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图说庄子名言名句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26    点击:1817



 

      图说庄子名言名句

 

                                                                                 张洪涛   主编   

 

 

 

 

 

  图片1.png

 【原文】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析】豁达大度,大道至简,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图片2.png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出处】《庄子•养生主》

【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析】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图片3.png

    【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析】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图片4.png

【原文】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析】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不是出于利益或某种目的刻意而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图片5.png

【原文】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析】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图片6.png

【原文】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出处】《庄子•养生主》

   【译文】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析】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顺乎自然”,“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图片7.png

【原文】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出处】《庄子•人间世》

【译文】用火来救火灾,用水来救水灾。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析】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不能制止过错,反而助长其势。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图片8.png

【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解析】说明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着手。这反映了庄子唯物辩证的思想观点。

 

 

 图片9.png

【原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解析】庄子强调人格的独立性,追求“出入六合(宇宙),游乎九州,独往独来”的精神境界。

 

 

 

 图片10.png

【原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至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解析】 庄子要求人们忘掉自我(“今吾丧我”),做超脱自由的人。

 

 

 

  图片11.png

【原文】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鹪鹩鸟在深林中做巢,不过占有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偃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解析】这是庄子借许由之口说的话。传说中,尧帝想将帝王让给当时的隐士许由,许由不受。鹪(jiao)鹩(liao):一种雀。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物质需要是很少的,所以不必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图片12.png

【原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淖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天外。

    【解析】这段话反映了庄子对“无待”(不倚靠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的憧憬。庄子称,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仍是有限的自由,而他庄子要取消一切外界条件的束缚,达到无限的自由。

 

 

 

     图片13.png

    【原文】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e)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世人终身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何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解析】庄子是人类最早的反异化思想家,他反对因为追求物质、名誉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以物异其性”,“以仁义易其性”,“丧已于物”)。   

 

 

  图片14.png

【原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是非。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解析】庄子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他认为是非、美丑、生死、大小、长短、富贫、贵贱等从宇宙的高度来看,都是等同的,没有质的区别,所以用不着对事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图片15.png

【原文】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解析】 庄子反对对事物规定界限(“有畛zhen”),主张“丧耦”,即消灭对立的矛盾以及各种差异,推崇齐万物,等是非,同生死,无物我。“指”即万物在标竿上的投影。

 

 

  图片16.png

 【原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与我共同生长,而万物与我混合为一。

     【解析】我与天地同寿、同生长,故曰:“并生”。天人合一,人与物不相竞,故曰:“为一”。 “天人契合”,“与天为徒”,“物我两忘”是庄子的最高精神追求,也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山水诗的理论基础。

 

 

 

 图片17.png

【原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解析】不探讨异域(死后世界)的事情,称之为“存而不论”。讲究顺应民心世俗,称之为“论而不议”。人的智力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必须对有些事情加括弧而悬置起来。“不争论”“搁置争议”等源出于此。

 

 

 图片18.png

【原文】旁日月,挟宇宙。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依傍着日月,怀藏着宇宙。

【解析】庄子向往“游乎尘垢之外”的“天放”生活。理想天地与我同等,尘埃亦与我同等,无名无利,不争不扰的世界。是一种超脱自然的大境界。

 

   

 

     图片20.png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翩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解析】庄子学说鼓吹“齐万物”,“物我两忘”,“神与物游”。故庄子现身说法,描绘齐物极境。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图片21.png

【原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出处】《庄子·养生主》

    【译文】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解析】有人解释“刑”为“形”,形与名对反。“为恶无近刑”意即寻欢作乐,但不伤及身体。“督”:人体背部的脉线。“经”:准则。“缘督以为经”:沿窍门做事,找缝隙生存。庄子哲学是乱世的产物,如何钻空子而活,是那个时代思维的共同特点。

 

 

 图片22.png

【原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出处】《庄子·人间世》

   【译文】人人都知道有用东西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东西的用处。

【解析】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不材之才”。庄子的好朋友惠施有大葫芦,大而无用,庄子劝他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归隐漂荡。大树不成材,庄子认为这正是其用处,可免于“中道夭于斧斤”。支离疏长得两肩齐头,形象丑陋,连抓丁的都不抓他,因此他不至于战死。庄子认为,圣人应当从“无用之用”、“不材之才”悟出养生全生之道。

 

 

 

 图片23.png

【原文】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出处】《庄子·德充符》

    【译文】死生存亡,穷通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物的变化,命运的取向。

【解析】庄子还说,“生死,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正因为庄子信命,所以能安贫守道,豁通达观。

 

 

 图片24.png

【原文】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

【出处】《庄子·德充符》

【译文】不要由于感情好恶而内伤身心,应当永远因循自然。

【解析】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虚无恬淡,合于天德”。

 

 

 

 图片25.png

【原文】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古时候的真人,睡觉不做梦,醒来无忧虑,吃饭不耽滋味,呼吸静谧深纳。

 

【解析】真人一方面无忧无虑,不欲不贪,另一方面深谙导引(气功)之术。庄子称:“真人之息以踵(脚底之涌泉穴位)”。道家的修炼思想成为后来的道教的理论出发点。

 

 

   图片26.png

    【原文】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 古代的有大智慧大作为的人,不会为活着而感到快乐,不会为死去而感到伤心。

    【解析】庄子抹去了生与死的界限,称:“生而不悦,死而不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即当作死,死即当作生)。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图片27.png

    【原文】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不要以主观改变客观,不要以人为妨碍自然,这就叫真人。

 【解析】庄子认为,人是自然之子,天人之间应当如同母子,和谐亲密。不存在改造大自然、战胜大自然的问题。所以,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不相斗争),是之谓真人”。

 

 

 

 

 图片28.png

【原文】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圣人用兵,灭亡了敌国,同时赢得其人心。

【解析】庄子处于乱世,深知全生活命之难,所以他反对战争,“无以战胜人!”不过,迫不得已用兵也是可以的,唯在于顺应民心。

 

 

 

 图片29.png

【原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互相忘却,邀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名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掉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解析】庄子认为与其好生恶死,为生活所累,不如去掉感情,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同样,毁誉、是非、名利、得失等都不应萦绕于胸。

 

 

 

 图片30.png

【原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善于活着的人,才能懂得善于死亡。

【解析】普通人只知生活之乐,不知生活之苦;只知老年寂寞,不知老年逸乐;只知恶死,不知死是休息。

 

 

 图片31.png

【原文】堕肢体,黜(chu)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

【解析】庄子总结出一套克服“有己”、“有待”,达到“无己”、“无待”的精神自由法,一是坐忘,二是保持内心宁静,以心感应宇宙的“心斋”,三是“以物为春”,顺应自然,四是齐万物,消灭事物高低贵贱的差异,五是“曳尾于涂中”,即混世,六是在世俗中隐,含光敛影,藏身于众庶之中而人不知,“万人如海一身藏”(苏轼)。

 

 

    图片32.png

    【原文】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邀游于虚无之境,徜佯于无限之野。

    【解析】庄子追求“天人契合”的自由境界,这是南方文化、楚文化。南方小农经济,物产丰富,天人和谐,农民自生自灭,行动也有较大自由,“帝力于我何有哉!”。而北方黄河滔滔,常常泛滥成灾;沙漠侵蚀,威胁人民的生存;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冲击中原,掠夺人马,所以北方人要整治黄河,修建长城,挖掘运河等。相应地,以孔子学说、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强调秩序,而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

 

    

 图片33.png

【原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出处】《庄子·应帝王》

    【译文】境界最高的人,用心好象镜子,照过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所以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受损伤。

【解析】对着镜子,你笑它亦笑,你哭它亦哭,你走了,它亦空空如也!人走镜空,经得起考验才是结果! 不要过于攀比,莫生气。

 

 

 图片34.png

【原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出处】《庄子·骈拇》

   【译文】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解析】庄子激烈抨击当时乱世的罪恶,“无耻者富”,“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凡人心险于山川”,“人者厚貌深情”(人们表面伪装,掩藏真情),所以,忧患之心油然而生。

 

 

 

 图片35.png   

【原文】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

   【出处】《庄子·骈拇》

【译文】伪善坏人,放纵欲望,贪婪于富贵。

【解析】庄子不仅反对“饕(tao)富贵”,而且还反对贪婪于仁义、名声,认为这些都“残生伤性”,危害了人的原始本性。庄子实际上是在为人类寻根,寻找人类失去了的“旧国旧都”。所以,庄子实际上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先驱。

 

 

 

 图片36.png

【原文】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致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出处】《庄子·骈拇》

    【译文】天下人都以外在事物改变其内在本性,小人则为蝇头小利而献身,知识者则为名声而伤身,丈夫则为家业而奔波,儒家圣人则为天下利益而捐躯。以上各种人,事业不同,各有不同的目的,但都是危害人的本性,以身体殉物,没有区别。

【解析】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思想,他可以说是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的先驱。庄于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反对“以物易其性”,“以仁义易其性”,认为“义不食周粟”的伯夷是为名而死,先秦的农民起义领袖盗跖是为“利”而死,两人所死不同,但都是残生是,伤了人的本性。

 



   图片37.png

【原文】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出处】《庄子·马蹄》

【译文】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聚合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朴归真。返朴归真,则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解析】老子主张回到黄帝时期,可是庄子主张回到更远古的母亲社会、蒙味时期,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含哺而熙,鼓腹而面游”,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中国是个乡土社会,拜祖崇古是其必然产物。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堕落、退化,黄金时代在往昔。

 

 

     图片38.png

【原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出处】《庄子·胠箧》

    【译文】偷窃腰带钩的人被诛杀,可窃国大盗为诸侯,唯有诸侯可假借仁义,杀伐争霸。

【解析】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价值体系“樊然淆乱”的动荡之世,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肆虐猖獗,“嘉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且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今世死于非命者互相枕籍,被吊死者一个接一个,被杀戮者延颈相望”(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因此,庄子反对战争,反对假仁义之名,行大盗之实。

  

    

 图片39.png

【原文】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 ,而民不争。

【出处】《庄子·胠箧》

【译文】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

【解析】庄子反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认为它是罪恶的渊薮。“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所以要“恬淡无为”,“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

 

 

 

 图片40.png

【原文】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解析】这是主张要以淡泊之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会更努力,全世界的人都谴责他也不感到沮丧,这样的淡定是因为在至人眼里没有“小我”概念,神人无为而自不会居功,圣人顺应自然而没有名利之欲。总之,不以物累身,“不拘(拘执)一世之利”;“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图片41.png

【原文】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多生男子,则为其安全多一份担心,富裕则会滋生事端,长寿则会遭到凌辱。

【解析】庄子自有他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得失、毁誉、生死都是庸人自扰。有人说,庄子是阿Q精神的阐述者,不无道理。不过,庄子也教会了中国人心胸博大平和。

 

 

 

 图片51.png

   【原文】圣人鹑居而彀(kou)食,鸟行而无彰。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圣人居不求安,食不求饱,如鸟儿飞行,不留踪迹,

【解析】(chun)无固定的巢窝,(彀,小鸟)依赖其母而得食,所以食不求饱。此句与孔于的言论类同。在那个战乱年代,居安食饱是困难的,所以孔子、庄子都主张随遇而安,不忧愁计较。

 

 

 

 图片43.png

【原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已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就是忘己。忘己的人,天人合一,这就叫做融入自然。

【解析】此即“坐忘”、“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图片44.png

【原文】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行为端正,但都不知道这就是义;彼此相亲,但都不知道这就是仁;诚实无违,但都不知道这就是忠;行为认真恰当,但都不知道这就是信。

【解析】庄子还说“举贤而民自乱,任知而民相盗”,弓矢机关,钓饵鱼网,天罗陷井反而引起鸟、鱼、兽怍乱不止。总之,庄子认为功名利诱是乱世之源。

 

 

    图片45.png

【原文】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出处】《庄子·天道》  

【译文】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外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解析】庄子还说:“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顺应自然),其死也物化 (混同万物的演化)”,“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于物”(控制外物而不被外物驱使)。

 

 

 

 图片46.png

【原文】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出处】《庄子·天道》  

【译文】君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

【解析】庄子追求直觉、体验、“神遇”、“得意忘言”,强调要善于领悟,不能读死书。他认为,木匠的手艺传不到儿子,古代圣人之大道也传不下来,因为真理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图片47.png

    【原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

    【出处】《庄子·缮性》

    【译文】古时候所谓的隐士,他并非藏身不见,并非闭言不发,也不是为了深藏才智而不愿有所发挥,

【解析】庄子也主张在现实中隐逸,“我周旋于亿万人间,如处独焉,如蹈虚焉。御至纷如至少,视多事为无事”,此即所谓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在于心,心动了,即使隐于深山,也是待价而沽,是假隐。陶渊明欲隐桃花园,算是小隐。诸葛隐卧龙,备三顾出山,是假隐。庄子喻牺牛、泥龟辞相,是为真隐。

 

 

 

 图片48.png

    【原文】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出处】《庄子·缮性》

 【译文】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趋时混俗。

 【解析】庄子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更赞赏“江海之士,避世之人”

 

 

 图片49.png

【原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土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遇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出处】《庄子·秋水》

【译文】白刃相接于前而视死若归,是烈士之勇;懂得穷是命,通达有时,能临大难而不惧,是圣人之勇。

【解析】庄子混同死生,主张无情,所以他很容易做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庄子信命,主张顺乎自然,所以以临大难不惧,安之若素。

 



  图片50.png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出处】《庄子·秋水

【译文】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小桥上,庄子说:“鲦鱼从容自在,它是多么地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

【解析】惠子是'名家’,善辩,所以他是从推理的角度询问庄子的。而庄子主张直觉、体验、悟性,所以他是通过“得意而忘言”的感觉而知道鱼儿快乐的。而庄子又以惠子的逻辑反驳了惠子

 



    图片1.png

【原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出处】《庄子·山木》

【译文】直木首先被砍伐,甘井首先被采竭。

【解析】这是成材之患,之所以有此大患,原因在己,故庄子说:“山水自寇,源泉自盗”。看来,全生的方法是“不才”“无用”,“无用之用”是庄子的辩证思维。

 

 

 

 图片2.png

  【原文】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出处】《庄子·山木

  【译文】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解析】此句意即,圣人应含光敛影,不露锋芒,混同尘俗。故庄子又说:“入其俗,从其俗”。

 

 

 

 

 图片3.png 

【原文】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出处】《庄子·知北游》

【译文】穷尽天地之美,探析万物之理。

【解析】庄子又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认为自然本色最美,要保护她,不要试图改变她,甚至破坏她。万物都有其存在和运行的规律,要探析它,顺应它,不能违背它。应“兼怀万物”,“清而容物”。

 

    

  

图片4.png

【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出处】《庄子·知北游》

【译文】人活在天地之间,如白马在缝隙前飞驰,一晃而过。

  【解析】人生短暂,“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何必“生物哀之,人类悲之”。所以该珍惜的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放弃,不要太执着或者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 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不过是短短一瞬间,在还没有好好体会的时候,他就过去了或者嘎然而止。人活天地间要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

 

  

 

图片5.png

【原文】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出处】《庄子·知北游》

【译文】古代的圣人,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解析】此即所谓外圆内方,合流不污。庄子还说:“圣人处物不伤物” (圣人与物相处,但无心于是非)。

 

 

   

 图片6.png

【原文】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

【出处】《庄子·徐无鬼》

【译文】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解析】中国人为学不是纯粹求知,而是提高境界。提高境界,则要减少知识,忘掉知识。

 

 

 

  

 图片7.png

【原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出处】《庄子·让王》

【译文】太阳出山则劳作,太阳入山则休息,在天地之同逍遥自在。

【解析】庄子还说“心若悬于天地之间”,“心与天游”。离开喧嚣的城市,到农村去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恬,这也是'奔逸绝俗”,“弃世无累”,“自藏于畔”。

 

  

图片8.png

【原文】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出处】《庄子·德充符》

【译文】如今世俗的君子,多危害身体,捐弃生命,而贪图外物,这不是太悲哀了吗!

【解析】庄子还说:“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唯恐失去),见利而轻亡其身,岂不悲哉!“他抨击气见利而忘其真”,”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精神)”的行为,号召“无以人灭天”, “复归于朴”,“绝学捐书’,“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图片9.png

【原文】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出处】《庄子·渔父》

【译文】圣人以自然为原则,重视本真天性,不拘滞于世俗。

【解析】“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有时追求混同于世俗,韬光养晦,有时又追求超越于世俗,曳尾涂中,两者并不矛盾。混同于世俗,是要韬光养晦,超越于世俗,曳尾涂中,是要“同流不同污”。

 

 

 

 图片10.png

【原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出处】《庄子·天下》

【译文】以精神独与天地往来,但又不睥睨万物。

【解析】“独往独来”,这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为“与天为徒”。同时,庄子也推崇“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生活态度。

 

 

 

     图片11.png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出处】《庄子·人间世》

    【译文】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解析】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图片12.png

    【原文】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出处】《庄子·人间世》

    【译文】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解析】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图片13.png

   【原文】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解析】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图片14.png

   【原文】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出处】《庄子·天道》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解析】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图片15.png

    【原文】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出处】《庄子·天运》

    【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解析】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图片16.png

    【原文】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处】《庄子·田子方》

    【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解析】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了精神,人的躯壳只不过是行尸走肉。

 

 

 

 

       图片17.png

    【原文】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出处】《庄子·让王》

    【译文】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    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析】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图片18.png

    【原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出处】《庄子·天下》

    【译文】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解析】物质可无限分割。这是庄子关于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

 

 

 

 

    

    图片19.png

    【原文】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出处】《庄子·天地》

    【译文】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解析】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图片20.png

    【原文】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出处】《庄子·知北游》

    【译文】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

    【解析】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比如要看施政的得失,就要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越深入下层,越清楚政策得失。

 

              

    

     图片21.png

    【原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出处】《庄子·逍遥游》

    【译文】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

    【解析】要真正成为逍遥自由的人,就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图片22.png

    【原文】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出处】《庄子·秋水》

    【译文】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势造成的呀。

    【解析】所谓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势造就不同的人,表达了庄子适时应势的无为思想。

 

 

  

    图片23.png

    【原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出处】《庄子·外物》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

【解析】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庄子主张得其意忘其言,不赞成死记硬背,照搬照抄。语言只是表达意思的工具,得其意才是目的。

 



    图片24.png

【原文】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出处】《庄子•养生主》

【译文】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析】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图片25.png

【原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出处】《庄子•骈拇》

【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解析】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图片26.png

【原文】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出处】《庄子•让王》

【译文】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解析】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图片27.png

【原文】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出处】《庄子。齐物论》

【译文】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

【解析】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图片29.png

【原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出处】《庄子·骈拇》

【译文】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解析】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图片30.png

【原文】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出处】《庄子·山木》

【译文】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遇好世道。

【解析】庄子主张适时应势,人不能与自然天时相争,时势造人,待机而动。

 

  

 

 图片31.png

【原文】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出处】《庄子·山木》

【译文】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解析】贤德而又不自以为贤德,才是一自然的人。庄子反对儒家仁义的训导,认为仁义贤德是人的自然本色,不必自以为高尚。

 

  

 

 

 图片32.png

【原文】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出处】《庄子·人间世》

【译文】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解析】名利是万恶之源,而一但为了追名逐利,智商越高的人,危害越大。

 

 

 

 

    图片33.png

    【原文】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出处《庄子·骈拇

    【译文】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所以这四种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而他们用生命作出牺牲以损害人的本性,却是同一样的。

【解析】庄周慧眼,透彻小人、圣人,主张保全人的本性,可现实中汲汲于名利的俗子如过江之鲫。但中国人反异化也过早了,物质文明尚不发达,就反物质文明,只能导致贫穷、落后。

 

 

 

 

 图片34.png

【原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出处】《庄子·天下》 

【译文】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解析】“赘”、“疣”、“痈”都是人身上长的疖子。庄子处于乱世,精神上极为痛苦,他“以天下为沉浊”,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认为只有死才能解脱。

 

 

 

 

 图片35.png

【原文】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出处】《庄子·大宗师

【译文】鱼儿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解析】庄子的观点是“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此即自由之道。人应该象鱼在江湖中傲游那样,抛弃一切物欲和烦恼自由自在生活。

 

 

                         

上一篇:图说庄子成语故事     下一篇:《齐物论》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