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竹林七贤轶事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2/4/8    点击:884



竹林七贤轶事

 

东汉末年,儒家思想逐渐丧失了过去的权威。时代思潮流渐渐开始发生转变,儒家道家思想经过重新分化组合后,开始形成魏晋玄学。与此同时东汉名士针对时弊的清议开始转变为魏晋务虚的清淡。玄学和清淡标志着打开了思想界的新局面。其中最能体现着一风格的当然要数三国魏正始年间竹林七闲。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生活在司马氏集团于曹魏集团激烈斗争的时代,他们采取了消极反抗的办法。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聚在一起。这七人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长得仪表堂堂,擅长打铁,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嵇康曾经游于山泽采药,得意之时,恍惚之间忘了回家。当时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认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跟他遨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离开时,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

 

阮籍性情豪放,脾气古怪,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不过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少年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一次,山涛与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

 

向秀少年时即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为山涛所知。山涛听向秀所讲高妙玄远,见解超凡,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向秀与嵇康二人经常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掌锤,向秀鼓风,二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同时也为了“以自赡给”,补贴一点家用。

刘伶在生活上不拘礼法,饮酒为常,甚至达到了病酒的境地,纵酒放达,做出了一些超越常理之事。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为惊世骇俗。他还派一个仆人扛着锄头跟着自己说:“我若死了,你就就地把我埋了吧!"。

王戎出身于高门琅玡王氏,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阮咸是阮籍之侄,与阮籍被世人并称为“大小阮”。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放达任情不拘礼节,与叔父阮籍游于竹林。他曾与姑母家鲜卑婢女私下要好,母亲死时,按礼姑姑要还家,但阮咸要求把婢女留下,其姑认为不符合礼教。便带婢女走了,阮咸得知借驴骑上追赶,终于把婢女追回来了,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阮孚,此事为世人所讥讽。

竹林七贤虽然都是当时才华出众的人才,但他们只是在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很快,在司马氏集团的威胁利诱下,竹林七贤开始分化。各奔前程,山涛王戎相继被收买做了司马是政权的大官。

 

竹林七贤的时代虽已经远去,但他们的超凡脱俗,风韵雅趣,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坚持跟强权不合作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赞颂。在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书中收集了很多名人雅士的遗事,蔚为大观,不妨一看。

 


上一篇:辞赋的时运与文心     下一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