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理解名家,更能理解《庄子》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8/13    点击:1502



                理解名家,更能理解《庄子》


  以惠施的名家主张为背景,我们更容易了解《庄子》。庄子不是名家,然而他的许多看法,尤其是他表达看法的方式,却是在那个时代和如惠施这样的名家长期相处、反复辩论而形成的。

  通过名家的立场,我们就知道《庄子》的“齐物”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齐物”的根本就是“大同异”,从“同”的角度看,万物皆同,没有道理区别对待;而从“异”的角度看,万物各有各的特性,通通不一样。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形成的,却由人来命名给予称呼,有了称呼而变成那样东西。马为什么是马?因为我们把它称为马,被叫作马,马就成了马。马为什么不是马?当我们不那么称呼马,马就不再是马了。


  我们将天地命名为“指”,天地就变成了“指”;将万物命名为“马”,万物就变成了“马”。手指,不等于“手指”这个名称;马,不等于“马”这个名称。物可以被用不同名称称呼,名称和物是分离、不相等的。

  命名是主观、任意的,和物体本身并没有必然关系,可以不断改动。物体本身有其性质,有其道理(“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然而在命名与语言上,却没有必然的联系限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用这种方式,庄子显示了语言的不可靠,进一步澄清了从语言而来的是非争议是无谓且无妄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就是“齐物论”的根本。“齐物”,不是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变一样,会都看成一样。而是要我们看出“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道理。我们概念中的“然不然”“可不可”,往往不是来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而是我们自己从称呼、命名、主观规范执着而来的偏见。如此而有分别,如此而有了“不齐”。


   因而“齐物”就是看破分别偏见,看出从主观的角度,其实要把什么东西叫作什么都可以。摆脱这种人为的分别偏见,还原“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于是每种东西都有它自己自然的道理,也就都是平等的了。苹果有苹果的本性,橘子有橘子的本性,尊重苹果和橘子各自的本性,不去区别比较,苹果和橘子当然就是“齐”,就是平等的


上一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下一篇:《庄子》、惠施与自然科学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