为何否定它?这是因为两种养生论——养神与养形的观念不同而造成的。

 彭祖是“养形”论者。西汉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6)《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三曰彭祖。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西汉刘向(?前77—前6)《列仙传》卷上:“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战国屈原(340—前278)《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东汉王逸(89158)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羮,能事帝尧,尧美而飨之。”战国荀况(?前313—前238)《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东汉班固(3292)《汉书》载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偃仰诎伸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乔、松。”东晋葛洪(284364,或343)《抱朴子·极言》:“按《彭经》云:其自帝喾佐尧,历夏至殷为大夫。殷王遗彩女从受房中之术,行之有效,欲杀彭祖以绝其道。彭祖觉焉而逃去,去时年七八百岁,非为死也。”清吕抚(?—?1722)撰《纲鉴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彭祖善御女致寿,而率以晚妻郑氏妖淫败道而死。”

 从以上材料可知,彭祖“寿考”的主要方法有:食物结构是“食桂芝”,“善斟雉羮”;养生方法有导引、行气、房中术、“善御女”等。

 桂,指牡桂、菌桂。《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死。”“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芝,有青芝、白芝、紫芝、黑芝、赤芝、黄芝等多种。《本草经》:“赤芝,味苦辛,主胃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雉,即野鸡。《政和本草》:“主补中益气力。”

 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庄子》中的“熊经鸟申”,《淮南子·精神训》中增加“鳬浴猿躩,鸱视虎顾”四种,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44幅,东汉华佗(145208)创制的五禽戏,《云笈七籖》的“彭祖导引法”等,皆导引术之精要者。

 房中术,指运气、逆流、采战、节欲等养生保气之术。《汉书·艺文志》载有:“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通过分析,可知彭祖是古代“养形”类的祖师爷。而庄子对于“养形”是排斥的。他主张“养神”(亦即“养心”),亦即通过静功,如“缘督”、“踵息”、“心斋”、“坐忘”等功法,从而达到“养生”、“长生”的目的。正如《刻意》中所说:“纯粹而不杂,靜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养生主》的要旨,就是要顺任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便可以“得养生”。《达生》的主旨,则是形全精复、养神、守气,全形保真,方能畅达性命。对于“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的观点,持批评态度。而彭祖那些服食、房中、导引、吐纳、御女等做法,获得世人欣赏,而在庄子看来,皆是可悲的。  《庄子》主张保守天和之气,即“守气”。《达生》中列子问关尹:“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这是什么原因才能达到的呢?关尹回答说:“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现在知道,《庄子》中所说的“入水不濡”、“蹈火不热”的现象,是练气功(即“守气”)达到一定高深的境界,就能掌握自然规律,而与自然融为一体,外物便无法进入了。古人可以做到,而现代人也完全能够做到了。  只有“养神”,才能达到与天地自然相和睦的境地,恢复人的固有天性。《知北遊》中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林希逸注:“天和,元气也。”这里的“正”、“一”、“攝”,都是静功所要求做到的动作要领。这样,形体、视觉、知觉、意度等,便可归“神”,而逐渐达到“坐忘”的境界,纯真的元气便会来到。

 “养心”要去掉“四六”,不为外物所累,方能“平气”、“顺心”。《庚桑楚》中说:“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玄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简言之,那种孜孜追求权势名利,富贵显达,吃喝玩乐之行为,都是养生之大害,如此怎能达到“养神”之效果?这些身外之物,即所谓“四六”,是“养形”所必需的,但是解决不了“养神”这个根本问题。这些东西,在庄子眼里,不过是“腐鼠”而已。

 庄子所说的“养神”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在宥》中阐明“治身”“长生”之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以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这里对视、听、心、形、神等做功都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其效果将是怎样的呢?《庚桑楚》中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就是说,要保全形体,护养生命,排除“营营”之杂念,心不烦劳,精不散失,如此三年,便可以达到养生养神、形神兼备、益寿延年之功效了。

 《庄子》“养神”论的影响极大。《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谈“养神”。《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西汉刘安(179—前122)《淮南子·泰族训》中说:“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治身、治国为一体,养神、养化属第一。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道可道,非常道。”注:“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即顺应自然来“养神”。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卷下:“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津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长存。”东汉道教文献《太平经》的“守一”,也即“守神”:“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静神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东汉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魏代嵇康(223262)《养生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张君房《云笈七籖·至言总养生篇》:“伪道养形,真道养神。”可知“养神”已经成为古代养护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邮箱:cgz65107702@163.com

电话:0551-6510770218205696201


上一篇:体感哲学*     下一篇:道家生态伦理视阈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探析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