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2/5/31    点击:681



《庄子》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


陈的和


(安徽大学  哲学学院  伦理学)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庄子》中的生态观当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思考。《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而“道”也是“物无贵贱”、“无用之用”、“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最终前提和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新时代,《庄子》思想依旧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导增砖添瓦。

 

关键词:物无贵贱 无用之用 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国。”而《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中的神奇而绮丽的瑰宝。《庄子》中具有颇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产生新的碰撞、焕发新的活力,也成为当今学界研究的重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服务。


一、庄子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内涵

庄子思想核心范畴是”,道内蕴于宇宙自然万物现象中且与物不分离,强调万物为一个整体,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 。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1主张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致使人与自然脱节,二者和谐共生的平衡被打破。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从而达到“游”之境界。突破思想之牢笼,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这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和全过程不谋而合,以“万物与我为一”乃是《庄子》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将人与自然置于和谐发展之境。

其次,《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就生态与人之关系,庄子提倡应以尊重自然为出发点《庄子》思想中多次强调意识层面人的精神觉醒,由意识催发而落于人之行。《秋水》中,“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而之于“道”,庄子则以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齐物论是没有分界和畛域的,任何事物在任何空间和间都体现着,并受的影响,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局限,因而是道通为一因而庄子思想中人与万物齐一,提出了万物平等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除了“天人合一”、与“道”相融外不存在高于一切之事物,人亦如此。“物”不仅指客观物质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制度、文化以及作为体人的名誉,德行等。在物我关系上则具体体现为:“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在宥物物者与物无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知北游)在无己之状态下,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主客体之间不再为相持或是对峙,而是共生,水乳交融,与自然世界为友,消解了二者之间的边界。

再者,庄子“无用之用”哲学命题是对传统物用论的颠覆,其充分论证了有无辩证关系的本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2,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杜树。......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人间世3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惟,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无用之用”。无为无用“道”之体现,即是无害于人与万物,对自然环境不破坏“无有之用”探讨了无有辩证法的本质,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有无之用两者间寻求一个平衡坐作为支撑,寻求人与自然合于道的相处方式。世间万物,不仅仅只是有无之用单方面的肯定,而是随着事物变迁,有无相生,辩证看待,双方依据现实进行转换。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随后在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20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二、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挑战

美丽中国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补充和协同发展意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然而,当前美丽中国建设依旧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建设美丽中国在意识层面的挑战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由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科学技术使落后的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革,并造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和精神生活条件。然而科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尤其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具体体现为政府、企业公众的生态责任价值观的缺失,而培育不同社会主体的生态责任价值观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极为重要
    第一,政府层面。政府作为社会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生态价值观方面的构建重之又重,这也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培育政府的生态责任价值观是建设生态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经济增长尤其看重,也促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世界称之为中国速度。据研究表明,在没有重大技术进步对产业和经济产生质变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或者更直接地说GDP的增长与污染量增长呈正比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生态破坏的严重化与近几十年来经济的超常增长是分不开的。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属迫在眉睫,为当前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必由之路。

第二,企业层面。走进新时代,发展新经济,改革开放40余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震惊世界。中国企业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但同时由于改革开发初期,技术落后,企业多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追求企业效益,发展规划短浅,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企业的生态责任价值观的树立应从企业管理层多方携手共建,同时对于企业的污染排放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构建在经济发展之路上要树立企业生态理念转变企业生产模式加强企业生态精神

第三,公众层面。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直接与生态文明发展相互关联,与美丽中国建设能否取得阶段性成果息息相关。当前雾霾,空气质量差,沙城暴,自然灾害问题突出,公众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社会舆论也开始转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层面教育,提高国民生态环境素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因此,对政府职员,机构,公司和全体公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须落实到实践中,牢固树立生态责任价值观,将生态生活转化为一种常态生活,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助力。

 

三、《庄子》思想下的美丽中国设路径 

《庄子》思想中以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待美丽中国建设这一目标,无疑是符合《庄子》思想的内在逻辑,而且也符合当下我国发展中的现实需要。《庄子》思想生态观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美丽中国建设在现实层面又进一步丰富了《庄子》思想生态观的内容,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树立新时代生态理念,提升意识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正如王守仁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戈洛瓦诺夫同样对意思层面的重要性有说明:“(意识)每前进一步,就是获得新的认识、丰富人的新的特征、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需要。”《庄子》思想中的生态观强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而当前美丽中国建设之意识层面的加强是首要问题。

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物无贵贱”其生态平等观之理论基础以自身立法从而作为万物的尺度然而现代生态平衡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被打破,人的需要成为万物的尺度,大力开发,无所顾忌,一切生态资源为人类需求铺路。但的角度看显然人类已然背离“道”之内涵,“道”乃为万物是齐一、天人合一。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突破人贵于物底线常识的局限性展示万物齐一”的现代道德内涵在意识层面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人与自然的相处应为与天地为友“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在宥5庄子的哲学思想侧重于人和世界的统一世界不再为与人相对的客观外在对象意识层面的建设才能使人由天地的对待者向天地与天地为友转变,这意味着扬弃人与天地的对峙。当前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即为对抗利用与征服,无节制的开发挥霍自然资源,人类了解自然也只是出于征服自然的欲望。如何由意识层面发生转变,从对抗转为共生,达到“道”之圆满。庄子提出物物者与物无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知北游这里的表明物我之是没有分界、畛域的与物无际就是与物没有界限无际之际即是在之中看到无际如同“有无之用”,强调应该在差异与对待中看到同一,既为“天人合一”之境。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的取得,人类社会之欲望日益膨胀,社会与自然间箭弩拔张,同社会一致追求事物的“有用性”而规避其“无用性”,但却忽视了机械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未来,不是发展的本质所在,为此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势不容缓。《庄子·山木》中。“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对于“无用之用”思想,庄子认为偏执于“有用”与“无用”皆不为人与万物相处之道,最好的办法是“乘道德而浮游”。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应取中庸之道。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这正与庄子的“无用之用”高度契合。庄子“无用之用”的概念实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有无”关系的延伸“有”“无”的关系在事物的用途层面显现为事物的“有用”源于“无用”, 两者共存共生,缺一不可。在事物不断的运动发展中探寻自然之道。把握住变化的关键,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触及大道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始终占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由于历史生产水平的局限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性,经济增长的“有用性被人们有意地放大,生态保护一度被置于无用的位置,自然资源则成为经济增长的附庸,人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选择将生态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前,意在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以保护社会发展的根基不被消耗殆尽。这是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对以物用为媒介的”“关系的明晰,以及其中底线原则的坚守

美丽中国顺利建成,要突破以往的思维束缚,更需要跳出既得利益“物用樊笼,重新审视万物的存在价值,自觉地运用《庄子》生态文明思维,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齐一,同时亦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改变生产模式,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去创造新价值。生态兴则文明兴,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汲取各方思想精髓,为美丽中国建设所用。《庄子》思想的生态观论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说还是从对国家社会层面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3][5]林云铭庄子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R]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

 

 

 

 

 

 

 

 

 


上一篇:庄子的洒脱那才叫真正的生活,一般人学不来!     下一篇:中国古代荀子“外王”学说的发展者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