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感悟《庄子·天地》

来源:网络    时间:2022/10/9    点击:591



感悟《庄子·天地》

 

天大地大,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可又有谁时刻感受到这变化的迹象呢?变化只是一种常态罢了。万物繁杂,都在这种常态里,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从一开始,庄子就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天地变化,有规律可循,就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平衡的能量。

活在这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孝子不(yu)谀其亲,忠臣不(chan)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说,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chan)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极点。

忠孝也是一种能量,当有了“谄谀”的时候,能量的性质便会产生变化。

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

凡是父母所说的便都加以肯定,父母所做的便都加以称赞,那就是世俗人所说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说的就都加以应承,君王所做的就都加以奉迎,那就是世俗人所说的不良之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一旦独立人格丧失,能量的方向和支点便没了。

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yu)谀之人也!

可是人们却不了解,世俗的看法就必定是正确的吗?而世俗人所谓正确的便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世俗人所谓好的便把它当作是好的,却不称他们是(chan yu)谄谀之人。

能量会被利用,被绑架,被转化,所以有了标准,规矩和规则。

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这样,世俗的观念和看法岂不比父母更可崇敬、比君王更可尊崇了吗?说自己是个(chan chan)谗谄的人,定会勃然大怒颜容顿改;说自己是个阿(yu)谀的人,也定会忿恨填胸面色剧变。

当标准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时候,也就是大多数人人格丧失的时候。

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可是一辈子谗谄的人,一辈子阿谀的人,又只不过看作是用巧妙的譬喻和华丽的辞藻以博取众人的欢心,这样,终结和初始、根本和末节全都不能吻合。

一辈子都在做表演,都在虚伪的迷惑大众的人是谁呢?

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yu)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也,愚之至也。

穿上华美的衣裳,绣制斑烂的纹彩,打扮艳丽的容貌,讨好献媚于举世之人,却不自认为那就是谗谄与阿谀,跟世俗人为伍,是非观念相通,却又不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人,这真是愚昧到了极点。

无明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无明,每个人都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眼睛和耳朵都在自己身上,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怎么解决问题呢?这就要人从矛盾中生发第一层智慧。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这就能够做到反观自己,做到止观双运。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

一个人能够动静一如,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惑于事,这是第二层智慧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个人迷惑,所要去到的地方还是可以到达的,因为迷惑的人毕竟要少些;三个人中两人迷惑就徒劳而不能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占优势。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导向,也不可能有所帮助。这不令人可悲吗?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个时候最大的危险不是众人,而是自己,如果这时做不到难得糊涂,便无法开启第三层智慧

庄子不断点醒众生,要醒悟、要觉悟、要明白、要得道解脱,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转变观念,从世俗的巢穴中跳脱出来,才能够真的觉醒。得道解脱逍遥自在,背后对应的是“化心”,如果决心,信心,恒心不能“化心”,那么就是老庄、佛陀、耶稣在世,也无能为力。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侉(kua),则嗑(ke)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高雅的音乐世俗人不可能欣赏,折杨、皇华之类的民间小曲,世俗人听了都会欣然而笑。所以高雅的谈吐不可能留在世俗人的心里,而至理名言也不能从世俗人的口中说出,因为流俗的言谈占了优势。

智慧的人要学会入乡随俗,标准也需要动态调节。但如果流俗愚昧主导了这个世界,真理被掩盖,乱世就会到来。

以二缶(fou)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

就好像两只缶的俗音扰乱了钟的正音,听的人就会无所适从产生疑惑。如今天下人都在疑惑之中,我即使寻求导向,怎么可能到达呢!明知不可能到达却要勉强去做,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弃置一旁不予推究。不去寻根究底,还有谁有这么多忧愁!

说不去推究,这一步步思考,这么多文字,都是来自谁的脑子。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ju)取火而视之,汲(ji)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下孩子,立即拿过火来照看,心情急切地唯恐生下的孩子像自己一样丑陋。

看着孩子,照着镜子,举着火把,对着自己,光明又在哪里?

一个人修行,会遇到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有正确的选择,找到好的方法,佛教中有“七觉支八正道”,第一便是“择法觉支”,有智慧辨别法的真伪,这里庄子用“高雅的音乐、高雅的谈吐、至理名言”来比喻正确的闻思修证方法;二是要反观自己的贪、嗔、痴、我慢、无明,庄子用“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下孩子,立即拿过火来照看,心情急切地唯恐生下的孩子像自己一样丑陋。”来比喻无明众生不敢反观自身的丑陋,总是想办法遮掩自身的丑陋和缺点,这样我们就不能真的包容自己,就不会对自己有真正的慈悲心,对自己不够怜悯,不接受自己的人,又怎么能慈悲众生呢?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百年大树被做成酒器,杯上雕刻图案,镶上黄金,嵌入翠玉,五彩斑斓,富贵庄严,供在宗庙神案。余下的被遗弃,滚落山涧。悄悄腐烂。同样的木料不同的命运,美丑不一样,地位不一样,但都不再是那棵活着的树。

桀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夏桀、盗跖与曾参、史䲡,行为和道义上存在着差别,然而他们失却人所固有的真性却也是一样的。

从自然导入人为,有一种最珍贵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就是“性”,后人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大凡丧失真性有五种情况:一是五种颜色扰乱视觉,使得眼睛看不明晰;二是五种乐音扰乱听力,使得耳朵听不真切;三是五种气味薰扰嗅觉,困扰壅塞鼻腔并且直达额顶;四是五种滋味秽浊味觉,使得口舌受到严重伤害;五是取舍的欲念迷乱心神,使得心性驰竞不息、轻浮躁动。这五种情况,都是生命的祸害。

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

可是,杨朱、墨翟竟不停地奋力追求而自以为有所得,不过这却不是我所说的悠游自得。得到什么反而为其所困,也可以说是有所得吗?

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那么,斑鸠鸮鸟关于笼中,也可以算是悠游自得了。况且取舍于声色的欲念像柴草一样堆满内心,皮帽羽冠、朝板、宽带和长裙捆束于外,内心里充满柴草栅栏,外表上被绳索捆了一层又一层,却瞪着大眼在绳索束缚中自以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绑着双手或者受到挤压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圈栅、牢笼中,也可以算是悠游自得了。

在欲望的丛林里,人类得到的,有可能是永恒的枷锁。

后来有人总结说,人类天性的丧失,通过五条渠道。

一是五色,青黄红白黑,炫迷眼睛,使人失去明察,损害灵视。

二是五音,宫商角羽,烦嚣耳道,使人失去聪闻,损害灵听。

三是五臭,羶熏香腥腐,侵袭鼻孔,使人失去畅通,损害灵颡。

四是五味,酸棘甜苦咸,弄脏口腔,使人失去敏辨,损害灵舌。

五是社会上的是非得失,扰乱思心,使人失去静穆,损害灵魂。

这种最无耻的人类解释,是多么自以为是啊!你的灵听、灵视、灵舌以至于灵魂是风景,音乐,美食损害的吗?

我得到了,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让智慧的人去讨论吧!亨廷顿说:“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上一篇:​庄子:“内圣外王”的6点精髓,娓娓道来,值得细细品读     下一篇:庄子:人类的终极焦虑就是生死,悟透生死,心平气定,澄见未来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