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由“吾丧我”看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11/22    点击:1126



“吾丧我”看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安徽大学哲学系   孙建民

 

 

 要:庄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也是第一位敢于正面直视并阐述有关生死话题的思想家,生死问题亦是人生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每个人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看法会直接影响其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精神的通达。我国历朝历代的人们普遍看重生死,甚至说畏惧生死,既而迷信鬼怪神力,甚至向往长生不死。当今社会的人们,虽然迷信观念减弱,但仍十分避讳谈及死亡的话题,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潮流泛滥,人们逐渐忽视了生命本来的价值,精神极度匮乏,因此时代的发展急需一种正确的生死价值观来指导人们进行实践。而庄子站在道的角度,从自然规律,生死的根本出发,主张齐万物、齐生死,通过“心斋”与“坐忘”达到“丧我”的目的,以此超越物我、生死的限制与局限,摆脱畏惧,教导现代人更好的把握生命本身的价值,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庄子 ;生死观;吾丧我;齐万物;超越。

 

一、“吾丧我”的解释

庄子《齐物论》当中,一开始便有一段文字: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这段话说的是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不再躯体里面了,他的学生颜成子游看见老师这样子,便问老师,人的身体可能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形如槁木,可是精神和心灵也能这样如死灰一般么?于是子綦回答他“今者吾丧我”,于是便引出了“吾丧我”的概念内涵。

首先,了解“吾丧我”的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来看,即是我丧失、消解了自我,这里的自我代表了本真的我,内心深处的我,即自我意识。而子綦在之后又问学生,你知道“吾丧我”是什么意思么?即为何我要丢失遗弃自我的意识,于是子綦引出了“人籁”、“地籁”和“天籁”的概念,并由此指出,普通的人们受到身体、物质的束缚,只能欣赏到“人籁”,而当他达到“丧我”的境界后,他便可以欣赏到更美好的“地籁”与“天籁”。于是,庄子借此指出了身体以及外在条件对人的束缚,对人们在追求生命美好的事物、生活的时候造成了巨大的束缚与困扰,而“吾丧我”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所以,“吾丧我”的提出是为了倾听天籁之音,原来的我是指受肉体所束缚,为外物所困扰的自我,而“天籁”则是指万物在“虚空”的自然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而“虚”是无法靠身体感官进行察觉的,也不能靠内部器官的“心”进行感知,而是要靠“气”去感受[]因此“丧”则是要超越物我,抛弃感官的束缚,达到一种虚空的境界,这一境界便是庄子所推崇的生命观。

其次,我们了解了“丧我”乃是达到庄子所期盼的生命观的途径,但是“丧我”其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境界,我们不可能凭空就达到了“丧我”境地,没有人出生开始就是圣人,那如何达到“丧我”,这就要谈到庄子所专门提出的修养身心,培养其生命哲学观点的方法,即心斋、坐忘。“心斋”出自《庄子•人间世》当中的寓言,寓言当中说到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当时专横的卫国国君的办法,孔子则要求颜回先做到心斋,而颜回问何为心斋,孔子则回答了一个修心的过程,要用心去体会,直到进入一个空明的境界,达到体道的程度,而道就是虚,这就是心斋,则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思考的时候摒除一切的杂念,不依靠感官的有限功能,而是通过心灵去体会万物,这就要求心境达到简单至纯的地步,就像是空气一般能够包纳万物,既而达到得道的目的,这就是心斋[]“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中颜回和孔子的对话,颜回向孔子告知自身的收获达到坐忘的地步,孔子问何为坐忘,颜回回答坐忘便是抛弃肢体和耳目等身体道德束缚,忘却形体、知觉和知识的概念,做到与大道融为一体。这便是在生理躯壳和心理困扰两个方面摆脱束缚,既而做到从物欲上面解脱出来,不计较外在一切的得失,保持生命精神的纯洁,既而超越现实,达到忘我的境界。

“心斋”与“坐忘”两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达到“丧我”的目的,而丧我可以说是孔子在遭受外界极复杂环境的困扰下,想在内心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然宁静而启发的人生态度,想摆脱物质、身体的束缚,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同时庄子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体道的境界,既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生死观

 

二、庄子的“生死观”

(一)“重生养生”的生死观

庄子的很多思想当中都体现出了“养生”、“重生”的观念,表达了庄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庄子深知自然规律,认为人生短暂,不可重复,所以要珍惜有限的时光,庄子同时也继承了老子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个体的价值,希望人们重视生命,与功名权利保持距离,做到内心清净,不为功名所负累。庄子的重生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内篇》当中的《养生主》一则文章,这也是庄子自身的实践所得,有评论说“东周以降,养生之论日盛,非道家所特有,但超越了却病延年之说,而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的养生论则为道家所独具”[]该文首先指出人养身最重要的便是秉持中虚之道,顺应自然规律,提倡清静无为,他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无求,且指出“丧我”才能达到无欲的地步;其次文章又通过写《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阐发对养生的态度,要求人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学会认识自然,认识周围的一切,找出内在的规律,才能做到做事顺利通达,游刃有余,并且避开外界的纷扰,达到忘我的境界,既而做到养生;文章最后写圣人不沾滞于物,适应天理,安时处顺,以至于命的人生态度。拿圣人举例,为了达到养生的目的,情愿放弃外物的拖累、束缚,顺应自然,抛弃杂念,何况普通人,则更应该容易放下。

在养生方面,庄子还提出了对于气功的锻炼,在庄子看来,养生是需要动静结合的,所以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静气功,还吸收了彭祖那般动静结合的思想,并通过气功的吐故纳新的锻炼,来增强新陈代谢,这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如华佗的“五禽戏”便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庄子重生思想的“重”,是一种重视生命,轻看富贵的意思,而庄子的重生是单纯表达对生命尊严价值的重视,而并非是贪生。且庄子抨击一切名利权势及外物的诱惑对个体生命的损害,在《庄子•大宗师》篇中有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这段话便指出了,当人了解人和自然的作为,懂得事物发展的真谛,通晓自然的规律,并运用得当,做到自然死亡而不在中途遭到外物的牵累而夭折,这便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也是对生命的重视和对外物束缚的摒弃。因为人们在生时,不免要与外物进行接触,为外物而感受到快乐、悲愁、恐惧等等,这就是由于人不知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外物所累,而导致内心无法保持宁静,既而心为物役,无法达到丧我的境界,便导致身心受到损害,消耗生命的长度。

 

(二)“死得其乐”的生死观

相较于庄子有关“生”的生死观点,他对于“死亡”的生死观点显得色彩更为鲜明。在《庄子•至乐》篇中有“庄子鼓盆而歌”这样的一则故事,在故事当中,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一边敲打鼓乐,一边唱着歌为妻子送行,这时惠子指责他不通人性,太过冷漠,毫无悲伤。而庄子则说,最初我也为我妻子的离去感到伤心,可后来想到人本身是不具备形体的,而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当中有了气息,既而有了形体,再到生命,回环往复犹如四季更迭一般,因此现在的她只是虽然形体安静的躺在这,可是精神气体已经回到原来的地方,游离于天地间,这只是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承受痛苦,所以我应该为她高兴,而并非哭泣,哭泣只能代表我不通达天命。由此寓言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生命的开始是由于气的聚合,而生命的终止既死亡则是由于气的离散罢了,虽然这一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迷信色彩,但不可否认这一观点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他将死亡归结于客观的自然现象,死亡意味着回归自然,摆脱了古代神鬼的封建迷信思想,使人们减少了对死亡的畏惧,而对死亡抱有一种平常心的态度。

另外,在《庄子•至乐》篇当中,还记载了一段庄子与骷髅的对话,说庄子去楚国的途中,遇见一骷髅,于是庄子便问他是因何而死,并且列举了大量可能导致其死亡的原因,问他是哪一样?而夜晚,骷髅给庄子显梦回答庄子,说庄子之前给他列举的情况皆属于活人的忧患得失,会给人带来苦痛,接着骷髅又向庄子叙述了人死后所遇到的情况,是一种没有管制,不惧时光流逝衰老的快乐,甚至庄子提出若是可以恢复他的生命回到亲友当中,他说我怎么能放弃南面称王的快乐再去尝受人世间的疾苦呢?表示不愿意[]在这篇寓言当中,庄子借用与骷髅的对话,实则是自身与自身内心的对话,或者说是生与死的对话,庄子描述了生的苦痛,既为生,则担心死,而死后却享尽快乐幸福,不愿回到生的状态当中。因此庄子认为,生就要面对帝王、君主的管制,害怕时光的流逝,害怕接近死亡,而死亡则是消除痛苦,亦可以理解为“丧我”,既而获得永乐的渠道,是庄子追求逍遥与自由的所在。虽然这样的观点属于庄子自身的臆想,但是也帮助人们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帮助人们获得一种心灵的解脱。

 

(三)“死生一体”的生死观

庄子在《齐物论》当中提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则是说事物的出生即是在走向死亡,而事物的死亡亦是代表了一种新生,有生即有死,有死便会有生。生和死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存在的,而上文当中也提到了,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都不过是气的聚合消散,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没有真正的生死,生死在于气,而非形,我们应当以一种超越的观念去看待生死的变化,而摆脱死亡对身体和心灵的束缚,亦不要为形体上的死亡而感到悲伤,这只是为了达到人生至高境界的手段和途径,也就是丧我,同时这也是庄子关于道的理解与智慧。因此,庄子也是相信天命的,在《庄子•大宗师》当中,庄子提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这就是说,人的生死,就像是人世有夜昼的常态一样,都是天命所致,属于自然现象。而既然生与死都是气的聚合离散所导致的,所以在庄子看来这二者是没有本质区别,属于一体的,于是在《庄子•列御冠》中提到,在庄子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而庄子则说:“吾以天地为厚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而弟子便说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则又回答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由此对话便可以看出,庄子面对死亡是十分超然豁达的,以天为被地为床,对形体是毫不在乎的,这也可以看出庄子所达到的丧我的境界。而应对死生一体,皆是气化,皆为命也的自然规律,庄子所采取的态度便是顺其自然,既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又欣然于死亡,面对生死,坦然接受,绝不为祸福得失所负累,回环往复,豁达开朗,这一点从庄子面对其妻子和自身的死亡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庄子在《齐物论》当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要减少对物质的需求,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减少物我之间的分别,遵守自然与天命之道,把自己融于天地万物当中,达到一种丧我的境界,这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以道的高度来看待的,而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是一体的,因而人的死生也是一体的,世界万物,生死轮回都统一于道,既而泯灭了生死的差异,死亡亦不过是天命之道的一部分,是自然顺变而已,因而庄子通过“心斋”、“坐忘”达到“丧我”的地步,再由“丧我”超越了生死。

 

“超越生死”的现实意义

庄子在《缮性》当中提出“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于民”,[]表明了庄子反对心为物役,丧失自己,迷失本性于粗俗之物,而完全物化,这就是倒置于民的状态。而当今社会,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愈加泛滥,一旦踏入社会当中,金钱、权利、名誉等对人的诱惑极易使人迷失本性,甚至是产生病态的心理,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也逐渐处于倒置于民这样的一种状态,缺少精神的支柱,生命变得极其苍白。而这时,庄子哲学当中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就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超越生死的生死观念的得来首先是要通过“心斋”、“坐忘”来达到“丧我”

的境界,这就要求现代社会的人们做到清心寡欲,做到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累,只有尽量减少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才能使那些物欲横流的东西不对自我的心灵造成伤害,这便是我不在乎它,那么它的好坏又与我何干的道理现如今科技迅速发展,物质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对人们所造成的诱惑也十分巨大,因此人们便更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宁静,而不受外物的牵累,从而达到类似于丧我的境界

我们需要辨析一点,庄子虽然认为生死循环,死生一体,并且感悟死的愉悦,提倡清心寡欲,但并不是说庄子并不重视生命,这二者并非矛盾,相反,庄子重生,也是由于庄子重生,所以他提出清心寡欲,并写作《养生主》,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养生,庄子对生命的重视在于对生命整体价值的意义,而并非时间的长短,庄子认为生命的概念不应该为形体所束缚,所以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应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减少对自我生命的执着,应该更加关注生命存在的尊严与价值,才能获得一个更加纯净欢愉的人生做到乐生且不轻死是我们应该向庄子学习的态度

而庄子所提出的“死得其乐”则是告诉现代社会的人们,身体只是一具皮囊而已,生命的长度在于精神与智慧的绵延,肉体的死亡并非真正的死亡,我们应该做到“丧我”的境界,而肉体本身也是对精神的一种束缚,游离于天地和生死之间的状态才是最高的生命状态因此身处现代的我们应该更注重于从思想和精神层次提高生命的长度,同时,不要畏惧死亡,坦然接受死亡,不要把目光局限于短短几十年生命的长短,所以我们在大悲面前不要过于纠结,提高承受苦痛与灾难的能力,更不要因为贪生惧死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与生命。

最后,庄子提出的“死生一体”价值观念,虽然受到时代的束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却是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相对于封建迷信的观念体现出了一定的科学价值。而死生一体这一观念可以帮助现代社会的人们看淡生与死的差别,不盲目趋生,也不无端赴死,同样也不过度悲喜,把死亡当做是人生当中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学会顺应自然,既珍视生命,对待无法回避的死亡又能做到坦然接受,达到超越生死,逍遥物外的高度。

 

 



上一篇:庄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综述     下一篇:由“我”到“吾”的历程:庄子修身意蕴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