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蒙城是殷商氏族的发源地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2/2/21    点击:1404




蒙城是殷商氏族的发源地

李灿

 

在蒙城县坛城镇周围的田野里,现在人们可以看到三道高出附近的古代城垣遗址,随处可见古代瓦砾残片。由于一直没有进行发掘,所以一直不清楚这些城垣遗址是什么时候留下的。而附近的北淝水自西北向南又转而向东、成为环抱之势,东岸和北岸散布着许多文化遗迹。我市长期从事文物和考古工作的李灿先生近来研究总结多年积累资料认为,这里就是殷墟,蒙城是殷商氏族的发源地。

 

殷商氏族起源于东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考古培训班学习时,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家、北京周口店古人类化石发现者裴文中老师曾对我说:“殷商氏族起源于东方,商汤都毫在你们那里,至于殷商氏族起源何地,你们皖北和豫东都是重要地区,今后在考古中望多注意。”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裴老的教诲仍记忆犹新,但殷人起源地依然无处可寻。1994年,蒙城县聘请我为文物工作顾问,有幸得以接触蒙城县古老的历史文化。当时为蒙城县争取安徽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编写《蒙城历史文化名城考略》一文时,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重点文物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使我惊喜异常的,原来蒙城县北四十里的坛城,就是殷墟北冢。蒙城的“蒙”字,就是由“北冢”二字组成,是“蒙”字的由来。北冢者,殷商民族的发源地也,又称殷墟。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地何在,原来就是北冢。从殷契至成汤共十四世,经过八迁,汤乃居殷墟北冢。灭夏桀建立商朝,复于高辛氏先帝之墟建都称,又将建国前所居之殷墟称为景毫或蒙亳。始称殷契的封地为北冢者见于《竹书纪年》,《纪年》说:“盘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墟。”

《竹书纪年》一书本是晋咸宁五年 (公元279),又一说是在晋太康二年(公元281),由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从战国时期的魏襄王墓中所得。因该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书里记载着夏商周三代纪年史,所以叫它《竹书纪年》。《纪年》从夏代开始,止于战国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时距东周灭亡仅78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基本上是一部三代史书,是十分珍贵的,尤其书中记载的史料,极为重要。但是,由于这部书出土后经过历代文人广泛传抄,错字、错简、增删、伪托等情况无法避免,致使面目失真。约在宋初该书就已佚传,直到清代才有人编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先生据此补辑为《古本竹书纪年》,实际亦非古本原貌了。因此《竹书纪年》上所提到的殷商民族的发源地殷墟北冢,这里还必须予以考证说明。

 

殷墟北冢在什么地方

殷墟北冡在什么地方,后来的史学家、注释家众说纷纭。《史记·殷本纪》殷契一文《索隐》里引证《竹书纪年》的一段话:“‘盘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冢者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段话里有真有假。所谓真,就是《竹书纪年》中说的“盘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墟”;而下面的就是假的了:“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都。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冢者也。”为什么说这段话是他人伪托的所谓邺,本春秋时齐国城邑,齐桓公筑之以卫诸侯,故城在今河北省临县西四十里,这个时候本无旧邺新邺之分,到了南北朝时,北周灭北齐,于建德六年(公元574),徙原邺城居民南迁四十五里建城,是谓之新邺,这才有旧邺新邺之说,试问《竹书纪年》上的旧邺之说,怎会记载着八百多年以后的事呢再者安阳本战国时期魏邑,公元580年又将新邺城迁

到相州安阳。安阳也有数迁,秦置安阳在今县东四十五里,晋时安阳在今县之西南,隋置于洹水以南三里。故实难知道《史记·殷本纪》之《索隐》所指应是哪座安阳城因此《史记·殷本纪》之《索隐》所引《竹书纪年》的话都是伪托,是不值一信的。殷墟北冢到底在什么地方不能说不是一笔糊涂账。

 

殷墟与北冡才能划等号

我们所说历史上的殷墟只有一个,也就是《竹书纪年》里所指的北冡,殷人最早的住地,才是殷墟,其他都不能称为殷墟。安阳既无北冡,更无殷墟。今天不少人泛指殷商遗址统称为殷墟,这种混淆了殷人发源地和殷人所住地的称法是十分不妥的,应予以正名。殷墟只能是殷契氏族居住地,也就是商汤八迁建国前所居的景,即盘庚由奄所迁之北冡。因此,殷墟与北冡才能画等号。

过去,不少史学家、地理学家都一致称殷契氏族起源于东方,裴文中先生如此认为,故宫博物院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也是如此认为,因为殷契是东夷民族,不可能起源于安阳。著名民族史学家李白凤先生在他的名著《东夷杂考》一书中说得很清楚:“商之先,就是在河南豫东一带最早聚居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李白凤先生所言今日河南豫东,实指古豫州治所谯(亳州)所辖之地,这是一个古文化系统地区,不过今天把它分成皖北、豫东罢了

蒙城县的殷墟北冡,已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这里汉时称作山桑,是绿林军王常山桑侯的封地。南北朝时,南宋太尉檀道济伐北魏,因粮草未济,退师山桑。魏军知檀粮缺,逐围困之。檀令夜筑台,量沙唱筹,沙台复以粮。晨,魏军见城中粮足,怕中计遂引兵退。后人念檀有功,改山桑为檀公城,俗称檀城,现称坛城。终于这次考察蒙城古代历史文化史时,蒙城坛城真正的历史面目被揭开了,宋庐陵史地学家罗泌所著《路史·国名记(丁)》记载的非常清楚:“商氏后,蒙,《纪年》 盘庚旬自奄(今山东曲阜东古奄国)迁于北冡,曰殷墟。北,蒙字耳,即景亳,汤都,今亳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二年(公元743)改县。”文中《纪年》说明引自《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于北,曰殷墟。”下面罗泌加以解释:“北,蒙字耳,即景,汤都,今亳之蒙城。”按宋罗泌所考,北殷墟就在亳州蒙城县,现今我们谓之坛城。罗泌所指北地望是正确的,这在《史记·殷本纪》中还可以找到证据:“帝盘庚时,殷已都河北(即奄),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指汤建都前所居北殷墟)。”文中所指河,三代时称大河,即今黄河。盘庚是从黄河以北迁到了黄河以南,说明殷墟北地望在黄河以南亳之蒙城,不可能在河北的安阳,更证明《史记·殷本纪》之《索隐》所讲北安阳说是错误的。因此罗泌在《路史·国名记(丁)》里指责《索隐》等书的错误判断时说:“《索隐》 殷墟南去邺三十里是殷墟南地,旧曰北冡。夫禀甲、祖乙居河北不利,盘庚涉河以民迁矣,岂复在河北邪!”这就完全可以说明,当时盘庚从奄渡河南所居殷地,就是亳州蒙城县之殷墟北,殷契氏族发源地也。

盘庚迁殷,既不是安阳,安阳也没有殷城北,大多数史学家也都否定殷人发源于洹水之说。那么安阳称号殷都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在《史记·殷本纪》已经交待得很清楚,商成汤自建国以来,至殷纣王失国共三十一帝,中间经过六迁。成汤死后,成汤嫡孙太甲即位,由于暴虐,被汤相伊尹逐放于偃师尸乡,世谓之西,一迁也。至中丁迁(今郑州商城)。河直甲迁于河北相(相州内黄县)。祖乙又迁于耿(今皮氏县耿乡,仍在河北)。至盘庚迁河南殷墟(今亳州蒙城县北),是为五迁矣。《殷本纪》曰:“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从河北。”河北即指今安阳,是安阳为商帝都之始。在安阳共居武乙、文丁、帝乙三帝,至帝辛(纣王)居朝歌,殷亡。武乙时代,正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发展的最高峰,阶级矛盾激化,也是殷国势衰退时期。武乙迁安阳,也把商的一些至宝带到安阳,后来作为他们的殉葬品。近代安阳考古都以墓葬居首,出土大量甲骨、龟板,大型青铜器以及玉器等,都说明了这些。但令人奇怪的是安阳没有发现商代城址,或者当时武乙已无力筑城,而把死重于生世,而修建了大批的墓葬。 安阳现今已是以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土之冠闻名于世。所以安阳非盘庚所居殷墟也,盘庚迁殷者 实在今亳州蒙城县之北北冡殷墟也。

 

文化遗存丰富的北冡

 我第一次去蒙城县北四十里坛城是在1959年的4月,当时为写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本《捻军颂》(原名《涡水烽火》)搜集捻军鲁王任柱的资料而去的。

当我步行到坛城南关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位于北淝水之阳的一个高大的灰土垌堆,上面布满了各类陶片,原来这是一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高约八九米,周围约有上万平方米。垌堆前却树立着民国24年(1935)县长刘治堂书写的一通石碑“汉山桑侯王常之墓。再向前走,地势高于四周平原,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前面不远处,望见一座秀丽的小山,走近山前、群众告诉我山名叫北冡山,为什么称北冡群众都说不清。此山按《蒙城县志》载:“檀城山在县北四十里,故山桑城内,高七十丈,周三里许,峰峦耸秀,远视若芙蓉。”

当时我见到的北冡山郁郁葱葱,站在山下倍感清凉,一种山川灵秀之气,沁人肺腑。我环山一周,发现山四周在距地面一米多高处还遗留着亿万年前海水侵蚀的层层痕迹。山在城中心,城很小,四周土城墙仍然高低起伏,城内外地面上随手可以捡到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遗物。我当时曾对自己说:“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藏龙卧虎之地,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地方。”由于要向群众搜集捻军史料,未能作较深的考古调查,但这里的古原始地貌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真未想到,坛城正是我寻找了四十多年的殷商氏族的发源地——殷墟北冡

1995年当我第二次再赴坛城进行考察的时候,情况已大不同了,原来位于北淝水之阳的高大芮集垌堆。被围在中学院内,垌堆四周被削平了。从这里再向北望,芙蓉状的北冡山不见了。当走近坛城,才知道山被开挖石子开光了,山的北部已被炸成了巨坑,成了一个小湖泊,西岸尚有残峰巨石,为北冡山的唯一标识。四面起伏的夯土城墙也被砖瓦窑场取土挖掉了。原来的土屋草房也变成了楼房,坛城原貌遭到了严重破坏,所幸北冡古城四周还可辨认清楚。

北淝水自西北向南又转而向东,有环抱北冡古城之势,东岸和北岸散布着无数殷人居住遗迹,南面淝水之阳的芮集垌堆,这处龙山晚期人类文化遗址,堆积之高,范围之广,无疑这里就是殷墟了。

我为什么说龙山晚期文化遗存为殷墟是有一定理由的。龙山文化本是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新发现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种文化应属新石器时期晚期,由于发现在龙山镇,当时就命名它为龙山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素面磨光黑陶为主,灰陶、红陶较少。后来,在涡河流域以及南北两地(包括豫东一带)所发现的原始社会晚期至早商(商成汤建国前)这一时期一种普遍带方格纹、绳纹等的灰陶、红陶,带黑色的陶片遗址,由于它的年代和山东龙山文化时代差不多,所以考古学上统称为龙山文化。

皖北和豫东的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除时期大致相同外,实际在文化性质上不是一回事。我认为,以涡河文化为中心的南北(包括豫东、皖北)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应该是居住在这里的许多东夷氏族进行文化大融合的产物。殷契氏族起源于尧舜,时代较早,因此,北冡所形成的特大龙山遗址,是东夷殷契氏族长期居住的结果,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关于北冡城址是否殷契时所筑,或成汤时所筑,抑或盘庚迁殷后而筑,现因没有进行发掘,尚不可知。从现在的测量看,北冡古城并不大,东西宽于南北,东西长约580米,南北长约460米,北冡山又称北冢山,位于城中略偏西。到了商汤会天下诸侯以伐纣,北冡山又被称为景山。所谓“景山之盟”是也。

北冡山也是北冡殷墟的重要标志。冢,筑土为台(高),以作祭天地或社稷所用,殷时有官曰冢宰,职祭祀也。北冡山因山上有旷地,可作祭祀用,故北冡山又叫北冢山。或冢、冢同音,甲骨文为一字,故北冡山称北冢山,或称北冡景山,皆殷人之称谓也。

殷氏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民族。然在北冡殷墟东南约10多公里的尉迟寺原始社会晚期遗址,2003年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鸟形神器”,高59.5厘米,中部直径22厘米,为红褐色陶质,由上中下部分组成。上部塑一鸟,头尾上翘,形象生动,形体饱满;中部如塔状,用抽象纹饰两侧,形如羽毛;下部圆柱形,饰以篮纹。无疑,这是一件鸟图腾,是作为鸟图腾崇拜用的。尉迟寺文化遗址比殷墟北冢还早数百年,说明涡水下游很早就居住着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民族,这些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氏族还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亳州市蒙城殷商氏族的发源地是无可争议的,应该归还历史的真实面貌。

(李灿,亳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安徽省著名考古学家)

 


上一篇:《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     下一篇:试论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观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