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浅论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3/3    点击:1105



浅论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柳伍营

 

据记载,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以“虚静恬淡、清静无为”为基本特点,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自然的本原,并以此解释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庄子的思想,继承老子而又有所发展、有所变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并不优先突出人的独特性,而是以“齐平等”的思想来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即所谓“齐万物”,“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有机体, 共存共荣, 和谐相处。     

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礼崩乐坏,诸侯间相互攻伐,战乱频繁、盘剥和压迫日益严重、刑罚杀戮更残酷剧烈的时代,人欲横流,“人为物役”,人日益陷入金钱、物质的异化之中。庄子对此深有感受,在《庄子·在宥》篇里他借老子之口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又说:“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但是人们并不觉醒,陷之甚深,“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庄子认为,要把人们从这种“弃生殉物”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必须使人和自然高度统一起来,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认为天地与我一同生存,而万物与我合而为一。

要深刻理解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要理解他对“天”与“人”的认识。天人关系在《庄子》中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是天人相对。《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显然,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庄子》这里的“天”是一种功能意义上的‘天”,即“自然之天”,是自然或者自然赋子的,“人”是指人和人的作为,是人为强加的,是与天相反的。所以,从人的存在形式(人为)来看,庄子认为“人”与“天”是对立的:“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庄子·大宗师》),“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庄子·庚桑楚》)。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这就是要去人为,依天理,最终达到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二是天人统一。庄子又认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人是万物之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庄子·秋水》),人在本质上和根源上都是自然的。所以,从人的内在本性上看,庄子认为“人”与“天”又是同一的。《庄子》中的“人与天一也”(《 庄子·山木》),“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关于天人关系,还见于《庄子》对“天道”和“人道”的阐述:“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如何审视并处理二者的关系呢?庄子在其《庄子·秋水》篇中提出了“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主张。可见,老庄哲学在强调自然界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反对人对自然盲目的剧烈的改造,并且为了尊重自然界的固有法则,提出要抛弃一切人为努力的因素。老庄关于“天道自然”的哲学思考,以充满智慧的眼光和超越时空的洞察力,对自然内在的规律有着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认为有“天之所为”和“人之所为”。即是说,人在内在本性上是根源于、同一于天的;而在存在、发展形式上又常常和天对立。虽然对于天和人有明确的区分,但对于这两者的关系,庄子又毫不含糊地主张“合一”,天人相合,一切都会归于和谐自然。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动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老子》第十九章),庄子主张“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说到底,老庄还是反对破坏大自然,反对扭曲人的自然性,应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人不仅通过礼乐、教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个体与本身,基本内容为与道为一、顺乎自然、抱朴守拙、少私寡欲、与世无争等,其理想人格具有自然率真、淡泊名利、超越逍遥等特点。庄子强调的自然和谐,其中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人应该不断向天地万物学习,顺从自然的发展,而不是让天地万物来顺从人的意思。他所说的思想就是要尊重天地万物,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总之,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说来说去,就是要人们去掉私欲和偏见,依照客观规律和人民本性办事,这就是庄子天人合一观的实质。在庄子看来,人与天皆本于自然,故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一也” 庄子·山木篇》)庄子正是对“天”与“人’的基本认识中建立了其天人关系学说,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庄学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庄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现代社会发展观

近代的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都主张积极的改造自然,倡导“人定胜天”,人们过分地对大自然改造与索取,不断地与自然抗争。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出现了淡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严酷的事实和惨痛的教训面前,人类不得不重新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提出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是建立在道家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 (《庄子·天道》)的自然人性论基础之上的。道家认为“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刻意》)“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体焉。”(《庄子·天道》)把“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自然人性视为“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是“合乎天德”的。因此,要求道德之至的帝王圣人应“返朴归真”,使自己处于至朴无邪的童真状态。只有通过“无知无欲”的道德修养,将自己塑造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的理想人格,才能最终进入人与自然毫无逆忤的至善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这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合。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虽说是朴素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提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伟大思想,甚至能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和历史借鉴,不能不令当代人叹服。庄子的天人整体观有助于纠正以往那种以人类中心的片面观点,自觉的调整人类的行为,克服狂妄自大的错误观点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培养宽容的心态,是为人类提供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寻求解决当代科学文明危机的新的思维方法。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是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天人合一”思想,能够为现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新的哲学根据,用以补充和修正西方长期以来流行的“天人对立”的思维模式,引导人类把尊重、爱护自然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律令,自觉地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亲近自然,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文精神与现代价值道德观的构建

现代的人们日益追求物质享受,并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的时代。社会日益成为天、地、人、我疏离的社会,淡泊了对人内心精神因素的关怀与培育,致使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多层关系的不协调。所以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失衡。看看我们从前的社区,在一个村子里,村东头来个客人,村西头都知道,没准还端碗饺子过来;谁家有事情,盖房子、娶媳妇、死人了全村都来帮忙。城市的社区,不管是上海的弄堂,还是北京的胡同、大杂院,彼此的关系也很融洽,一般都是不锁门的,即使是锁门防贼常常也是把钥匙交给邻居的。现在的社区怎样呢?大家住在像鸡笼子一样的楼房里,房门紧闭,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不仅如此,有时还要你防我、我防你。诸如生态危机、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亲情隐退、价值理想淡薄之类的问题,严重地扭曲着人性,残酷地吞噬着心灵,最终导致人文意识的淡薄与失落。在道家看来,过度地占有、享受物质财富,整天逐物于外,为物所役,导致与自身内在的精神生命日益疏离,只能使人陷入无穷的烦恼、焦虑和痛苦之中,以及由于名利得失而导致的无尽的情绪波动,引起多种心理疾病。

因此,努力建构以重和谐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协调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冲突等方面重新显示出重要的价值与生命力尤为重要。“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注重人际和谐, 提倡贵和尚中,讲究心态平衡,为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种种偏执,注重建设社区优秀文化,践履“仁爱”,把社区中的人重新联系起来。要引导社区中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体会与践行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重建信任,让社区成为“守望相助”的温馨环境,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其最初的着眼点就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其最终关怀却是人类自身。庄子亦复如是。“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类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从而把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以致错误地认为人类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人对天地万物的所有征服和改造都是必要的,以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役使万物;恰恰相反,人类应当合乎自然地把自己放在天地间的一个较为合理的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和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很好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承认各种不同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这是人类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它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所追求的都是未来及长远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的最高境界,则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正确体认自然界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在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之时,应掌握一定的限度,防止超越自然界的极限而无限制的开发,这便是道家常说的“知足”、“知止”。 我国古代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已经懂得了“适度”的原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四十四章)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贪得无厌、过量的占有,必然招致更多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碰壁,才能保持长久发展。这样,天地万物才能循环往复延伸下去。

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注重宇宙万物的和谐和循环人们要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顺其自然而不含有人力之强加妄为“常因自然”、“不以人助天” (《庄子·大宗师》),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法则。要人们克服知识、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要人们抑制自己的欲望,收敛心性,顺应自然,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发展观才是可持续发展。

(四) “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思维意识

   思维是精神独立性中最深层次的属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突出的是一种不断整合不断扩散、不断融合的整体性思维,从整体上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呈现出了一种彼此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的整体思维特征。它认为世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万物包括人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存在独立于整体之外超乎整体之外的事物。人们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中受到启发,他们注意到在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充满着整体意识的思想为自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一种发展观,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社会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 从整体上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追求宇宙的有机统一。这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特征的整体思维模式,对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比如,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受中华文化滋养的中国人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把自然界与人对立起来,人对自然界只是单向度的无限掠夺, 而是把自然界与人看作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相互感应、相互依存的,既通过自然资源来供养人,又时时刻刻不忘对自然的涵养与反哺,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的、已经为现代社会所熟知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又比如,在对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一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天下观,我的存在是因为有你的存在,你、我、他共生共处才成为“天下”,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今天离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类已进入物质、精神都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无疑,就人和社会的进步水平而言,现代社会已远非庄子所处的那个社会所能比。但是,庄子两千多年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它的意义在于要求解决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的落差日益增大,这一思想越发显得重要,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无论从继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还是深刻的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抑或从实现人同自然的统一,以及现在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看,研究和弘扬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作者单位:蒙城县吴圩初级中学)        

 


上一篇:一重梦境,两种进路     下一篇:庄子思想与新时代和谐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