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天下奇才 绝代奇书——刘安与《淮南子》

来源:淮河文化苑    时间:2024/1/3    点击:389



天下奇才 绝代奇书——刘安与《淮南子》


陈广忠

 


e4b284b84b026dfd573b78466c7aa63.png


西汉前期,在楚(项羽)、汉(刘邦)五年战争的刀光剑影中,诞生了第一个淮南国。大名鼎鼎的反秦英雄、六安人英布(?—前196年),投靠刘邦后,在汉王四年(前203年)被封为淮南王,都“六”。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中大夫贲赫诬告英布“谋反”,刘邦率兵征讨。英布作战失利,惨遭长沙哀王吴臣杀害。这是第一任淮南王,任期9年。

汉高祖刘邦共有8个儿子。命运坎坷的第7子,名叫刘长(前198 年—前174年),母亲赵姬,吞金自杀。刘长由吕后抚养长大。不到3岁,便被封为淮南王。23岁时,进京朝拜皇帝哥哥汉文帝。一次打猎归来,椎杀左丞相审食其。之后伏阙请罪,称说为天下诛杀贼臣,并为母亲报仇。

这个青年王子,先斩后奏,震惊朝廷,43名重臣上书弹劾,诬告刘长“谋反”,要求“弃市”。汉文帝宣布废除刘长“王”的封号,发配到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邛崃山邮舍安置。但是,在到达陕西雍县(今陕西凤翔南)时,刚烈的刘长,已经在囚车里绝食而死。

老百姓作了一首歌,收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是第二任淮南王。刘长年仅25岁,为王23年。

刘长死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把城阳王刘喜(?—前144 年)改封为淮南王,只在任4年。这是第三任淮南王。

刘长死后,留下只有四五岁的4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刘良。汉文帝八年(前172年),4个只有七八岁孤苦伶仃的孩子,分别被封为阜陵侯、安阳侯、阳周侯、东城侯。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四月,把淮南国一分为三,长子刘安袭封淮南王,建都寿春,下辖15个县。国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凤阳、滁州以西,河南唐河以东,拥有江、淮之间的狭长地区。

刘安16岁被封为淮南王,其间经历汉文、汉景、汉武三个皇帝,在儒道之争、政治斗争、嫡庶争斗、宿敌谋害、酷吏构陷等各种因素作用下,这位饱学的淮南王,也步其祖母、父亲的后尘,被以“谋反”的罪名,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含冤自杀,时年58 岁,为王43年。

四任淮南王,统治时间79年。而淮南王刘安,却在中国文化、学术、科技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至今2100多年,仍然熠熠生辉。

一、著述宏富

南宋著名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淮南子》中,评论了淮南王的《招隐士》和《离骚传》等作品的创作特色,非常感慨地说:“淮南,天下奇才也。”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室贵胄不可胜数,哪一位能被称作“天下奇才”?

仅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其中有《淮南内》《淮南中篇》《淮南外》三部鸿篇系列巨著。内、中、外三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杂家》中也记载:《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淮南外》三十三篇。初唐学者颜师古的《汉书注》中说:“《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篇》,就是传世的《淮南子》。可惜的是,“中”“外”已经失传,只留下部分佚文;《内篇》也只保留13万多字,缺失8万多字。


7870aee0cba9aef73648308ca2a92d3.png


《中篇》的“言神仙”,指追求长生、超脱尘世的方法。而“黄白”,就是从矿物中提炼黄金、白银。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杰作《水经注》卷三十二中说:“刘安养方术之徒数十人,八士并能炼金化丹。薶金于地,白日升天。”这里说八士就是提炼黄金和制作丹药的高手。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寄托了人类对健康长寿和探索太空的美好愿望。而炼丹术,则是开创了世界化学史的先河。

《汉书》中还说:“初,安入朝。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我们知道,《诗经》中有《周颂》《鲁颂》《商颂》。“颂”,有祝颂、歌颂义,是古代王室宗庙举行祭祀和典礼时所用的乐歌、舞曲。这两篇“颂”的内容,也已经失传。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收有淮南王上皇帝书《谏伐南越》。上书写于汉朝立国67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淮南王在“上书”中,主张中央政权用“布德垂赏以招致”的安抚办法,来处理“闽越”问题,避免当年秦代大军“击越”,遭到“大败”的悲剧发生。

《汉书·楚元王传》中提到淮南王藏有《枕中鸿宝苑秘书》。鸿,本义指大雁。这里取“大”义。“枕中”,即藏在枕中,防止泄密。“鸿宝”,指修仙炼丹之术。“秘书”,即珍贵的秘籍。此“传”中记载说:“上(指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士,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这里说,学者刘向(原名刘更生)的父亲刘德,汉武帝时参与审理淮南王案件,得到了秘籍《枕中鸿宝苑秘书》。刘向从小诵读,并献给皇帝,说可以炼成黄金。刘向花掉国家很多钱,也没有炼成。官吏弹劾刘向,让他差点掉了脑袋。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还有:《淮南道训》二篇,《琴颂》,《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歌诗》四篇,《淮南王兵法》,《淮南王杂子星》十九卷。

在这些著作中,《淮南道训》属于研究《易》学的内容。班固自注中说:“淮南王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今本《淮南子》中,明引《易》就有12条。更有价值的是,《淮南子·要略》中记载“伏戏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它与《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扬子《法言·问神篇》“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有些不同。可以知道,淮南王研究《易》学,所采用的是汉初版本,可能更古老,与儒家系统的《周易·系辞下》《法言·问神篇》和今本《周易》,在有关《易》的发明者(伏戏)、推演者(周文王)方面,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汉赋,同“屈赋”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汉代辞赋高手,群星灿烂;辞赋名篇,流传久远。淮南王和群臣们创作的辞赋,竟有126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目。

在军事学方面,淮南王也有研究。《淮南子》第十五卷为《兵略训》。这是继春秋《吴孙子兵法》、战国《齐孙子》、汉初张良和韩信兵法等之后,至今流行的汉代重要兵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特别发达。《汉书·艺志·天文类》中所收的天文、历法著作众多,《淮南杂子星》十九卷,就是其中的一部。《淮南子》第三卷是《天文训》,对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岁星纪年、分野、干支纪年、记时法、盖天说、宇宙模式、阴阳学说、五行、彗星、地震、八风、十二律等,都有记载,代表了西汉最高的天文学研究成就。

《淮南子·览冥训》中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即古老的“恒娥奔月”的神话,也是淮南王对天体、月亮、宇宙的有益探索。

由此可见,《汉书》中所记载的淮南王和门客的部分著作,涉及政治、哲学、军事、文学、化学(炼丹术)、天文、历法、地理、养生、医药、农学等众多门类,可以说是一部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所以,“天下奇才”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二、文化创新

当时,淮南王刘安面临着汉朝开国70余年的重大机遇,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当时有识之士思考的主要课题。而实现这个重要目标,就需要文化创新。

(一)顺时而作:音乐、评论

《淮南子》上、中、下三部著作的问世,就是为新兴的汉初政权,提出的治国纲领,其中就包括建立适应时代的新文化。

1.关于音乐

刘安特别爱好“鼓琴”。在《汉书·艺文志》中,留下了刘安创作的《琴颂》篇名。

《淮南子》对音乐的教化作用,特别重视。其中就有舜帝成功地用音乐治政的记载。《泰族训》中说:“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对颓废淫荡音乐的消极、破坏作用,淮南王予以批判。《泰族训》中说:“师延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师旷曰:‘此亡国之乐也。’”

《淮南子》中的“黄钟、大吕、太蔟、夹钟”等十二律相生法,成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根据之一。《天文训》中说:北斗斗柄指向子位,那么正是冬至,其音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午位,那么阳气达到极点,因此说有四十六天而夏至,其音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

2.关于对儒家六经的评论

新兴的西汉王朝,同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治国理念、时代背景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打上历代烙印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儒家文献,很有必要进行新的审视,方能传承和创新。

《淮南子·泰族训》中说:温柔仁惠,是《诗》的风格;质朴宽厚,是《书》的教义;清新畅达,是《易》的大义;恭敬谦让,是《礼》的要求;宽容简易,是《乐》的主旨;讽刺弊政,辨明要义,是《春秋》的美义。因此,《易》丧失旨意,只重视占卜;《尚书》失去主旨,只重视铺陈;《乐》失掉旨意,成为淫乱的工具;《诗》失掉主旨,使人走上邪僻之路;《礼》丧失根本,变成互相责罚;《春秋》失掉精髓,被用来进行责难,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可知,《淮南子》既肯定“六经”的重要意义,也深刻地指出其可能产生的流弊,这是中国经学史上的第一次。淮南王明白地告诉西汉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界,必须对儒家经典有清醒的认识。

(二)讴歌屈原:《离骚传》

淮南王刘安第一次对楚国文化巨匠、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进行评论,确立了二千年来为《离骚》评判、定位的基础。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建元二年),安入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传”是什么文体?就是解说《离骚》文义的文字。

这里的记载说,公元前139年,年已41岁的淮南王刘安入朝,前往京都长安朝拜年仅16岁的汉武帝。年轻的皇帝,很尊重这位叔辈,请他撰写《离骚》的评论文章。才思敏捷的刘安,黎明时接到诏令,到上午八九点钟,一气呵成。这篇中国文学史上首次评论《离骚》的文章,全文已经失传,部分佚文保存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辞补注》等文献中。

南宋学者洪兴祖《楚辞补注》收有班固所作的“序言”,其中说:“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刘安对《离骚》的主题意旨、创作特点、文体风格,以及屈原的道德情操,都做了精深的分析。他认为,《离骚》具有《诗经》中的《国风》《小雅》之美,而无二者之失;屈原的志向,可以同“日月争光”。

2100多年来研究《楚辞》的学者不胜枚举,或褒或贬。在褒扬者中,其主要观点,都没有超出刘安的见解,可见其立论之精。

既然刘安能够写出精辟的《离骚传》,必定精研过《楚辞》。《淮南子》对《楚辞》有多方面的继承。比如:《楚辞》与《淮南子》中的“昆仑”神话系统,来源是相同的。《离骚》:“邅(zhān)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楚辞》与《淮南子》在执政理念、对暴君的谴责上,也是相似的。《离骚》:“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淮南子·俶真训》:“至夏桀、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

《楚辞》与《淮南子》记载的特色物产也有一致性。《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淮南子·本经训》:“夫容芰荷,五彩争胜,流曼陆离。”

三)“赋”体精品:《招隐士》

汉代抒情小赋的创作,开“赋”体新风,淮南王刘安则是其中的引领者。刘安曾经组织庞大的写作班子,从事辞赋的创作。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招隐士·序》中说:“惜淮南王博雅好古,招致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撰的《文选》中,收有署名“刘安”的《招隐士》,全篇如下: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荒忽。罔兮沕,憭兮慄,虎豹岤,丛薄深林兮人上慄。嵚崟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茇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招隐士》是一篇优美的骚体短赋。它继承了《楚辞》和汉赋的想象丰富、比喻奇特、行文奔放的特色,又兼有神思飘逸、托意深远的风格。文中写出了八公山风光的奇丽,山石的险峻,虎豹的可怕,最后体现了作者的意图:“王孙兮归来。”呼唤那些战国、秦汉时期因为战乱而隐居山野的公子王孙、英雄豪杰、贤良志士,出来为国家效力,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士之所以乐为淮南王死者,诚有以动之也。”


6a0e670a0f22acb84d3453cf1f9b0ef.png


三、思想创新

汉初70余年间,黄老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是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各家学说,竞相争鸣。治国安邦,各逞其能;百花绽放,争奇斗艳。而被当代学者胡适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便在时代的大潮中应运而生。

《淮南子》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不同流俗的谋篇布局,引起了朝野的极大关注。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思想创新,应该是其吸引世人的重要原因。

(一)标新立异的“无为”论

《淮南子》集先秦和汉初道家思想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庄子》的“道”论,提出新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

有人把“无为”解释成“无所作为”,这是对道家“无为”论的误解。《淮南子》中的“无为”,就是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而不是人为地违背它。《修务训》中说:有人说,“无为”,就是静寂地没有声音,淡漠地没有行动,招引他不来,推动他不去。像这样,才是掌握了“道”的样子。我认为不是这样。接着,作者用神农、尧、舜、禹、汤五圣的治政业绩来反问:难道他们也没有做到“无为”吗?

《淮南子》从治政的方面,对“无为”做了新的解说。《修务训》中说:像我所说的“无为”,指的是偏私的念头,不能够进入公道之中;嗜欲爱好,不能使正道歪曲;根据道理而行事,按照资用而建立功劳;推究自然的规律,那么巧诈便没有容身之地了;事业成功而自己不夸耀,功名建立而不称说有功。

讲求“公道”“正术”“立功”,抛弃“巧诈”,不去夸耀,不要称名,这就是“无为”。

《淮南子》还从职守、道德的层面,论说“无为”。《诠言训》中说:什么叫“无为”?聪明的人不凭借自己的职位行事,勇敢的人不利用职务施行暴虐,仁惠的人不拿官位推行恩惠,就可以说做到“无为”了。

这里说,“智者”“勇者”“仁者”,不凭借自己的“地位”行事,就是“无为”。

《淮南子》中还指出,那种“以淮灌山”,不尊重自然规律,得不偿失的荒唐行为,才叫“有为”。这就彻底划清了“无为”和“有为”的界限。可以说,《淮南子》继承老庄“无为”的治国理论,而又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更符合西汉社会的实际,成为治世、修身的利器之一。

(二)切要务实的“民本”思想

《淮南子》倡扬“安民”“利民”“富民”的政策,把“民本”思想落到实处,这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主术训》中指出:“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老百姓,就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又是国君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和安危。治国首先要“安民”。

《诠言训》中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安定百姓;安定百姓的根本,在于满足他们的用度;满足用度的根本,在于不要耽误生产时节;不耽误时节的根本,在于节省官事;节省官事的根本,在于节制贪欲;节制贪欲的根本,在于返回天性;返回天性的根本,在于抛弃外表的粉饰。

“安民”→“足用”→“勿夺时”→“省事”→“节欲”→“反性”→“去载”,实施这一系列的治政措施,才能保证“安民”目标的实现。

《氾论训》中强调“利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这是何等博大的政治气魄。治理国家有常则,把有利于百姓作为根本。只要有利于百姓,就没有必要沿袭古代的法规。充分显示了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汉初道家学派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无畏的创新精神。

《人间训》中倡导“富民”。其中记载了有名的西门豹的故事:西门豹担任邺令时,仓库里没有积蓄,府库里没有储钱,兵库里没有兵器,官衙里没有账目,人们多次向魏文侯告状。文侯亲自到邺视察,果然情况属实。于是魏文侯就责备起西门豹来。西门豹说:“我听说打算称王的君主使百姓富裕,称霸的君主使武备强盛,亡国的君主让仓库里堆满财物。现在君主要想成就霸业,我因此把财物贮藏在百姓之中。君主如果不信,我请求登城击鼓,武器、粮食能够立即准备好。”于是登楼击鼓。一鼓声落,百姓身披铠甲,手握兵器而来;第二次击鼓,民夫拉着车子装满辎重前来待命。

这是战国时代魏国西门豹实施的著名的“王主富民”的例子。蓄积于民,藏兵于民,击败燕国,恢复“侵地”,就要依靠百姓。

(三)独树一帜的法治理论

《淮南子》的法治思想,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秦朝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认为,法律来源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无为而治”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与时变

《淮南子》中说,“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法度制令,各因其宜”。就是说,法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没有所谓一成不变的常法。《氾论训》中说得好:先王的制度,不适宜就要废掉它。夏、商的衰败,是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三代的兴起,是不互相因循而称王的。因此圣人执政,法律与时代一起变动,礼节与习俗一起变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按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也不值得赞美。

《淮南子》中批判那种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行动,就像刻舟求剑一般。《说林训》中说: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这就是对“刻舟求剑”成语的最好的解释。时代变了,法令制度也要随着变化,哪有什么亘古不变、世代通用的法令呢?

2.执法公正

作为国君,执法要公正无私。《主术训》中说:绳墨对于内外的事物,没有私好与曲直,所以作为公正的准则。国君使用法律,没有偏向和爱憎的区别,因此可以作为命令。

国君执法,要赏罚分明,一视同仁。《主术训》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鈌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 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这段名言,说得明白:在法律面前,“尊贵者”“卑贱者”、贤者、不肖者,一律平等,这样法度就能达到“私道塞”“公道通”的目的。

3.守法表率

《淮南子》中强调,作为国君,要做守法的表率,这样天下才能令行禁止。《主术训》中说:所以国君的立法,首先要以自己作为标准典范,因此法令才能在天下通行。孔子曰:“勘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禁令在自己身上实行了,那么法令便可以在人民中实行。

不但国君自己要“以身为检式仪表”,而且法律对国君也有制约作用, 防止国君行私、擅断。为此《淮南子》中还提出了“以法禁君”的问题。《主术训》中说:古代设立有司之官,是用来管理老百姓,不要让他们放任自流。拥立国君,用来控制有司,使他们不要专断。法典、礼义,是用来禁止国君的,使他不要擅自决断。

就是说,普通百姓犯了罪,由司法官吏惩办;百官枉法,由国君制裁;而惩治国君的,则是“法籍礼义”。“以法禁君”,说明法律的权威,是高于国君的。这样就能限制国君的擅权、独裁,确保法制的推行。《淮南子》的法制观,在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史上,闪烁着独特的思想光辉。

四、科技创新

《淮南子》建立的“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把研究“天地”万事万物的规律,作为重要的内容。为此《淮南子》中专门设立了《天文训》和《地形训》,谈“天”说“地”,并且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


124d0cc52c47ca458aed852a4fc21cd.png


(一)天文与气象

在《天文训》中就有彗星的记载,《兵略训》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氾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然而前无蹈难之赏, 而后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具体时间,据说有44种说法。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定在前1027 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中国科技史》中认定是在前103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定在前1046年。用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等,都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关于哈雷彗星的回归研究认为,武王伐纣时“彗星出”,应在前1057 年—前1056年。就是说,根据《淮南子》中哈雷彗星的回归记录,为解决千古疑案,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淮南王刘安和门客,对气象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风”的名称、风力的观测,留下了重要的记录。

《天文训》中说“八风”:

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而在《地形训》中也记载“八风”: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liù)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可见,八风、二十四节气、八个方位的具体分布是:冬至(北、广莫风/寒风)、立春(东北、条风/炎风)、春分(东、明庶风/条风)、立夏(东南、清明风/景风)、夏至(南、景风/巨风)、立秋(西南、凉风/凉风)、秋分(西、阊阖风/飂风)、立冬(西北、不周风/丽风)。这样,四季、八时、八“风”,构成了一幅完整的2100多年前全国风向运行图。

“八风”和气象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农业生产,进行政事活动,更好地利用生态资源,能够持续得到发展。《天文训》中说:条风吹拂时,则赦免轻罪之人,放出监狱犯人,以便于春耕。明庶风来临,正是春播时节,要修正疆界,整治田地。清明风到来,天子要拿出币帛之类财物,聘问诸侯。景风吹拂之时,要给有功德的人封赏授爵。凉风到来,五谷丰登,要报答土地的功德,祭祀四方之神。阊阖风到来,要收起钟、磬等悬挂的乐器,琴瑟不再张弦。不周风吹来,寒气袭人,要修缮房室,整治边城。广莫风来临,要封闭关卡、桥梁,处罚有罪之人。

可知四时八风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安定,关系至为紧密。而《淮南子》中的安排,指引人们按照自然气象变化行事,顺应天道规律,避免违背时令造成的损失。


95771913e75c2d28655bf690bbcaa06.png


(二)物理与化学

人类在进化发展中,太阳是最为密切的伙伴,它源源不断地给地球送来光和热。现在,人们对无穷无尽的光能的开发和利用,更是方兴未艾。

《淮南子》中对光能的研究和利用,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内容。

铜镜制好以后,还要进行抛光处理,这种工艺要求很高。《修务训》中说:明镜之始下型,蒙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zhān),鬓眉微毫,可得而察。a铜镜定型以后,镜面是凸凹不平的,对受光产生一定影响。用“玄锡”敷在上面,又用毛毡加以摩擦,才能平滑而光亮。“玄锡”是什么?有人说是水银,有的说是铅粉,还有说是铅汞剂,也可能是氧化锡。值得欣喜的是,1980年上海博物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材料研究所用锡、汞、矾、明矾、枯矾、鹿角灰等原料,配成“磨镜药”,效果与“玄锡”相似。

《说林训》对阳隧取火的原理,也就是“聚焦”,这样描述: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高诱注:“疏,犹迟也;数,犹疾也。”

本书认为东汉学者高诱的注解有误。凹面镜(即“燧”)聚焦取火,与“迟”“疾”无关。注文应当写作:“疏,远也;数,近也。”就是说,凹面镜对着太阳聚焦取火,火媒离镜面不宜太远或太近,应当远近适当,即正好在焦点上。

对光能的研究利用,《淮南万毕术》中还有一项突出的成就,就是根据凸透镜原理制成冰透镜:削冰令圆,举以向口,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它的制作方法是:把坚冰磨成圆形凸透镜的形状,对着太阳,能够使光线折射会聚为太阳的“影子”(像),把艾叶放在后面,就能使它燃烧。水、火不相容。制成冰透镜以后,却能得到火而冰不致融化,可谓巧夺天工的创造。

淮南王刘安和门客在化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关于炼丹术、炼金术方面的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化学史,就是从中国的炼丹术开始的。

所谓炼丹术,就是用一些矿物类药物,提炼“长生不老”的“金液”和“还丹之术”,以供食用。

在今本《淮南子》中,并没有直接提到炼丹、炼金的文字,但是书中和其他著作中,涉及的不少矿物,都是炼丹的重要原料。此处列举6种:

丹砂(HgS),属硫化物。《淮南万毕术》记载:“丹砂为汞。” 硫黄,也叫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天文训》中说:“流黄泽,半夏生。”

石精,大约与赤石脂(Fe3O3)相似。《天文训》中有“石精出”。磁石(Fe3O)、云母(H2KAL3·SiO4),《地形训》中有“磁石上飞,云母来水”。

礜石(FeАsS),《说林训》记载:“人食礜石而死。” 这些矿物,在《神农本草经》中都有养生、延年,“久服成仙”的记载。

炼丹术中首先提炼的是水银。“丹砂为汞”,就是从丹砂中提炼出水银。提炼水银通常用的是火法。红色硫化汞一经加热,便会分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热使它升华,就又恢复到红色硫化汞状态。这便是方士所称的“还丹之术”。

淮南王还有水法炼丹的记载。它是利用水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反应进行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化为铜。

曾青,指的是天然硫酸铜,它是辉铜矿(Cu2S)或黄铜矿(CuFeS2)与潮湿空气接触而形成的。它的溶液与铁接触后,铁便能置换硫酸铜中的铜。这个反应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大规模的水法炼铜——胆铜法的新工艺。

(三)农学与水利

农业作为古代立国的根本,历代政治家都对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业经济给予高度的重视,刘安也不例外。

全年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与天象紧密相连。《主术训》中记载: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

这里说,朱雀七宿的“张”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中天,时值春三月,要抓紧时间种植谷类。四月,“大火”黄昏出现在东方中天,要不失时机播种黍类和谷类。八月,“虚”宿出现在北方中天,要种越冬小麦。季秋之月,“昴”星出现在西方中天,要及时收获,积蓄粮食。

可知《淮南子》中对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根据二十八宿中的天象来安排指导农事,在古代典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刘安特别重视兴修水利,来为人类造福。《淮南子》中第一次记载了我国两项大型水利工程——春秋时的楚国期思、雩娄灌溉工程和秦朝的航运工程灵渠。

《人间训》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孙叔敖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由期思之“鄙人”,而被提拔为令尹,帮助楚庄王成就了霸业。

期思、雩娄灌区兴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期思之水,就是现在的淠河(沘水)。汉代设有期思县,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雩娄,汉代县名,故城在今安徽金寨县北。对于这个著名灌区的位置,看法不同。其中一说,认为“期思陂”就是“芍陂”。比如:

(宋)程公说撰《春秋分记》卷三十:“《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期思陂今安丰军芍陂是。”

(清)乾隆修《江南通志》卷十七:“芍陂在寿州南安丰废县,亦曰安丰塘,又曰期思陂,楚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即此。”

按照这些记载,可知在“雩娄之野”上建有“期思陂”,《汉书·地理志》开始称作“芍陂”。

另一处为规模巨大的水利航运工程——灵渠。《人间训》中记载,秦朝统一以后,为了开发岭南,派遣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戍守五岭,并且派遣监禄负责转运粮饷。“又以卒凿渠以通粮道”。其所凿之渠,就是今灵渠。这个珍贵的史料,秦代文献中没有保存下来,而汉代首先记载的,则是《淮南子》。

秦始皇为了解决南下数十万大军的给养问题,决定采取陆路、水路联运的办法,于是便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年)派运输粮草的监禄开渠。灵渠选取湘江上游海阳河的一个地方,用石头筑成分水的“铧嘴”和起溢洪作用的“天平”,使湘江水分别流入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和漓水相通。这样,便巧妙地把湘江和漓江两条水道连为一体,一南一北互相沟通,进而连接起来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布局合理,设计周密,独具匠心,在中国及世界水利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四)医药与养生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就要同疾病进行斗争。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消极的。而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为此,《说山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就是说,能够把各种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最高明的医生。《人间训》中也说:“患至而忧之,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不重视预防,已经病入膏肓才去求医,就是扁鹊、俞跗这样的神医,也无济于事。《泰族训》中说:“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调药也,贵其擪(yè)息脉血,知病之所由生也。”b人们尊重扁鹊,是因为他能够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刘安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历来为我国医学界和养生学家所重视,并且成为中华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对于药物养生治病,《淮南子》中虽没有专门论述,但所涉及的几十种药物,则有养生之功效。其中有茯苓、菟丝。《说山训》中说:“千年之松,下有伏苓,上有兔丝。”

茯苓、菟丝为菌类植物,寄生在山间古松之上。许多医籍记载茯苓有“发白返黑”“齿落更生”“固精气”“延年”的功效。菟丝,《抱朴子》中有治腰膝去风,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泽,老变为少”的记载。

对于紫芝,《说山训》中载:“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俶真训》中也有:“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紫芝,又叫木芝,魏晋以后叫灵芝。《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的性能:“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经现代药理检验,紫芝确实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对于辩证论治,刘安也有非常精辟的见解。《缪称训》中说:“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主术训》中也记载:“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天雄、乌喙,是指同一种有毒的植物。对其药性,《别录》中说:“乌头,甘,大热,有大毒。”那么,这样有毒的药物是否丢弃不用呢?不是的,良医却视为宝贝,用来救死扶伤。

庄子是战国时代养生理论的开创者,在《庄子》中提出了“缘督”“踵息”等功法,创立“心斋”“坐忘”等静功。刘安也接受了《庄子》养生的观点。《庄子·刻意》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在《精神训》中,由《庄子》的两种导引动作,发展成六种: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猿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三国名医华佗把它改造成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中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庄子》《淮南子》《后汉书·华佗传》中的导引功法,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华养生健身功夫的始祖,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传播和影响

淮南王刘安融进自己心血的杰作《淮南子》问世以后,以其博大的体系,丰富的内容,灿烂的文采,很快引起了汉代学者的注意,并且开始了对它的研究,这在中华学术史上,极为罕见。

两汉422年间,阅读、评价、参考、研究、记载《淮南子》的有:汉武帝、刘向、刘歆、扬雄、王充、许慎、马融、延笃、卢植、高诱、应劭等。当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淮南子》也是相当熟悉的。在《史记》三家注中,引用《淮南子》作注,就有70多条。

(一)研究蜂起

在东汉之时,对刘安和他的著作倾注巨大精力的,是被称为“五经无双”的文字学巨擘许慎。许慎大约在42岁(依张震泽《许慎年谱》)时写作《淮南子注》,这个书名保存在《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之中,日本的《日本见在书目》中也有收录。许慎之注,到了北宋时代,与高诱注本相混。今仅存8篇,见于高注本之中。

许慎注释《淮南子》之文,在他晚年手订《说文解字》时,采摘其中数百条,用来训释字义。比如:

《说文解字》“芸”字注:“艸也,似目宿。《淮南子》说:‘芸艸可以死复生’。”

《说文解字》“蛧”字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说,蛧蜽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长耳,美发。”

比许慎要年轻20多岁的东汉学者马融,有弟子千余人,他也注过《淮南子》。南朝宋代范晔撰《后汉书·马融传》中说:融注《淮南子》。

马融所注《淮南子》已经失传。而许慎“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可知马融对许慎是极为崇拜的。

马融的弟子延笃,学识渊博。《后汉书·延笃传》中记载:“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他也有《淮南子注》,今仅存1条,见于《文选·嵇叔夜〈养生论〉》:“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李善注:“《淮南子》曰:‘豫章之生,七年可知。’延叔坚曰:‘豫章与优木相似须七年乃可别耳。’”李善注引《淮南子》,见于《淮南子·修务训》。

马融所注《淮南子》已经失传。而许慎“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可知马融对许慎是极为崇拜的。

马融的弟子延笃,学识渊博。《后汉书·延笃传》中记载:“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他也有《淮南子注》,今仅存1条,见于《文选·嵇叔夜〈养生论〉》:“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李善注:“《淮南子》曰:‘豫章之生,七年可知。’延叔坚曰:‘豫章与优木相似,须七年乃可别耳。’”李善注引《淮南子》,见于《淮南子·修务训》。

马融的另一弟子卢植,曾为北中郎将。《后汉书·卢植传》:“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不守章句。”卢植注《淮南子》之文,今可考者只有3条,皆见于《淮南子》高诱注之中。

比如,《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高诱注:“女娲,阴帝,佐宓羲治者也,三皇时,天不足西北,故补之。师说如是也。”这里的“师”,就是高诱的老师卢植。

卢植的学生高诱,学养深厚,曾著有《孟子章句》《孝经注》《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高诱继承东汉诸家研究《淮南子》的成果,撰有《淮南子注》,流传至今。他在《淮南鸿烈解·叙》中说:

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建安十年(205年),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睹时人少为《淮南》者,惧遂凌迟,于是朝铺事毕之间,乃深思先师之训,参以经传道家之言,比方其事,为之注解。

可知东汉时代,许慎首开《淮南子》研究先河,而后一大批学者接踵而至,从而使《淮南子》大行于世。

后代对许注、高注的研究,也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众多的学子,尤以清人为多。清代学者陶方琦以毕生之力,从事《淮南子》研究,除《淮南许注异同诂》《续补》《补遗》三书外,还有《淮南参正》24卷,《淮南许氏间诂》21卷,《淮南许诂篇徵》《淮南说文补诂》等数种著述,成就可谓巨大。清代有影响的学者著作,如劳格的《读书杂识》、曾朴的《补后汉书·艺文志》、易顺鼎《淮南许注钩沈》、叶德辉辑《淮南鸿烈间诂》、王仁俊《淮南许注异同诂校补》、孙冯翼《许慎淮南子注》、蒋曰豫《许叔重淮南子注》,以及今人刘盼遂《淮南子许注汉语考》、马宗霍《淮南高注参正》等,都是研究许慎注、高诱注的力作。

在《淮南子》历代版本的校勘、辨音、释义、订误等方面,许多学者不遗余力。如:清代傅山有《淮南存隽》《读淮南子》《淮南子评注》三书,王夫之有《淮南子注》,陈昌齐著《淮南子正误》,刘台拱撰《淮南子补校》,汪文台有《淮南子校勘记》,俞樾有《淮南内篇评议》,王仁俊有《读淮南子扬榷》,孙诒让作《札迻》,洪颐煊有《淮南子丛录》等。

有清一代,对《淮南子》版本考校功绩最大的,当数清代有学界泰斗之称的王念孙。王氏以72岁高龄,用数年之力,九校《淮南子》,剖析毫厘,匡正旧注,凡所订止,九百余条,实为《淮南子》考释的第一功臣。其书今存《读书杂志》之内。近代以来,学者也效法前贤,各抒才智,著作篇章。主要有陶鸿庆《读淮南子札记》,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吕传元《淮南子斠补》,胡怀琛《淮南集解补正》,于省吾《淮南子新证》,杨树达《淮南子证闻》,王叔岷《淮南子斠证》,郑良树《淮南子斠理》,于大成《淮南子校释》,吴则虞《淮南子书录》等。而现代学者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刘家立的《淮南内篇集证》,何宁的《淮南子集释》,张双棣的《淮南子校释》,陈广忠的北宋本《国学典藏·淮南子》校点,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校勘本。



423dcbba3f92139a819fb6c10b2b443.png



对《淮南子·天文训》的研究,首推清代学者钱塘的《淮南天文训补注》。《天文训》号称“天书”,高诱注书时留下了“诱不敏也”之语。这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注书特别慎重,不懂就不乱注,因而此“训”注文甚少。钱氏采摘丰富,搜罗详尽,补正前人之说,发表己之新意,成为《天文训》校释的力作。当代天文学史家席泽宗的《淮南子天文训述略》、吕子方的《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对《淮南子》卓绝的天文学成就,进行了研究发掘。

对于汉代音韵研究,《淮南子》是一部绝好的语言资料。以散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创作手法,乃是汉人著述的一大风尚。刘安所代表的南方语音系统,与屈赋相通;而与代表北方音系的《史记》等著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其音读的研究。《旧唐书·经籍志》杂家类中有“《淮南鸿烈音》一卷,何诱撰”。《新唐书·艺文志》中则记载“高诱注《淮南子》二十一卷,又《淮南鸿烈音》二卷”。高诱、何诱,应为两人。高诱所处的东汉晚期,标音仅有直音,反切使用较少,若要完成音学专著,那是不可能的。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周祖谟曾作《淮南子韵谱》专著和发表《淮南子音韵研究》的论文,按照21卷的顺序,考察了《淮南子》中的入韵字。这是第一次用古音学理论对《淮南子》的用韵规律进行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著有《淮南子韵读》,张双棣撰《淮南子用韵考》,陈广忠发表《淮南子楚语考》《淮南子楚语的汉语史价值》两篇论文,都是研究《淮南子》的古音和楚语的力作。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刘安和《淮南子》的研究,逐渐增多。胡适 1930 年写成《淮南王书》,对其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他认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李泽厚、刘纲纪的长篇巨著《中国美学史》中,专辟《淮南鸿烈的美学思想》,认为《淮南子》的美学“对气象宏伟博大,质朴雄强的汉代艺术的一般特征作了美学的概括,很好地反映了汉代艺术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淮南鸿烈》美学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环节”。陈广忠的《淮南子科技思想》(增订本),对刘安和众门客杰出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陈广忠的《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是《淮南子》第一部今译今注本。既阐发了其书的精髓,又为今人提供了一部现代语体的普及读本。陈广忠译注的中华书局版《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以传世最早的北宋本为底本,并参照《说文》《尔雅》《广雅》等及许慎、高诱旧注,作了新的注释。根据《广韵》《集韵》《韵镜》等音韵学著作,对书中的疑难、生僻字以及通假字,按照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做了标音。译文基本上以直译为主,尽量保存原意。

对于淮南王刘安身世的记载和研究,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等,都有所谓“谋反”的记录。陈广忠所著《刘安评传(增订本)》及论文《试析刘安冤案》《淮南子的倾向性和淮南王之死》,以《史记》《汉书》等记载的内容为依据,揭示了《史记》中的所使用的曲笔,对这场冤案的实质,做了透彻的分析。

海内外的各方面专业研究者,从哲学、文学、思想、伦理、认识论、逻辑学、教育、医学、法律、音律、版本、养生、历史、军事等各方面进行的研究,所发表的专著、论文,不下200 部(篇),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淮南子》研究出现了十分兴盛的局面。对刘安其他书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淮南万毕术》上。《隋书·经籍志》中载有“《淮南变化术》一卷,《淮南万毕经》一卷,《淮南中经》四卷”。这些宝贵的著作,现在已经失传。唐代徐坚撰写的《初学记》中引用 2条,唐代《开元占经》中采用4条。宋代李昉所编的《太平御览》中,撷取《淮南万毕术》之文58条。清代陈元龙撰《格致镜原》中,引用《淮南万毕术》18条。清代学者对《淮南万毕术》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各种辑本不断出现。从事辑佚并且有著述流传于世的,就有茅泮林、孙冯翼、黄奭、丁晏、黄以周、王仁俊、吴广霈、叶德辉、沈小垣等多人。当代从事辑录工作的有我国台湾学者于大成,并编有《淮南万毕术集证》一书。对《淮南万毕术》进行实验研究的有温州大学学者洪震寰,其所作

《淮南万毕术及其物理知识》,集中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颇多创见。

刘安对《易经》研究,用力甚勤。他曾经聘请九个研究《易》学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著有《九师说》。可惜其书已经失传。清代马国翰辑有《周易淮南九师道训》一书,收入《玉函山房》。近人胡兆鸾也撰有《淮南周易古义》二卷,《补遗》一卷,考证至为详备。

淮南王著述宏富,但大多已经失传。致力于刘安佚文的搜集和研究工作的,历代均不乏其人。清代有孙志祖、王仁俊,近人有刘文典、吴则虞、王叔岷、于大成等人,成绩斐然。其中于大成撰有《淮南鸿烈遗文》一卷,《附录》二卷,共109条。

(二)版本源流

《淮南子》有二十一卷本和二十八卷本之别。二十一卷本见于《汉书·艺文志》:“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相同。淮南王在《要略》中说“故著二十篇”,当不含序言性质的《要略》。以后的《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历代正史,都有二十一卷版本的记录。

1.二十一卷本

《淮南子》二十一卷本流传久远,目前传世最早的是北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陈广忠校点的《淮南子》,底本就是北宋本,这是第一次出版精校本。此书底本为《四部丛刊·子部》所收上海涵芬楼影印刘泖生影写北宋本。端识题写“太尉祭酒臣许慎记上”。正文前载有“淮南鸿烈解叙”。虽未署名,实为高诱所作。其中十九篇题写《淮南鸿烈解》卷第X。其中《缪称训》《要略》两卷,分别题写“淮南鸿烈间诂第十”“淮南鸿烈间诂第二十一”字样。这就说明,北宋本是许慎、高诱两家注本相掺而成。

宋代学者苏颂曾在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调升国史馆集贤院校理,任职九年。经过他校定的《淮南子》,共得高注十三篇,许注八篇。《淮南子》原文二十余万言,今存宋本仅有131300多字,就是说,残失了八万多字。

明代《淮南子》二十一卷本则较多。编辑较早的有明刊诰判斜荆俺懈哂招鹞耐猓钟小痘茨献芷馈芬晃摹1臼槭杖朊鞔橛泄馑唷吨钭踊愫分小J导士逃诠橛泄庠缫压赖奶炱袅辏�1626年)。

其次还有明万历八年茅一桂刻本,成书于1580年。收入《广汉魏丛书》(1791年)、《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之中。其书系列尚有(明)茅坤批评本、明末闵氏刊朱黄套印本;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汪一鸾本;明崇祯间姚江张烒如刻本,有著、注、评、搉、订等体例。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江苏武进庄逵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勘定的《淮南子》二十一卷本。庄本影响很大。后代许多丛书如《四部备要》《子书二十五种汇函》《二十二子》《诸子集成》《子书四十八种》《十子全书》等,都有收入。

2.二十八卷本

《淮南子》二十八卷本,目前所知最早的为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官刻《正统道藏》本。1988年,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影印本《道藏》为底本,重新影印出版。《淮南子》收入《道藏·太清部》836册至867册。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二十二》中说:“余未得见宋本,所见诸本,惟道藏本为优。”而他所用力校勘者,实际上是《道藏》本的翻刻本。

《道藏》本翻刻的较多,如明万历叶近山刻本,1581年刊刻;明万历刘氏安正堂刻本,1593年刊刻;明王元宾刻本;明江夏刘绩补注、明弘治王溥校刊,1501年刻本;明嘉靖九年(1530年)王蓥刻本;明万历临川朱东光刻中都四子本;明嘉靖吴仲刻本;明刘莲台刊小字本;清嘉庆所刻《道藏辑要》本等。

在诸多《淮南子》二十八卷本中,以刘绩补注本和朱东光中都四子本为最佳。黄山书社2012年12月出版了陈广忠校点的刘绩补注本《淮南鸿烈解》。刘绩是明代著名学者,江夏芦泉(今武汉市江夏区)人。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至镇江知府。刘绩学识渊博,精于考据,著述宏富。

刘绩补注本《淮南鸿烈解》,成书于明孝宗弘治辛酉(1501年)。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十二中说:“余未得见宋本,所见诸本中,唯《道藏》本为优,明刘绩本次之,其余各本,皆出二本之下。”

刘绩补注本的跋文中说:“据他书补数千字,改正数百字,删去百字。难释者,草草数语释之。”

3.节本

《淮南子》的节本选取精华,加以点校,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初唐魏徵、褚遂良等编《群书治要》,节录《淮南子》的主要有《原道》《主术》《缪称》《齐俗》《道应》《氾论》《诠言》《说山》《人间》《泰族》等有关篇章的内容。

明代归有光等辑有《淮南子》七卷,收入《诸子汇函》本之中。每卷卷末附有评语,分析段落气势及大旨。

明代张榜芟辑有《淮南鸿烈辑略》,每篇摘选数段,书眉及篇末,各缀有评语。

明际汪明际有《淮南子删评》二卷。上有眉批,旁有圈点。

明代江宁焦竑注释《淮南子》二卷,存于注释《九子全书》之中。

中华书局2016年11月出版,陈广忠译注的《中华经典藏书·淮南子》,精选原文,注释准确,标示音读,并加以翻译,这是目前广为流行的节本。

4.国外《淮南子》版本

黄山书社2011年6月出版陈广忠主编《淮南子研究书目》,对国外《淮南子》的版本、注疏、考释、论著、检索等,进行全面梳理。这部书是《淮南子》研究的较为全备的目录学专著。其中的国外部分,分为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朝鲜等国。

《淮南子》传入日本很早,日本今存《淮南子》版本较多,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据藤原佐世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中所载,约在我国唐代时,日本就有:《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高诱注;《淮南子》二十一卷,许慎注。《淮南略》一卷。

日本还发现唐钞本《淮南鸿烈·兵略间诂》第二十残卷,字迹与敦煌卷子本略近。此卷与今本颇多出入,注文尤盛。如高诱注本中“有毒者螫”之句,钞本“螫”作“”。“”即《说文解字》之“”(螫也,从虫若省声),《太平御览》九百四十四引作“”,今本作“螫”者,为形近而误。由此可知,唐钞本《兵略》残卷,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淮南子》版本源流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日本仓启武四郎的《淮南子考》。全文对许注、高注及北宋、明、清、近代《淮南子》研究,作了全面梳理,内容翔实,脉络清楚,很有影响。

在各个学术领域对《淮南子》的专题研究,近百年来,日本学者发表的论文,就有数百篇。

西方学者对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兴趣极大。1944年,由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编印的《淮南子通检》,正式刊行。《通检》以《四部丛刊》本《淮南子》为准,并参考1923年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而编成。1968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予以重印。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安乐哲(Roger T.Ames)长期从事东西方比较文化的研究,成就卓著。其研究《淮南子》的专著较多,代表作有《中国政治艺术之一环——主术》,对《淮南子·主术训》所倡导的统治术“无为”“法”“术”“势”“用众”等范畴进行了研究,并同先秦儒、法、道各家的统治术进行了对比,益见淮南王刘安思想之卓越。

美国布朗大学宗教及东亚研究所教授罗斯(Harol D.Roth)的《淮南子的文献源流》一书,对《淮南子》进行了详尽的文献分析,成为英语系统中论述《淮南子》版本系统的佳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白光华(Chartes Le Btanc)教授,对研究东方文化,投入了全部身心。他的《汉代早期哲学思想的综合——淮南子》,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此外,他研究《淮南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涉及的领域极为广阔,显示了他的深厚功力。

(三)嘉言妙义

《淮南子》行世以后,首先给以其评论的,则是东汉学者高诱的《淮南鸿烈解·叙》: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

高诱之“叙”,第一次对《淮南子》的主旨、特点、价值,作了切合实际的评价。其中暗含了对世俗社会因人废言、因言废人的做法的否定和批评,显示了学者的远见和明察。

盛唐时期史论家刘知己在名著《史通·自叙》中这样评价说:惜汉世刘安著书,号曰《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

刘知己不愧是史家之英,他独具慧眼,认为《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发前人之所未发,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语。

南宋高似孙《子略》中写道:少爱读《楚辞》“淮南小山”篇,耸峻瑰磊,他人制作不可企攀者。

又慕其《离骚》有《传》,窈窕多思,致每曰:“淮南,天下奇才也!”

又读其书二十篇,篇中文章,无所不有。《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错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书。

淮南王之书,吸取屈原、列子、庄子、吕不韦、董仲舒诸家之长,熔雄奇、旷达、宏论于一炉,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奇才”!

明际嘉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在《读书后·读淮南子》中也说:淮南王之才甚高,其笔甚劲,是以能成一家之言。盖自先秦以后之文,未有过《淮南子》者也。

淮南王的《淮南子》,代表了汉代政论文中韵、散文结合的最高水平,气魄宏大,立意高远,王氏赞其“成一家之言”,“先秦”之后二千年来为“文”者,未有超过《淮南子》的。

清代词人谭献《复堂类稿》中说:《淮南子》为九流之铃钥。欲求百家之学者,当以此权舆。

“九流”,《汉书·艺文志》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共九家。“权舆”,出自《诗·秦风·权舆》:“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朱熹《诗集传》:“权舆,始也。”权舆,即开始之义。谭献认为,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应当从《淮南子》开始。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淮南子》中这样评论:《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当代学者刘文典在所著《淮南鸿烈集解·序》中这样赞道:淮南王书博极古今,总统仁义,牢笼天地,弹压山川,诚眇义之渊丛,嘉言之林府,太史公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者也。

而胡适在为刘文典所作的《淮南鸿烈解·序言》中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对历史人物及学术评价,不可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除了赞扬、肯定的评价之外,尚有贬损、非议之词。

例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宾客所共著此书,杂取各家之言,无中心思想。

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不成一家之言。

当代思想史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也说:这部杂家之言,间有儒者六艺与法家术势诸说,而主要篇幅则为阴阳五行家与老庄道家的混血种。

诸多学者,左右文坛,叱咤风云。其言是欤?非欤?大浪淘沙,时代早有公论。在漫长的“独尊儒术”的中国文化史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污水已经擦去,迷雾已经剥开,恢复了《淮南子》的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无比璀璨、光彩夺目的世界。它将理所应当地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树立起一座挺拔的丰碑。


注:本文源自《淮河(淮南)文化十五讲》(李琳琦主编,2021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古典文献学、诗词格律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四十余年,出版有关专著34部(独著29部,合著5部)。其中中华书局出版《全本全注全译 淮南子》等4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北宋本《淮南子》点校2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刘安评传》(增订本)、《淮南子科技思想》(增订本)、《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等5部。并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月24日发表《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一文。

 

来源:【淮河文化苑】

由淮南市国学研究会主办


上一篇:从“混沌之死”看庄子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现实意义     下一篇:庄子“命”观的内涵、转化及美学旨趣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