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道家自然主义思想与当代意义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2    点击:1335



道家自然主义思想与当代意义

王国良 王泱

【内容提要】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一)核心范畴:自然与道

 

“自然”本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自然最先出现在《老子》中,战国中期以后使用渐多。“自然”一词的最初意义不是指自然界,其本意就是“自己如此”,“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其运动发展没有原因可言,也没有外力干预作用。正如庄子论“天籁”时所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王夫之对老庄自然之本意的概括可谓深得其精义:“自然者,本无故而然”,“自然者,无必然也,以其必然,强其不然,则违其自然者多矣。”

道家讲自然,并不是排斥一切人为,而是主要指人类应按自然原则做事。老子所讲的自然恰恰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人类行为中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提倡自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提出一种方向和理想,而不是提倡“不做事”。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功成事遂”就是完成人类的大事业,但又没有对百姓造成骚扰和压迫,也就是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是没有勉强、没有造成冲突、没有突然变化、没有引起压迫感地建立功业的过程和结果。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最根本的概念,道是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道在老子那里首先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老子讲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状态,不是有形的自然,但只有有形的天地万物在效法自然,在按照自然原则运行,如果排除人为的因素,也只能按自然原则运行,故“自然”一词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代名词,效法自然也就有了保护自然界、不破坏自然界的蕴涵。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体现就在于自然无为的精义,无为是构造自然和谐完美状态,具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良好品质,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在无为的状态下成为和谐的整体,老子思想充分地表达了天地自然无为状态与和谐本质,饱含着对自然和谐的美好憧憬,创造了大道理念的自然观,形成自然和谐的大道思想体系。自然是一种状态,而老子思想却代表了人类对自然本质与状态的最准确的最高的哲学描述。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的根本含义就是尊重自然。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从容无为,则万物炊累焉”,“无为”就是要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因势利导:“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昌盛,源源不断,用之不尽。庄子反对人们以“鲁莽灭裂”的残暴手段肆意破坏自然,主张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生产财富。庄子把既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又了解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真人”处处与自然环境协调,叫做“与天为徒”;无视自然规律,随心所欲,一意孤行,叫做“与人为徒”,这种人是注定要失败,最终逃不脱大自然的惩罚。对人类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违反自然规律的粗暴作法,庄子表示极大的愤慨。《秋水》篇载:“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天地万物并非专为人类而设,但人类出于自身需要“落马首,穿牛鼻”,这是违反牛马本性的。在《马蹄》篇中,他以马喻大自然,以伯乐喻人为:“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之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都是人类种种干涉手段形象化的具体表现。随着人类干涉自然、破坏自然活动的升级,马死的数目也逐渐增多,“马之死”则象征由于人为破坏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以至毁灭的悲惨结局。在另一则关于浑沌的寓言中,庄子又用悲剧式的浑沌之死,警告人类切勿轻举妄动。否则,就将导致天地的毁灭,使人类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质同源

 

道家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立场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离,道家思想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却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故道家思想也是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所谓“主义”,就是把自然放在第一性和优先的地位,是衡量和考察事物的根本原则。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之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橛,因此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在思维模式上属“主客二分”式。道家自然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深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主要表明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融为一体,人顺应自然、因应自然而生活。庄子认为最能“安其性命之情”的理想社会是“至德之世”。庄子以怀古的形式追忆的至德之世有轩辕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之多种。如果剔除其中的乌托邦成份,至德之世就略同于早期的农业生活:“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 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庄子继续并发挥了这一传统思想,他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大本大宗”:“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也就是说人类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

庄子明确反对以外在的人为强行破坏事物内在之自然本性的做法,呼吁“无以人灭天”。在《养生主》中,他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于樊中。”在他看来,野鸡走十步才能找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找到一口水,尽管如此,它也不求养在笼子里,因为这样就违背了野鸡的自然天性。对于人来说,不能以人之心,度自然之需。在鲁君养鸟的故事中,庄子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鲁君杀牛宰羊来喂鸟,演奏九韶来使它快乐,结果鸟非常悲伤,不敢吃东西。庄子非常反对这种“以己养养鸟”的做法,主张“以鸟养养鸟”。他说:“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鸟只要居住在深林里,或翱翔于江湖上,以小鱼泥鳅为食,不需要人类自己所需要的那些东西。因此,为鸟打算就应该让它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飞翔;为鱼打算就应该让它自然快乐地在水里畅游。对待自然,人类应当“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一切违背自然天性的“人为”努力都是不道德的。

“自然无为”作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因循自然,不任意妄为。人在自然面前,应当如庖丁解牛一样,善于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地生存,否则,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庄子看来,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样离不开大自然。当人们郁闷、孤独时,若能在广阔的原野上漫步,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徘徊,倾听林间的鸟鸣和风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大自然交流情感,将是何等的愉快!何等的振奋!故庄子满怀深情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庄子主张用自然环境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这对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十分有益。庄子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精神层面的作用,足见其思想的卓越深邃。

自然主义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庄子明确提出了“天与人一也”的说法:“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老庄的天人合一,都是合于“自然”。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老子认为,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最后又自然而然地复归于自然环境。他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庄子也认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这里的“机”,是指自然之生机。人类若能不以主宰自居,感悟到其中的“天机”,便能达到与万物同一的“物化”状态:“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庄子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同一的理想状态:“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此时的人,便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老庄否认人与自然的差别性,否认人之为人的本质,认为人与自然可以相互转化,人可以变成泥土、牛马、翅膀车轮等。《庄子·至乐》说庄子妻死,庄子并不悲伤,而是鼓盆而歌”,因为人死是回归自然,向四时运行一样自然,何必悲伤呢!老子说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可以通过“坐忘”、忘我、丧我而意识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道家从因任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一种反智主义的观点,反对发挥人的智能,反对科技文明进步,认为人如果产生“功利机巧之心”,就将给社会带来无尽的混乱、争斗和罪恶。老子提出“绝圣弃智”,庄子主张“墯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与大道”。说到底,老庄还是反对破坏自然,反对扭曲人的自然性,“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庄子把自然界物质的原始状态称为“朴”,认为任何人为的技术都有损于物的“朴”的本性,因而是有害的:“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泥土和树木并不是为人而存在的,但是人类出于自身的需要,利用人为的技术改变了它们原始的自然状态,因而也破坏了它们的完美,使之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任何技术的成功都是以毁灭某些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纯朴不残,孰为牲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故残朴以为哭,工匠之罪也”。其次,庄子认为技术一旦出现,人类便很难控制它的发展,势必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矣;钓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笡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弓弩毕弋”、“钓饵网罟”、“削格罗落”代表当时的先进技术;“多”,则是强调技术的使用过多过滥,已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盲目滥用技术的结果则是“鸟乱于上”,“鱼乱于水”,“兽乱于泽”,整个自然界失去了原有的和谐、秩序和完美。庄子主张采用低技术,即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接近于自然的技术,反对那些所谓高效率、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大的技术手段。《庄子》中关于抱瓮老人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这一观点:“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翁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机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昂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抱瓮而汲”象征低技术,“槔”则象征高效率的先进技术。汉阴丈人对子贡推荐的新技术不感兴趣,反而嗤之以鼻:“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从汉阴丈人的态度不难看出,庄子主张人类应将技术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不可一味盲目地、无限制地追求技术的进步。他指责以子贡为代表的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只看到技术的高效率的优点,而忽视了技术的负面作用,即破坏环境,甚至改变人性的消极的一面。技术的发明者、倡导者往往只看到某项技术一时的功用,而缺乏远见灼识,这就造成技术的破坏性的片面发展,也就是说,技术既定目标的成功往往是以生态上的失败为代价。为了弥补先前技术的缺陷,又必须发明更新的技术,这就导致技术不断升级和恶性循环,庄子的目的在于告诫踌躇满志的人类,必须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对技术作出深思熟虑的理智的抉择,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思想价值

 

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对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山水诗、山水画的发达是中国文艺的重要特色。陶渊明也许是表现道家自然意识的典型。首先应承任,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他在《读山海经》中,对精卫、刑天、夸父一类的神话英雄致以仰慕之情;《咏荆柯》慷慨悲凉,令人振奋;《拟古》诸篇,也大抵是伤时感事之作。但陶渊明影响最大之处,确实在于表达了对自然和平生活的依恋和赞美。其诗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还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不为流俗所累,不为五斗米折腰,归田园居,复归自然,与松菊为友,托体同山阿,“此中有真意”,也许就是人生“本真”的自然生活吧!陶渊明所达到的自然境界,已经不是原初简单的人与自然的相关依托,而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人所表现的平淡冲和,情深意真。

道家自然主义思想还是古老的中国生态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生态智慧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还包含以农为本的生产生活顺应自然节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至迟完成于秦汉时期的《礼记·月令》,就已明确要求人们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存活动。《月令》要求人们根据一年十二个月天文、气候的变化节奏开展农事活动以及政治活动。例如春季,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母畜),禁止伐木,毋覆巢(倾覆鸟巢),毋杀孩虫(幼虫),”“毋竭山泽,毋漉陂地,毋焚山林”。中国很早就有“虞”“衡”等机构,专门负责山林川泽 的管理,把维护生态环境视为政府行为。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政府都规定春季禁止伐木采樵、在动物繁殖期间禁止捕杀鸟兽等等。

老庄道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确实提供了丰富朴素而又精辟的关于保护环境的见解,这是不容否认的。积极继承和有效开发这些思想资源和生态智能,无疑将对现代社会条件下保护环境有所启发和助益。西方文化长期以来科技理性过于发达,片面强调改造、利用、征服自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缺乏相应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准备。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反对认识改造征服自然,中国文化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不发达,恰恰是其缺陷与不足。但西方自近代以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近现代文明的主题,工业文明愈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就愈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水土流失,动物减少,滥伐森林,滥采煤油,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所有这一切已经使人类的生存家园变得岌岌可危。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严峻课题。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理当在现代条件下显现其意义和价值。应该承认,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思想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与不足。道家传统不重视认识论,对人如何在认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做认真具体的、实际可操作的探究。自然物、包括动物在内,不可能自觉地与人和谐相处,主动适应人的需求,只有人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除了要有高远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外,还必须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利用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服务,为人利用,“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首先就要认识自然规律,特别是要认识不同自然物的具体特殊属性,不能笼统地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不能代替对分殊的认识,也不同于对分殊的认识。但与道家自然观的缺陷相比,道家自然主义理论的合理之处具有更高的现代价值。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越来越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西方哲学受到犹太教与基督教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思想的影响,过度张扬主客二分,导致滥用自然,剥削自然,破坏自然,结果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家园,过分的突出人与自然的区分,没有看到人与自然、植物、动物虽有级差区别,但根本一体的本质特征,缺乏怜惜、关爱自然之心,甚至受到进化论的消极影响,把人类也分出优劣等级,蔑视所谓“劣等民族”,缺乏人类平等同类的关爱同情心,过分夸大自然界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并运用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变成屠场,对天神天意缺乏敬畏之心,导致天命的沦丧,诸神的退隐。现在,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几乎成为全球共识与普世价值。道家的自然观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对人类中心主义为满足人类需求而牺牲自然环境的弊病起到矫正与遏制的作用,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视角看待自然。西方许多环境哲学家在分析环境危机的思想与文化原因、探寻环境哲学智慧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特别是道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人与自然同根同源思想被西方学者概括为“在自然之中生存”的合理生态思维。

有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只有通过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而不是到古代思想中找出路。这种看法是狭隘的进化至上主义者。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而有些问题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解决。水污染可以通过污水处理来解决,但河流湖泊、海洋污染导致1000多种鱼类灭绝,科学技术是无法复原的,同样,荒山秃岭只有通过重新植树造林来解决,水土流失也只有通过在江河上游退耕还林、恢复植被来解决,特别是石油的开发与利用,造成大量的废气、毒气,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而无限制的开采石油对地球本身会造成什么破坏、或已经造成什么破坏,我们是根本不知道的,要避免环境危机的发生,只能是减少开采,改换思路,寻求可替代的清洁能源。

总之,我们现在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现代环境伦理时,要用道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然主义思想、境界为指导,充分汲取其合理因素,重视、吸收西方哲学中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精神,合理的利用自然,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得到按其自身规律要求的发展,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使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使天地本身所具有的无言之大美,既按其本性、又符合人类最高审美境界追求的面貌展现出来,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同时也成为真善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庄子解》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

2.《老子注释及评价》陈鼓应著,中华书局2009年2月版。

3.《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版。

4.《绿色世界史》[英]克莱夫·庞廷著,第160-1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现代环境伦理·代总序》,[美]彼得·S·温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庄子“无己”而无不己的人生哲学     下一篇:从现世走向彼岸——论庄子生命哲学的“忘世”思想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