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追问中的意蕴之冲突的调和

来源:网络    时间:2022/6/16    点击:662



庄子追问中的意蕴之冲突的调和 

 

冯友兰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典哲学,传统哲学的真精神则在于从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统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话,那这个字就是“和”。“仇必和而解”正是中国哲学追求和谐精神的生动体现,而非“仇必仇到底”。

实际现实当中,充满着战争砍伐、矛盾争端、冲突纠纷,这注定了每个人“在”世过程中,要面临着种种冲突;在内心深处各种冲突亦相互激荡。庄子追问着、思索着,企图寻求其根源,并致力于解决这些冲突。当然,从根本上解决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调和。他表现出来的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二者关系的关系

首先表现在人与天、与物、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虽超越了“畏天命”与“制天命”的对立、冲突,主张“天人合一”。

另一方面,庄子主张人与自然与天相融,以天、自然作为人的内在规定,不允许人的目的、意图的深入(“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但又追求着合乎人性化的存在,肯定人的目的性意义—变革世界、成就自我;就其对理想的追求,精神生活的需要亦显示了人与自然、与物的不同。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冲突是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前提下,在调和人与天、与物、与自然的对立中出现的。并没有把人置于万物之灵、“世界的主人”的位置之上,人的“在世存有”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其主旨思想依然是“与物和谐”。

在今天严重滥用物质、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境况下,难怪有人呼唤着庄子,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自然,即不失本真。对人来说,就是指“在”世过程中的行为、思想、情感、表达等方面不加雕琢、掩饰,以自然的、真实的形态表现出来。

一个现实的人是具有多面性的人,他既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需要衣食住行;也是一个精神的人,具备复杂情感,有幸福或痛苦的体验;又是一个处于复杂社会中的人,具有群体性;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思想、行为,有时甚至是相冲突的思想、行为。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

其次是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包含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冲突,对生活在阶层分化、诸侯混战、国无宁日的战国时代的庄子来说,是深有认识,也倍感痛楚的。身处这现实人际关系的冲突中,庄子苦苦追问,而不得其源,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寻求解决之道。

虽然这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而只能是调和。于是庄子一方面强调顺道,即顺应自然之道;又强调因性,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在与“道”相契合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本性,而不能随心所欲,强作妄

可以说这一思想为个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庄子在因性与顺道相结合的前提下,他既强调抱朴守真、因性而行的同时,又强调顺物而为、柔弱不争、崇俭抑奢,体现着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遵从。

这种道与因性相结合的方式有着较多的合理性,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能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姚汉荣等曾指出:“不读《庄子》,你就无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人何以如此乐天知命、豁达大度,又何以如此明哲保身、谦让退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为个体或群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模式

 

关系冲突

再次就是表现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上,这是内在于个体本身的冲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可以通过了解外物,认识到必然而就不会太烦恼;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人可以不与之交往,亦可以逃避开或至少能躲避一时。

唯独人与自己的关系是逃不开、避不了的,因而也常常使人处于纠结之中,难以展颜一笑。人与自己的冲突是最难解决的,这也是在第二章中谈论的最多的,如生与死、心与形、欲与知等,实质上也就是灵与肉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调和。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因为生活的各种需要,会产生各种欲求,这无可厚非。但欲望是无限的,但这欲求达到一定程度而又得不到满足时,人和自己就分裂了,也就是说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再难共融共存,“自杀”就成了这种分裂的极端表现方式。

当然,一个人要生存不可能做到什么欲望也没有,但是,把欲望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或者说是尽量减少欲望,这些终究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并且从古至今,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时候,理想越少人们就越容易得到满足,如果我们总是追求很高质量的理想或者想要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物欲控制,变得贪婪,更加无法被满足,而造成人与自己的分裂状态。

但是向往自由、追求理想又是人的本质规定,因而如何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非常重要了。人性的或者说人的个别性的完美就在于灵肉的冲突与调和。可以说庄子对存在于个人统一体内部的冲突有着深刻的认识、至深的体验,他之所以被誉为解决死亡问题的专家、精神逍遥的宗师,恐怕也与他致力于内在冲突的调和不无关系吧。

“在”世过程中庄子深深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生命受到的威胁,物质需求得不到保障,身体的不自由,抱负得不到展示,生与死的纠结等等都困扰着他。承受着“内热”与外患的他内在的斗争冲突之激烈可想而知,他发现了这些症状,可又根治不了,只能向后退缩,幻想着脱胎换骨,重回到无虑、无知、无烦恼的婴儿时期,以此来消解苦痛。

人不能说服和改变世界,但能说服和改变自己。庄子通过调整心态,通过“去欲”和“忘”来消解人与自己的冲突,直至把欲望的主体止息,把自我消融于大道之中,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由前面提到的庄子的修道方式可知道,他实际上就是忘却一切,忘却外在世界,也忘却主观存在,就是要把自己变成植物人或者说是醉得一塌糊涂的醉鬼。

可谓是“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他自身上的应验。虽然如此,但是那看淡一切、忘却悲喜的心态对精神性的动物—人来说,所产生的慰藉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自魏晋以降,于历代文人学士乃至老百姓身上都可以看到庄周的影子。

 

结语

实质上,每一生活于现实中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种种冲突,外在的环境与个体发生的冲突必然会反映到内心中来,并在个体内部形成冲突。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要调和好自己本身之内所能有的冲突,保持良好的心态,然后来应对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外物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抗争与妥协的过程,只要你在世间就要面对,不要希冀一劳永逸。人生也正是在冲突调和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上一篇:庄子书中最通透的一篇文章,将人生与大道完美结合,令人心驰神往     下一篇:庄子:顺其自然,尊重规律,向内寻求自我成长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