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逍遥的“六”个境界

来源:网络    时间:2024/6/26    点击:108



庄子:逍遥的“六”个境界

 

传统文化集锦2024-06-26 08:09

 

 

大道伊始,利益众生,自老子传道德五千言而让世人体道。

庄子依老子之言开示众生,让世人以悟道从而回归自然,并将虚无之“道”化为人心之境界,让人更重生命之内涵从而得道。

人心有境界,而非一蹴而就。境界之提升乃至合道,是由浅入深,由低而高次第达到。先而学道,后而明道、悟道、体道、行道、得道,乃至最终合道。

“逍遥”最早见于《楚辞•九章•哀郢》中“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一句,此处的“逍遥”一词可解释为“优游自得”,即安闲自在、心无挂碍的样子。

这就是一种将外在表现与内心活动相结合的一种状态和心态。这也是“逍遥”一词在《庄子》中的本意。

“境界”一词最早见于《新序•杂事》中所谓“守封疆,谨境界”。另有《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一句。此二处“境界”均释为“边境”,是该词最初的本义,即指国家的疆土界限。

此外,在宋代陆游的《怀昔》诗中有“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这里的“境界”释为“境况;情景。”这是“境界”一词的引申义。

这个词再进一步,还引申发展为“修行之人的造诣或自身所达到的精神高度”这一抽象含义,如《无量寿经》中所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所以,人若能得逍遥之道则一生无憾,庄子得逍遥而开示后人。本文则总结《庄子》给后人的开示——欲得“逍遥之道”,则人生内心须经历以下六大境界。

 

第一种境界: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是脱却身心束缚,与“相”合“真”而得的逍遥。即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的境界。如林希逸对《逍遥游》的评价——即在一个“乐”字。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是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死生祸福的精神,这就是“自足”之乐。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并向世人炫耀,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毁。而达到逍遥无待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养晦,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由此可见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达到这一境界将“无名”,从而让人彻底悟透这世间的“名利”二字。

 

第三种境界:无用之用

世人的价值观念,是以为有用者即有用,无用者即无用,有用与无用是有根本的分别的。然而,这样往往伤人伤己而不得善果。不过得无待之境界的人却不然,这类人他们脱去了世俗的功用,这类人不显己用,不拘己才,以其无用而大用,无己无为而逍遥自在。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对惠子说“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是一种以无用为大用而合于自然。这一境界会让人“心如死灰”从而才能在心境上达到“心死”方能“心生”。

 

第四种境界:无心而化

所谓“用心去对待这个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执着,是有所挂碍。而达到无待境界的人,他们不以天下为天下,这种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才能无为,才能虚怀若谷,才会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榖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礡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便是说圣人寂然不动,而达无为,顺应自然,以无心而成无待之境。这一境界会让人彻底的无心无为,自然妄念不生,而静心体道。

 

第五种境界:超脱身心所累

《道德经》第十三章有所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此可知,人之所以有待,是因常受形体以及心境的束缚,终身疲惫,不得休歇。这就是身心所累。而得无待境界的人能了脱身心的所有执着,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死生无变己,况利害之端乎! ”这便是在描述圣人忘怀一己死生,无挂无碍,了脱身心束缚的“无心无己”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所以说,这类人无身之所累,亦得逍遥。这一境界会让人心与大道无限相合,而得心灵的超脱。

 

第六种境界:“无待”之境

这里的“待”并不是我们今天常用的“等待”“期待”的意思,而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庄子的逍遥观,是超脱这个世界的、超脱一切所累、超脱一切所碍,从而无己而“至足”,这是无所待,意即“不依靠任何外物”。其内涵包括:不待于内,亦不待于外;不待于我,亦不待于物;自然而然,合于大道之中;无挂无碍,以至无待的境界,乃逍遥大成之境。这一境界也就是心与道的完全相合。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之境界——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中,与道合一而得逍遥。庄子的逍遥境界,就是逐步达成与道合真的境界。而想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经经历“放下”这一身心历程,并且循序而进,最终才能有所成。

 


上一篇:《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     下一篇:放下执著,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就会任我翱翔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