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眼中的“躺平”——再论“逍遥”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2/2/15    点击:1168



庄子眼中的“躺平”——再论“逍遥”

赵影杰

 

内容摘要:网络流行词“躺平”成为现象级流行语,反映了时下一些年轻人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新态度。“躺平”是青年面对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低欲望”表达,所标榜的是超越于此世的自由的精神。庄子的“逍遥”思想反而是要与这个世界的诸事物如庄周梦蝶一般地融为一体,彻底“物化”,从而与这个世界和解而绝非是超越,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关键词:庄子 躺平 逍遥

 

“躺平”是中国社交媒体上最新的流行词。在这个瞬息万变和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躺平”反映了时下一些年轻人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新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似乎与两千多年前庄子的“逍遥”想有某种契合之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仅从直观的判断出发并不可靠,要辨析两者的异同,就必然需要溯源庄子思想之本然面貌,还原一个真实的庄子和他眼中的“躺平”。

一、何谓“躺平”

如果说2020年是“内卷元年”,那2021年则是“躺平元年”。躺平学这个概念起源于贴吧《中国人口吧》里面的一个叫《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压力主要来自身边人互相对比后寻找的定位和长辈的传统观念,它们会无时无刻在你身边出现,你每次看见的新闻热搜也都是明星恋爱、怀孕之类的‘生育周边’,就像某些‘看不见的生物’在制造一种思维强压给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该贴作者讲诉了自己两年多没工作的躺平生活,并且非常低欲望地生活着,努力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思想上的自由思考。一时间,该作者的躺平理念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年打工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认可和向往,这些年轻人在基本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选择避开了竞争,放弃了去追逐所谓成功的机会,愿意去过一种低欲望的简单生活。“躺平”是人们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生活哲学。

二、庄子:中国古代躺平第一人?——再论逍遥

对于逍遥二字,一种比较多的解释方式是把逍、遥二字拆开,比如顾桐柏说:“逍,销也;遥,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陆德明《经典释文》也类似:“逍,亦作消。遥,亦作摇…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王夫之《庄子解》也说:“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

然而,逍遥是所谓“叠韵连语”,拆开来单独理解并无太大意义。那么,“逍遥”的意义是什么呢?大体都做“怡然自得”、“自由”等意思来理解。郭象《庄子注》中说:“鲲鹏之实,吾所未详也。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回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先生说“逍遥游”的理论本质就是“精神高于物外”,也可以说《逍遥游》隐含了古代哲学的自由理论。作为结论,郑开先生说“‘逍遥游’即指高迈超越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庄子哲学所说的自由”。总之,是超越于此世的自由的精神。刘笑敢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也说:“逍遥是一种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精神自由,游的主体是心,所游在无何有之乡,并与道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如果游的主体是身,则必然有待,而且越是大的,越是有待,而心,也就是精神,能够摆脱这个待,所以逍遥必须由身转到心上。”总之,“逍遥”是超越于此世的自由的精神,但笔者不这么认为。

首先,“逍遥”不是“怡然自得”、不是“自由”。《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蚤作, 负手曳杖, 消摇于门, 歌曰:‘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盖寝疾七日而没。”郑玄的解释是“欲人之怪己”。 孔颖达对郑玄的解释作了发挥:“杖以扶身, 恒在前面用, 今乃反手卻后, 以曳其杖, 示不复杖也。又夫子礼度自守, 貌恒矜庄, 今乃消摇放荡, 以自宽纵, 皆是特异寻常。”按这种解释, 孔子是自知将死, 故作姿态要引起门人的注意, 引发学生的提问。然后歌出“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这人其萎乎?”然后“寝疾七日而没”。可以看出,这里的说的逍遥,并不是正面的。

在《淮南子·原道》中有“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的话。另外,《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一语。连绵词一般两个字是类似的、相关的、甚至相同的意思。扬雄的《方言》中对于“遥”的记载很是特别,其为 “九嶷荆郊之鄙”方言中的“淫”。注曰:“心摇荡也”。又云“淫,惕游也”(钱绎,《方言笺疏》)。这里不止不是“怡然自得”,反而是“非常闹心”,不仅不是“自由”,而恰恰是“战战兢兢”的游玩。那么“惕”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庄子不单不是要超越此世,反而是要于这个世界的诸事物如庄周梦蝶一般地融为一体,彻底“物化”。

三、物化与游

“物化”的前提是齐物,即万物齐平,在“价值上”没有差别,在“事实上”重视差别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为了正确的认识。成为人们正确认识之障碍的是“成心”与“目的”。而这个认识,并不是我们经验性、或者知识性地掌握一个东西,而是“物化”。同时谈论“物化”与“游”,“吕梁丈夫蹈水”是个很好的例子。

“孔子观于吕梁,县(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庄子·达生》)

这里孔子从儒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立场出发,由天而来的使命,是人的本性,不管性善性恶,儒家都还是承认有一个本性的。使这个本性发挥出来,就是道。训练这个道,就是教化。总之一切都是以由命而来的性为前提的。但是,在吕梁男子那里完全反过来了。所谓的“天命”只是一个“故”,过去的事儿而已。性与命不是原来设定好的,而是后来机缘造化如此这般养成的。人之性是多样且富有变化的,这就打开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总之,“游”的前提就是了解万物的本性,甚至把它化作自己的本性,如善有者能忘水一样,彻底水系生物化,不以私意作为、不为私意而为。

四、“逍遥游”和“逍遥应”

前文说到“物化”是“游”的前提,关于“游”的本质,学者们依然多从“自由”、 “审美态度”等维度进行解读。本文想说的是“应”,“游”即是“应”,如前引王夫之所论“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也如吕梁丈夫蹈水的“偕”与“俱”一种吻合、一种相契。唯有如此,方能“游”,游水如此,游世亦复如是。

《庄子·齐物论》中讲“莫若以明”的这段话也是耳熟能详:“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对照《庄子·逍遥游》当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可以整理得出,“莫得其偶”与“无待”对应,无待“以应无穷”(《齐物论》);“恶乎待哉”也与“无待”对应,无待“以游无穷”(《逍遥游》)。可以说由同样的前提“无待”,导致共同的目的“游无穷”与“应无穷”。因此,可以说“游无穷”与“应无穷”相同,“游”即是“应”。钟泰先生说“盖惟能游者能应,亦惟能应者能游。游与应,亦名异而理一也”(钟泰,《庄子发微》)。由是,“虚己以游世”也就是说要虚掉自己的成见、目的等,才能够以开放的状态、让万物的本性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相应相契、从容从游。庄子反对的是执着于人都有一个天赋予的“命”,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天命”,而且都要以“天命”为理想。人需要的是轻装上路,虚怀若谷。

在与世界的关系上,这种在齐物的理解下,以将自身化于万物之中,从而与万物相应,与万物从游的精神,与儒家也有几分相似之处。《中庸》中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庄子也是同样地主张是大鹏就按大鹏的方式生活,“化而为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蜩”(蝉)和“学鸠”(小斑鸠)的生活就是 “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难受往往都出在“思出其位”,所以大鹏就会觉得辛苦,蜩与学鸠就会嘲笑大鹏。

庄子想要达到的境界,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致的。只不过孔子的规矩只是那个天理仁心。庄子则是万物,纯然“对象化”、甚至说是“物质化”的这个世界。庄子所希望的,或许是一个自己不是人,也没有人存在的,集体“丧我”之世界。而丧掉这个充满成心成见、目的目标的“我”之后的万物,才能够互相感通,一齐玄同。

所以说,像第欧根尼一样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这样一些躺平学的说法,与庄子的逍遥理论大有差别。庄子所说的,绝非躺平学所倡导的不与这个世界相处的高蹈、超越,与之相反,应是在遭遇过无数次嘲讽、伤害、虚无之后,也一定要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决心、虚心、耐心,还有最重要的,可能体会鱼之乐的同情心、同理心和爱心。诚如渔父所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参考文献:

[1].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4版

[2]. [清]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第1版

[3]. [清] 钱绎:《方言笺疏》,红蝠山房刻,光绪十六年;民国十八年补刻本.

[4]. 郑开:庄子哲学讲记[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5].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硕士在读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肥西路安徽大学(230031);Email:gpaijie@163.com;电话:13637172699


上一篇:“庄子之楚”只是文学故事 ——与张松辉、张景先生商榷     下一篇:《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