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关于庄子“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哲辨

来源:网络    时间:2023/12/7    点击:306



关于庄子“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哲辨

 

鹰瞳世界2023-12-07 05:26天津

 

 


偶然和朋友聊到庄子“无用之用”的话题。笔者认为庄子的无用之用,是超越世俗的价值,而显发生命本身的大用,而以无用为用,是比以“有用为用”更健康的人生。

 

讲个庄子与弟子的故事:

一次庄老先生与弟子闲游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故《庄子》一书有专门的理论阐述。

其《内篇·逍遥游》云:“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大树无用,是在世俗有用的标准下,就其不中绳墨不中规矩的大而无用而言。若把这一棵大树种在没有分别不求有用的乡土上,就不必担心会有人来砍伐它,它跳开了有用的标准要求,就不会自困,也不会自苦了。

《外篇·山木》文中所云:“弟子问顾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生命落于世俗之用,总在困局中,材是有用,不材是无用,然而不管材与不材,总是在外在标准的决定中。庄子说处在材与不材之间,自己不作任何决定,顺应外境而转,这样才能保全自己。问题是虽能避开灾难,还是不能免于负累。必得跳开有用的标准,超越在材与不材之上,所谓“乘道德而浮游”,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这里的“道德”,指的是自然之道的修养,因而,无为逍遥,就是无用之用的大用。

 

对于《庄子》一书,最欣赏忘、化、游三个字。

我认为这是庄周人生哲学的三个进境……其中,“忘”又是“化”、“游”的根本,要能忘,才进而能化,更进而能游。因此,这是庄子的人生哲学。

再认为,“忘”有五种修为的进境,分别是:“忘用”“忘得”、“忘知”“忘形”“忘己”。首先来看这个“忘用”。

庄子主张“无用之用”。《人间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记载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在这里说,明白什么东西没有用处,才能与之谈论什么东西有用处。

大地并不是不广大,人所用的其实只是脚踏的一小块。然而,如果只留下那一小块,其他的地全部挖掉(垫,又作“堑”,掘,挖),一直挖到黄泉,那么你脚踩的那点土地还能够供你使用吗?惠子说,当然不够使用。庄子作结:这样说来,无用的东西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庄子所谈论的无用与有用的对转,很容易让人想起老子的一段话:“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毂是安放车轴的圆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而“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车子、器皿、房子,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

有之所以能够成就对它的利用,恰是因为无;失却了无,它的妙用也不复存在。然而,对一般人而言,“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却很容易被忽视掉。

例如,中国人把父母当天地,天地君亲师并列,是说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还有作为政治家的人,要有天地一般的心胸、气度;所以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能撑船?因为其自有天地。天地是最辽阔的,天无不遮覆,地无不承载,任何东西都可以立足于大地,而任何存在都在天的遮覆之下。因为天地是最广大的包容,所以要父母、老师、圣人效法天地,能够包容子女、学生和百姓。

由此,父母、老师、圣人要深刻体会有用与无用的关系:天地的无才能够保证万物的有,父母的无才能够保证子女的有,老师的无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有,圣人的无才能保证百姓的有。如果前者都是有,就会跟后者争。所以你要无了,他们才有;正如器皿被填满了,茶就进不去了;车毂被封死,车轴插不进去,车也无法转动;房子被填满,人就被挡在外边。人间多少美妙的事情,就因为“当其无”,才有它的妙用。

 

庄子关于“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说法。

《庄子•人间世》篇末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以往解庄者大多着意于庄子对于“无用之用”的标举和张扬。不错,庄子要人从对于“有用之用”的知以达其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但此并非庄子思想的全部。“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都是从“用”的立场观物,此外,还有不以“用”的立场观物、待物。从不以“用”的立场观物、待物而言,“无用之用”亦是有局限的。庄子不仅要人突破“有用之用”的藩篱,以达到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会与把握,更要人突破“用”的藩篱,以达到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观物与待物。不以“用”的眼光和立场观物、待物,才是庄子所期许的最高思想境界。

所以,在庄子哲学的视域中,关于物以及其用,有三个层次的分界:“有用之用”、“无用之用”,以及“无用”。

 

有句话说:有用之用,由成心开;无用之用,由道心开。

一般人所谓的有用与无用,总是先确立“用”的标准,合于这一标准要求的就是有用,不合于这一标准要求的就是无用。而庄子的无用之用,是超越世俗的价值,而显发生命本身的大用,所以称为“无用”的用。

“无用”的用,在世俗生活中,就是忘记、放开、达观、从容,因为“有用”常常造成紧张,伤害生命,扭曲人性,败坏德性。庄子认为以无用为用,是比以有用为用更健康的人生。从另一个角度,笔者认为,时时求用、事事求用的人生,过于严肃紧张。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儒王士祯说:“不为无聊之事,何以渡此有聊之生。”

在一篇杂文中读过这么几句话:“有用之物是水,无用之物是源;有用之物是雨,无用之物是云;有用之物是枝,无用之物是根”。

是啊,维持人生命的活水皆有源头,滋润万物的细雨从云端降下,挂满枝头的花果,有树根为其运送养料。所以,生而为人,我们更要将眼界放高远些,我们不要再将眼睛仅仅盯在那些“有用”之上。下点无用之功,做成有用之事,要知道,真正决定那些是否“有用”的,正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张伯端《西江月·法法法元无法》

法法法元无法,

空空空亦非空。

静喧语默本来同。

梦里何曾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

无功功里施功。

还如果熟自然红。

莫问如何修种。

 


上一篇:庄子:支离其德     下一篇:庄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