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2    点击:1286




庄子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盛菊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是自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强调“道”的自本自根、无为无形,而且更加突出大道“自然”的特性,指出人应该顺应自然本性,安时处顺,并追求一种人道合一、齐物逍遥、无己无待的自由人生。在“自然”的基础上,庄子还提出了在宥天下与乘物游心的应世方略,从而形成了庄子特有的人生观、自由观和价值观。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启示意义。

一、庄子其人其书

1、庄子其人其事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今安徽亳州蒙城人。据《史记》和《庄子》记载,庄子不但学问高深,无所不通,而且思维敏捷,极具辩才。他虽然十分推崇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但更加注重人的独立与自由,追求一种超脱的自然人生,司马迁说“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早年他曾在蒙地做过漆园小吏,但由于不愿同流合污很快就辞官,过起了贫困但却自由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故里的日子里,由于生活贫困,他不得不以打草鞋贩卖维持基本生计。有的时候实在无米下锅,他也只好去向别人借粮,“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尽管生活十分贫穷,庄子却并不受利禄所惑。据说楚威王听说庄子学识渊博、贤明通达,想请他到楚国为相,于是派使者拿着千金去聘用他。庄子正在濮水垂钓,对楚国使者的来到视而不见,只管钓自己的鱼。使臣搬出满车金银财宝,对庄子说明楚王想聘他为相的来意。庄子“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覊,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在《庄子·列御寇》中还记载了庄子痛骂曹商的故事:有一个叫曹商的宋国人,被宋王派到秦国去出使,临行前宋王赏曹商几辆车。等他到了秦国以后靠着花言巧语溜须拍马深得秦王的欢心,结果秦王高兴之余又赏给曹商一百辆车子。回到宋国以后,曹商得意洋洋去见庄子,并讥笑庄子看你住在又穷又破里,只能草鞋兜售为生,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我可不会这样窝囊地活着。只要几句话就让万乘之国的国笑逐颜开还赏赐100辆车,这是我过人之处庄子回击说:我听说秦王得病召医,给开刀破脓割痔疮的,秦王赏他1辆车。用舌头给他舔痔疮的,秦王赏给他5辆车治病的法越卑下,赏的车子越多。难道你给秦王舔痔疮了你怎么能如此车子呢?你真行!”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庄子“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于人,不忮于众安贫乐道精神,也反映了他的聪明机智和能言善辩。

因此,庄子一生都过着贫困拮据的生活,晚年的时候他经常在濮水、涡河一带垂钓自得其乐,还常常与好朋友惠施一起出游、到濠梁观鱼。虽然很穷,却也快活自在。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由于家徒四壁,弟子们都不知道如何来厚葬老师。庄子却非常达观、淡然处之,他对弟子们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庄子虽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光辉却照耀千秋,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老子一样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后人多把两人思想合称为“老庄哲学”。而且庄子也是中国道教尊崇的对象,在唐朝时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名列道教仙真之中。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也曾赋诗称赞庄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并受庄子《逍遥游》的启发,拟写了一篇《大鹏赋》,高度赞扬了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2、《庄子》其书

由于厌恶仕途,拒绝做官,庄子一生基本上都是在隐居著述,或与几个弟子修道养生,并留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庄子》。

据《史记》记载,庄子曾经“著书十余万言”,即后世所说的《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该书为52篇,现存33篇,今本《庄子》是西晋时期郭象编定的,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都是庄子本人所作,文笔雄奇瑰丽,思想深邃,是全书的精华。外篇和杂篇是由庄子的弟子或其他后学所作,但也反映了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也就是说该书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于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论事说理,我们所熟知的寓言有许多均出自《庄子》,如望洋兴叹、庖丁解牛、螳臂当车、井底之蛙等。司马迁说“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鲁迅先生也曾评价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见,《庄子》不仅善于说理、长于构思,而且文字汪洋恣肆、意象奇特幻丽,风格浪漫飘逸,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玄学兴起时,《庄子》和《老子》、《周易》被称为玄学的“三元”或“三玄”,成为玄学名士们格外青睐和争相注释的经典,其中向秀和郭象所作的《庄子注》最为有名。道教日渐盛行以后,《庄子》也成为道教徒信奉的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其地位仅次于《道德真经》。

《庄子》一书记载了很多庄子的言论和行迹,是我们研究庄子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伟大不朽的思想巨著和典籍瑰宝。

 

二、庄子的思想精髓

1、自本自根、大道自然:庄子的“道”论

庄子承袭了老子“道” 的思想,他不仅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本,而且是“自本自根”,它看似毫无作为、没有行迹,却又作用无穷。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在庄子的眼中,“道”是超感觉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受时空的限制,却又是有情有信、无所不能。它自己生出自己,又生出天地鬼神帝王。

庄子的具有无限神秘性,它是不可听见的、不可目见的、也是不可言说的。它似乎是没有作为的、没有形迹的存在,但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故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无问,问无应。

庄子的“道”虽然是神秘的,但也是自然而然,毫不作为的,任凭万物自生自化,却不强加干涉。庄子借老子之口说明“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大道归于自然,一切事物的生死始终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强求的。《庄子·至乐》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田氏死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前往吊唁,却看见庄子伸着两脚坐在妻子的棺材前“鼓”。惠施十分生气,责怪庄子不该这样,庄子却说:开始我也很悲伤可细一想,人本来就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质,在恍恍惚惚之间,才有了气,变而有形,变而有生命,现在死了又回到本然状态,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自然”所以,庄子认为她的妻子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是不应该哭的事而是应该唱歌庆贺的事。

因此,庄子的“道”存在于宇宙时空中,无生无灭无极限,它产生万物,却又任万物自然,万物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

 

2、自然率性、齐物逍遥:庄子的自由人生

庄子的“道”虽然是超越一切的无限神秘体,是不可眼见和言说的,但庄子的“道”却又是可以心知意会和“可得”的,因此他认为人们都要努力去实现人与道的合一,即“得道”。“得道”的人被庄子称为至人、真人、神人或大宗师,他们不虑生死喜悲、不计利害得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最后达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这种境界实际上也是庄子追求的自由人生和理想人格。

庄子认为大道既然是自然的,人也要顺乎自然,人的本性就是自然性,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人要以自然为师,按照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质去生存,要“安时而处顺”,不要迷失本真,更不要被社会的物质和所谓的礼乐文明等所束缚,一切外加于人的东西都不符合自然人性。庄子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与其它的动物并无实质的区别,“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庄子》里记载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说有一天庄子睡觉梦见自己化作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栩栩如生,而且非常惬意、其乐无穷、忘乎所有过一会儿当庄子醒来以后,他竟然有点恍惚:到底是庄周做梦化作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作庄周呢?“庄周梦蝶”的启示庄子写出著名的《齐物论》,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庄子的齐物思想简单地说就是齐一万物,否认事物间有客观存在的差别,具体包括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等。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段话说明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存在着矛盾对立,即有是就有非、有此就有彼、有生就有死、有大就有小、有美就有丑,而且这种矛盾对立也是可以转化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差别,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所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也是道的本质。

庄子的齐物论是他追求人道合一和逍遥自由的思想基础。因为庄子的逍遥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超越生死、超越现实存在,不计利害、不分物我,不为物役、无己无待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是修道高人列御寇乘风而飞,他们都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因为他们都有所凭借,那就是“风”。真正的自由是无己无待的,即忘掉自己的形体,摆脱物役,没有任何凭借依靠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能做到这样,也就是 “得道” 了。

后人之所以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应该和他一生都在践行自然率性和逍遥自由的人生有关。据《庄子·山木》里记载,有一次,庄子去见魏王,因为太穷,衣服打着补丁,鞋子需要用带子绑住才能穿。魏王见他穿得如此破烂,不免吃惊地问道:“先生怎么这样狼狈啊?”庄子凛然回答道:“我只是穷而已,并不是狼狈!一个人丧失道德,那才是狼狈!衣服破了、鞋子穿烂了只是穷苦罢了,并不代表狼狈。我虽然生不逢时,但也不不狼狈!”这是何等的精神自足!

因此,庄子和老子相比,他更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更注重个人精神的逍遥自由,更追求不为物役、无己无待的自由人生和理想人格。尽管现实的贫困和社会的混乱无时不在,但庄子依然能粗茶淡饭、安贫乐道,享受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快乐。

 

3、在宥天下、乘物游心:庄子的应世方略

在《庄子·应帝王》里庄子给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儵忽二帝耳聪目明、七窍皆通,因此非常精明能干、大有作为。而混沌帝则耳塞目闭、也没有鼻子嘴巴,七窍都不通,对外界懵懂无知,但却善良纯朴、为人随和。儵忽二帝整天奔波忙碌于南北之间,两人常常歇脚在中央的混沌之地,混沌帝对二帝非常友善,经常款待他们。儵忽二帝想报答混沌帝的善遇之德,两人商议后决定给混沌帝凿通七窍,让他像正常人一样靠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视听食息。于是他们每天给混沌凿通一窍,一共凿了七天,可是混沌七窍被凿通以后,却死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耐人寻味,显然庄子认为混沌本来处在天地之中,安于自然,无知无欲、毫不作为,却能相安无事,但是儵忽二帝非要人为的给混沌开凿七窍,结果反而害死了他。

天下的治理也是如此,天下本不必治,也无须治,勉强去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害天下,就像混沌之死一样。因此,君子不得已成为君王的话,最好的治世之术就是“莫若无为”,一个有帝王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故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宥天下就是要求统治者顺从人的自然本性,放任自由,让老百姓“安其性命之情”,宽容天下,使人民自在自得,以不治为治。在庄子看来,任何人为的管教和治理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也是不合乎“道”的本质,只有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才是万物的根本,道德的极致。

庄子自己本人虽然一生隐居,追求的是自然率性、逍遥自由的人生,但他毕竟生活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对于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也不是全然漠视。事实上庄子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如何应世而不失本真是庄子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人间世》和《养生主》里庄子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说楚国贵族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因担心生死安危而惴惴不安;一个就是著名的“庖丁解牛”,由于精于技艺而游刃有余。这两个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人的死生有命,要懂得“安之若命”;同时既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在人世间“乘物游心”,在乱世中全生保身,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能在社会夹缝中游刃有余,最终能达到“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至人境界。

可见,庄子并不真的是逃避现实,而是主张能游心于世,不丧失自然本性,不受外物所缚,不被世俗所累,保持自我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这与他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并不矛盾,实际上是他立身处世的一种方法。

概而言之,庄子的思想是以“自然”为宗旨,以无为为常,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追求自由的理想人生,体现了他重人贵生的人生观、不受物役的自由观以及自然素朴的价值观。

 

三、庄子思想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庄子虽然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他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对今天的现代文明也有所启示。

其一,庄子重人贵生的人生观对现代人生关怀的启示。庄子道家思想的基本宗旨可以说就是“自然”,因此他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即使生活在功利的社会,也不能“以物易性”,更不能牺牲生命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功名利禄。庄子十分鲜明地提出了“乘物游心”、“全生保真”、“安时处顺”的处世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重视个人存在,保全生命,守住本真。他反对“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认为这是人为物役,违反个体自然本性的做法。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物质繁荣,但却竞争激烈,因此不能忽视对人性和人生的关怀。在各种诱惑面前,需要保持自然纯朴的本性,不失去自我;在残酷的竞争面前,需要珍爱生命,不轻言放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金钱面前迷失自己,越来越多的生命在重压之下陨落,越来越多的灵魂在竞争中失去依靠。而庄子的人生观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对个人存在价值的肯定,它好比一座灯塔,照亮了现代人生关怀的前进之路。现代社会的各级管理者,都要从中汲取智慧,顺从民心、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关怀民生,把人文关怀落实在每一个角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的现代文明意识。

其二,庄子齐物逍遥的自由观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建构的启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很多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大肆破坏自然,杀戮动物,毁坏植被,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逍遥思想,反映了庄子希望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不分彼此、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庄子向世人描述了一个人类回到远古时代,回到大自然,与禽兽同居,与草木共生的理想社会,并把它称为“至德之世”,“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因此,从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人类应该明白大自然是人类与动植物等一切生物共同的家园,地球也只有一个,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资源,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三,庄子自然素朴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社会发展迅速,物质文明日益繁荣,但“乱花渐欲迷人眼”,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面前,很多人追名逐利、竞相攀比,以致道德沦丧、人心险恶,失去做人的底线,不仅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庄子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社会上五花八门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机巧玩意,迷失了人们自然素朴的本性。人们往往自作聪明,只知道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个人精神的自足。殊不知,大巧若拙,人为破坏一些事物的自然之美,只能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庄子在《马蹄》篇里讲了伯乐治马的故事,天下只知道伯乐善于治马,却不知道伯乐残害马的天性,害死了许多马匹。因此,庄子认为人要虚静恬淡、自然素朴,朴素美才是真的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人们如果过度追求物质欲望,就会失去自我,就会缺少精神的自得,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从庄子自然素朴的价值观里,我们应该明白有钱不代表有了一切,没钱也不代表一无所有;大鱼大肉也不说明就是幸福,粗茶淡饭往往带来的是一种福气;锦衣绣服下的心灵也不一定是快乐的,麻衣粗布下的内心常常是开心的。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必要从庄子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无有相害之心”的人际关系和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总之,庄子的思想是深刻的,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因而不免冷眼冷语面对这个世界;他似乎不舍人间,因而守身全生、游心于世;他似乎心肠极硬、无情人世,因而不免鼓盆而歌;他似乎心肠很软、有情万物,因而不免与麋鹿游。现实的无奈,良知的失落,终于让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从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上一篇:从现世走向彼岸——论庄子生命哲学的“忘世”思想     下一篇:体感哲学*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