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0 点击:242
庄子那些养生的要领
博古观世传真音2024-01-09 09:04山东
佚 名
庄子养生七要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其中的养生之道,对我国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要,“持中之道”养生。《庄子·养生主》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养精),可以尽年。”这可以视作庄子养生的秘诀。“缘督以为经”含有生理和哲理两个方面的含义。在生理上讲,是指丹田之气沿着人体之中脉自然运行。
从哲理上看,“缘督以为经”是主张顺着中道而行,不走极端,创造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相互统一的和谐气氛,以便随俗应变,与世俯仰。如是则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命。庄子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庄子所谓“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主要是说凡事顺中道就会迎刃而解。《庄子·达生》篇还说:“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鞭后”的意思是说外患、内戕皆是吞噬生命的力量。善养生者,应当是外有所防,内有所养,偏内偏外,偏入偏出,皆为不当。应当是“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意思是不遁入偏僻的地方把自己匿藏起来,也不出入仕途而彰扬显露自己,像没有感情的槁木一样,站在两者之间。庄子称之为“缘督”“鞭后”“柴立其中央”,实际就是持中的意思。
二要,静以养“神”养生。《庄子》中充满了以“神”为生之主,以“养神”为养生之主的思想。在养神的观点上,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虚静”“无欲”的思想。他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体焉。”只要能够守住精神而归于沉静,形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正了。只要保持绝对安宁,内心清静,形体就不会疲劳,精神就不会动摇,这样就可以长生了。沉静可以调养病体,摩摩擦擦可以延缓衰老,宁寂安定可以止息内心的急促。宁静就会无为,无为就会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心中就不会藏着忧患,这样的人一定会长寿。
庄子“静以养神”的主张就是“心斋”和“坐忘”。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纯一,然后就能虚以待物。所谓“坐忘”就是凝神静坐以忘心。其要求就是“堕(废)肢体,黜(废除)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忘掉自己的形体并停止一切思维活动,从心理上达到“离形去智”的境界。“心斋”和“坐忘”都是要求人不为外物所动,以保持淡泊和虚静的心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静坐养气的气功养生法。
三要,动以养“形”养生。动以养形,简单地说就是以运动来保养身体。动以养形始于庄子,“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意思是通过肢体的运动并配以呼吸(导引术)就可以达到养形的目的。《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说明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可以通过呼吸的锻炼和运用(行气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庄子·大宗师》中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则表明利用踵息法,从脚后跟向上引气的气功功法)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庄子·在宥》中云:“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意思是静处时深幽宁寂,活动时腾跃高天。这突出地表现了庄子对运动和休息之间的关系有较为合理的认识。
四要,行气养生。庄子的行气方法是“吐纳”与“导引”。关于“吐纳”法的含义,《庄子·刻意》说得最为扼要、明白,就是“吐故纳新”,相当于现在一种以调节呼吸为主的气功法;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意义很广,含自摩自捏,摇动肢节,以除劳去烦等。它是一种强调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的健身方法。其特点是以意气结合、身心结合的方式进行练功行气。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是庄子明确主张“吐纳”与“导引”是养生延年的两种方法。二是具体描述了这两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即:采纳自然界中的新鲜空气,吐出体内废浊气流,同时辅之以身体运动,以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的健康。可见这两种方法是道家偏重于养“形”的养生法。
五要,“守性”“节欲”养生。庄子认为养生还要“守性”“节欲”,即坚守住自己的本性,不淫欲。《庄子·天地》说:“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葆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自然的天性是生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本性受到伤害,就会有疾病产生,甚至丧身。所以庄子认为要想养生就要守性,而不能失性。什么是失性呢?《庄子·天地》中作了详细的描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以上五个方面是失去真性的表现,它们都是生命的祸害。这就是说,要养生,就必须保持人的本性。而要想保持人的本性,就一定要节欲,不过分淫逸。如果情欲过度,就会伤害人的生命之源。
当然,在庄子看来,正常的欲望人人都有:“养性必先以物”,即养生并不排除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如果贪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特别是欲壑难填时,就会自取危害,使人的身心备受损失,达不到养生之目的。《庄子·让王》中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物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又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身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因此,庄子鄙视那些追名逐利之徒。为名为利,不惜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实为可悲。总之是说嗜欲是乱心、动性、伤生的祸害,养生必须无欲才能达到尽其天年的目的。
六要,情志安定养生。长子认为情志安定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即使遇到摔跌悬崖等意外事故,也不至于受伤或者发生生命危险。庄子曾以醉汉撞车而不死为例,说保持情志安定的重要性。因为醉汉昏昏沉沉,即使从车上跌落下来,也无惊恐惧情绪。与此相反,如果怀着惊恐急躁情绪往下坠落,伤势就会重得多,甚至有生命危险。这是前者“神全”而后者神燥不安的缘故。
庄子的主张是“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道而无穷,而游无朕……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就是不图名,不用巧智,不对任何事情负责。并且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始终保持恬淡无欲的心态,保持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安定,既不大喜,也不大悲。这样就能阴阳调和,健康无疾、从而达到长生之目的。
七要,“超然物外”养生。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反映在养生观上,是超然物外,不与物撄。他认为无为无事,顺应自然的处事之道是不能够达到“胜物而不伤”的保身目的的。最佳的办法是“寄心于大道至德,”“彷徨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外天地,遗万物”,“旁礴万物以为一”,“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可以像神龙一样腾飞,也可以像虫蛇一样蛰居,这就可以与时俱化,超脱人世间的一切累赘,达到主宰外物,不为物外之物所役使的目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飘然若仙的人生画卷,这就是作者对神人、至人和真人的悠然神往。因为神人不肯“以物为事”,超脱于世俗之外,所以他能够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过着绝对自由的生活。他提倡“乘云气”、“骑日月”、“御飞龙”,乃到腾云驾雾,游于四海之外。77这在古代是幻想,但在精神境界上实现遨游,以求外生死、超利害,也可以说他超脱了世俗的名利欲望束缚,达到新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庄子哲学:无为而治,寻找真正的快乐 下一篇:品读庄子:自然之意,和风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