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天”“人”之辩——《大宗师》学记

来源:网络    时间:2022/9/29    点击:636



“天”“人”之辩——《大宗师》学记


柳智宇

 

2022-09-28 11:11北京华夏心苑联合创始人

 

“天”是客观的, “人”是主观的。知道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为的,是洞察世界的极致。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讲的是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以及真人(也就是修道有成的人)的生命状态。

“大宗师”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修道有成的人,堪称他人的宗师;另一种是指道或是自然的变化,也就是以道为师。

 

天人之辩

【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这里区分了“天”和“人”。“天”指的是“道”,也就是天地的运行,它是客观的、自然而然的。“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但是其中很多是自己的妄想。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就是洞察世界的极致。

【原文】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知道哪些是天的所为,就能够秉承于天,顺应自然而生。知道哪些是人的所为,其中一些部分是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些为人处的道理、关于各种学科的知识……),有一些部分则是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所不能企及的。知道我们认知的局限性,这本身也是一种智慧。

如果从佛法的角度讲,也区分两种真理。一种是世间相对的真理(称为“世俗谛”),是我们可以知道的;另一种是终极的真理(称为“胜义谛”),只能去亲证和体悟,不能用对待一般知识的方法去获得。但是如果我们对第一类真理能够比较通达,内心的执着越来越少,就能够接近终极的真理。

因此,对于日常生活的了解和洞察也是很重要的。这不是说知道的越多越好,而是懂得从具体的知识中去修炼自己,“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或者如孔子所说“下学而上达”,从平凡的生活中修炼不平凡的心境。这样能把知识变成生命的滋养,“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

“终其天年”,狭义的理解就是我们能够善终 ,广义的理解就是让我们的生命获得一种圆满,让我们先天禀赋的这种自然能量,能够尽情抒发。“是知之盛也”,能用知识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圆满,这便是智慧的极致了。

反观一般人对待知识和智慧的态度,能用知识来滋养生命的人,是不多的,能把求知升华为求道的,就更少了。有的学生,因为学习特别压抑,期末考试之后就把课本撕掉以泄愤;高考结束后不到一周,就把此前学的东西都忘掉了。知识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戕害。另有很多人,深怕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多,非常焦虑地学习各种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人不能安顿于当下,被知识所驱使。

在《大宗师》的这部分里,区分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天,一个是人。

我们可以认为“天”是自然的、客观的,再向上提升一点,就是道的部分。人的部分是主观的,是可以通过知识接近于道的。

【原文】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虽然这样,但是还是有一些隐患”。为什么呢?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知识都是相对的,依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类生活背景。这个背景是不断流动的,所以知识实际上是社会创造出来的,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它并不是一种先天、先验于人的,亘古存在的东西。

既然知识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我们前面讲的“天人之辩”,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也是相对的。

怎么知道 “天”不是“人”,“人”不是“天”呢?如果仅限于理论上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如果要究竟得到所谓的“真知”,必须要有“真人”。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自己的修炼达到了真人的境界,才能够有真知。

我们凡夫偶尔也能谈到“胜义谛”,谈到一些究竟的道理,很玄妙的东西。但这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不是真知。只是凡夫用已知的一些经验去推测“道”是什么样子,永远不是道本身。

只有亲证这样一个境界,才能够获得关于“道”或者关于“道在日用”这样一种真知。

 

真人

那么什么叫“真人”呢?

【原文】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寡”是指那种道德上有缺陷,或者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同的人,就像前面讲的那些被砍掉脚的人。如果是“真人”,他不会有分别心,不会拒绝这样的人。

“不雄成”是说他不自恃自己有成,虚怀若谷。

“不漠士”,这个应该是“谋事”,是说他不去谋划很多的事情,内心没有什么心机。

若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如果有一些事情的机缘错过了,他的内心不会后悔;如果一件事情做很合理,他也不会得意。

可能经常会有一些让我们懊悔的事情。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或者错过了一些机会,内心很后悔,乃至于有的人说:“我就后悔刚才吵架的时候怎么没有发挥好”。像这样的小事也会让我们后悔。如果一件事情做得好,又会很得意。

但是“真人”不会这样,他总能顺应自然,不管这件事情做成什么样子,他都能够接纳这种状态。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这样的人,他登高不会恐惧,入水不会因为觉得湿而对水产生厌恶,入火也不会因为火的热而产生排斥,他能够接纳一切。乃至于如果火不可避免地烧到他的身体了,他也不会表现出非常抗拒的状态。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只有他的心智能够达到与道相合,才能做到这样。

这里又可以用前面的“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来理解,就是说他做到了极致,他的心灵已经能够和道相合了。知是属于人的,道是属于天的,在真人这里,天和人是能够合一的。

【原文】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因为没有妄想,所以真人晚上睡觉不会做梦;醒来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忧虑,没有什么担忧、焦虑;吃美好的食物,他也不会觉得特别好吃,因为他真正他在意的是道;他的呼吸特别深长。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真人之息以踵”,真人呼吸直接吸到后脚跟,“众人之息以喉”,一般人呼吸吸到喉咙这里来。

呼吸怎么能吸后脚跟呢?他应该是用整个身体在呼吸,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一口气吸到后脚跟。

庄子接着讲了两个日常凡夫的例子做对比。凡夫是什么样子的呢?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就是被人议论、屈服的时候,他的言语、谈吐就好像受到阻碍一样,很尴尬。“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很深重,那么他天然的、本性的部分就会很浅薄。

 

 


上一篇:庄子《达生》:凡外重者内拙     下一篇:庄子《逍遥游》经典五句话,我顿悟了什么是自在生活!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