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保持一颗淡泊之心,才是最高级的处世智慧

来源:网络    时间:2024/4/7    点击:191



《庄子》:保持一颗淡泊之心,才是最高级的处世智慧

 

作者:天山月

 

易中天曾说:读庄得慧。

读《庄子》,方知世界之博大,方晓人生之通透。

在这部旷世奇书中,凝聚了华夏民族顶级、最旷达的人生智慧。

古往今来,有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将《庄子》当作修身处世的秘籍,从中参悟天道玄机。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能人谋士,纵横百家。

而庄子却逍遥于天地之间、洞察宇宙自然,开辟出一方独立的精神世界。

读懂了《庄子》,足以读懂人世间所有的是非得失、祸福荣辱。 

《庄子》告诉我们: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以出世之心境,做入世之事业,方有不败的人生。

 

01

不乐寿,看淡生死

不乐寿,是不以长生为求。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有一次出巡时,当地百姓为他献上美好的祝福:愿您万寿无疆。 

尧帝却笑着说:我用不着活那么久。 

身边随从大为不解:如此美好的祝福,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尧帝解释道:寿则多辱,这对我来说并没有意义。 

在尧帝看来,长寿让人多受屈辱,未必是件好事。

一味追求“生”的乐趣,并不利于培养淡然的观念和德行,才会拒绝众人的祝福。 

人生最大的烦忧,莫过于对生的执着与迷恋。 

当一个人执着于“生”时,必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烦恼由此生,苦闷由此成,焦虑由此致。 

人生就会丧失真性、真情和真趣。 

已故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这样自嘲:我的职业是生病,专业是写作。 

21岁最美好的年华里,史铁生被病魔夺去了双腿,后半生只能与轮椅相伴。 

患病40年间,他几次病危,先后失去两个肾脏,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仍然写下了一篇篇充满力量的文章。 

基于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像一束温暖的光,穿过漫漫黑夜,照亮着无数人。 

“与其寻找星光,不如自己活成一道光”。 

当史铁生接纳病情,看淡生死之时,他的生命从此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精彩。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保持通透旷达的生命观,坦然面对衰老、疾病与死亡。 

不乐生,不畏死,尽人事,听天命。 

当你放下执着之心时,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02

不哀夭,看淡无常

不哀夭,是不以早夭而悲。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来吊唁。 

对于妻子的死,庄子面无悲戚之色,反而鼓盆而歌。 

惠子不解,庄子对此解释道: 

人之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应过于执着于生死这种循环往复的事情。 

况且,如今人都已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我又何必凄惶而哭呢? 

在庄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生命的无常,对于亲人的夭亡,也就不会感到恐惧或悲伤。 

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 

老来丧子,实乃人间之大不幸。 

在杨绛先生80多岁时,唯一的女儿钱瑗因病去世。 

女儿去世后不久,丈夫钱钟书也撒手人寰。 

接连失去两位至亲,对于杨绛先生的打击是致命的。 

尤其是女儿的早逝,让杨绛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 

虽然伤心,但她并未沉溺在痛苦中不可自拔,而是很快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她认为人生实苦、世事无常,唯有修炼自身、完善自我才是终极之道。

直到90多岁,杨绛仍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并出版了《站在人生的边上》一书。 

杨绛说:该放下的要放下,活着的人就要向前看,过好每一天。 

宇宙有极限,人生有穷时。 

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法则。 

尊重每个人的命运,以平和的心境面对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接纳世间所有无常,以向死而生的态度,活好余生的每时每刻。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善终复善别,生死两相安。 

 

03

不荣通,看淡名利

不荣通,是不以显达为荣耀。 

功名富贵,人所向往。但在庄子看来,却不是有德之人的追求。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遣使者邀请他出任要职,却被庄子一口回绝:听说楚国有只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你认为它是希望死后留下尸骨,受人尊崇呢?还是愿意在泥水中潜行呢? 

使者说:它自然是想在泥水中潜行。 

庄子微微一笑道:那么请回吧,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泥水中曳尾而行、逍遥自在。 

生不逢时的庄子,一生都过着贫穷清苦的生活。 

若他想要功名利禄,则唾手可得。 

可他断然拒绝了显达,转而选择了穷困。 

之所以如此,正是基于庄子对现实的清醒观照和深刻洞察。 

秦国丞相李斯,因才华盖世被誉为“千古一相”,然而他却因贪恋权势,被佞臣赵高描绘的虚幻美景所迷惑,决定助胡亥上位。 

李斯与赵高设计逼死扶苏,扶持胡亥继位,导致了秦王朝快速灭亡的命运。

而他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公元前208年,73岁的李斯被判“腰斩”,灭三族。 

临死前,他看着自己的儿子声泪俱下:“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上蔡东门打猎,可惜不能实现了!” 

人有富贵功名心,乃世俗人情之常。 

如若被外物所牵引,汲汲于功名利禄,以致失去本心,可谓得不偿失。 

只有摆脱权势的诱引,超脱庸俗的杂念,才能不为欲望所反噬,人生得以善终。 

保持一颗淡泊本真之心,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04

不丑穷,看淡贫富

不丑穷,即不以穷困潦倒为耻。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俱为一体,通达与穷困并没什么区别。

如果连生死都可以淡然处之,因困窘而羞愧就更没有必要了。 

庄子曾身着破衣旧鞋面见魏王,魏王揶揄道:先生为何如此落魄? 

庄子则针锋相对:读书人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才是落魄。我虽衣衫破烂,也只能算是贫穷。那些衣着富贵,但心灵空虚,如同行尸走肉之人,才是真正的落魄! 

一席话,让魏王无言以对。 

古语云:穷之有时,通之有命。 

人生穷困富贵与否,由生命的天机来决定,非人力所能及。 

与其在物欲的驱役下痛苦挣扎,不如充盈内在精神,甘于平淡、知足常乐。 

不执着于外物,不为名利所累,才能收获真正的心安自在。 

民国诗人,著名学者闻一多,由于社会动乱,生活一度陷入困顿之中。 

为了补贴家用,只得兼职帮人刻印章,日夜操劳、十分辛苦。 

在他生活陷入困境期间,宁可变卖自己的书籍衣物,也不肯接受达官贵人的帮助,只为坚守文人操守。 

“富贵于我如浮云”,闻一多如是说,也如是做。 

他的正直清廉,至今为世人所敬仰。

不以穷困为耻,是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西汉董仲舒有云:君子不耻其困,而耻其所以穷。 

君子不以穷困为耻,而以不反思为什么穷困为耻。 

一个人,是穷困,还是通达,其原因错综复杂。 

接纳现状、不怨天尤人,正是君子所为。 

只要善于反思,找出穷困的原因,总有一天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05

写在最后

《庄子》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意思是说,安稳恬淡,则忧患不能进入,邪气不能侵袭,于是德性完整而精神不亏损。 

人活于世,如身处高峰低谷。 

与其困于生死无常、得失荣辱;不如跳出功名利禄的诱惑,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 

看淡生死、看淡无常、看淡名利、看淡贫富。 

保持心境的平易恬淡,不为尘俗所迷,不为物欲所困,不为诱惑所动。 

才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活出自由洒脱的快意人生。 

保持一颗淡泊之心,才是《庄子》中顶级的处世智慧。

 


上一篇:领悟庄子的“无为”     下一篇:“无为”是一种大智慧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