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夏目漱石与《庄子》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8/7    点击:1220



                                                        夏目漱石与《庄子》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曾经成为1000日元纸币上的人物。他在作品里面,不断地探讨人本身的“自然”性,也就是人性的“自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庄子的痕迹。比如说,在小说《从此以后》中,讲述作者将自己的恋人三千代让给自己的好朋友平冈。三年过后,当他与三千代再次相遇时,却发现自己依旧不可抑制地爱着三千代。因此他毅然放弃了朋友选择了爱,夺回三千代,与她结为夫妻。这种“自然”状态“是夏目漱石长久追求的。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想到庄子思想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就是“自然”。《庄子·知北游》有这样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四是有明法而不议。而圣人者,首先会原天地之美,然后才会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所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子之谓也。”

  1908年(明治41年),夏目漱石开始撰写名为《梦十夜》的小说。 有日本学者指出,这部小说就是《庄子》的翻写。比如说,第一夜的故事就是翻写《庄子·杂篇·列御寇》;第六夜的故事就是翻写《庄子·外篇·达生》。

  我们还知道,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则天去私”的重要文学理论,其中的“则”是效法、依据 ,“去”是摒弃的意思。对于“天”的含义,普遍认为是指自然自在之物,或更进一层指人的本性。我们也知道,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私”与“天”是常常相伴出现的。庄子认为,人应该符合自己的本性生活,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但庄子也知道生活离不开社会,无法实现完全摆脱社会生活,因而提出摆脱人内心的束缚。所以,可以说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的“私”,就是人心里结构中的道德规范,这正是基于庄子的思想,主张依据人本性、人性自然的“去私” 。

  此外,夏目漱石在小说《吾辈是猫》中也大量引用《庄子》的话语(当然这部作品中也引用了十多次《论语》);在汉诗有“才子群中只守拙”、“大鱼无语没波底,俊鹘将飞立岸头”、“逍扔随物化,悠然对芬菲”这样的语句,都可以看作是化《庄子》之典而来。

《怀风藻》中有踏袭《庄子》“濠梁问答”的汉诗,“昔闻濠梁问,今辩游鱼情”。

实际上,日本的许多作家和作者是从《庄子》里面获得创作的刺激。众所周知,西行法师、鸭长明、松尾芭蕉、仙圭义梵都是这样。

  著名和尚良宽据说也是经常手持两册《庄子》步行的。

  进入近现代,文学家森鸥外、夏目漱石以及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平主义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是《庄子》的“粉丝”。特别是汤川秀树,他说在自己在考虑中间子理论的时候,曾经在夜里梦见过《庄子·帝王篇》里面的故事,一下子成为美谈。1970年汤川秀树退休后,在家养老更是酷爱庄子,因为他书法好,前来求墨宝的人很多,每逢此处,他写的最多的字就是“知鱼乐”,也就是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人们越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六《庄子》与3·11大地震后的日本

《庄子》诞生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中间隔了二千多年,人们的生活模式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然而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这是恒久不变的。而《庄子》所倡导的那个尊重自然,顺从自然,接受自己,不改变自己,在人与自然的共荣中追求和平心境、和平世界的愿望,也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放在今天,也依旧有指导意义。

  尤其是日本在2011年发生了3·11大地震后,人们越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社会的结构模式,《庄子》也被人重新拾了起来。

  《庄子》所说的高于人类认知的“道”,其实也就是自然。在3·11大地震后,人们见识到自然的威力,也重新审视了长久以来人们自以为自己可以理解、掌控大自然全貌的狂妄想法。

  《庄子》在至乐篇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息下来,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太牢’作为膳食。海鸟竟泪眼婆娑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鸟栖息于深山老林,游戏于水中沙洲,啄食泥鳅和小鱼,随着鸟群的队列而止息,从容自得、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篇站在自然界,站在其他生物的角度写人类,写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文章。“咸池、九韶之类的著名乐曲,演奏于广漠的原野,鸟儿听见了腾身高飞,野兽听见了惊惶逃遁,鱼儿听见了潜下水底,一般的人听见了,相互围着观看不休。鱼儿在水里才能生存,人处在水里就会死去,人和鱼彼此间必定有不同之处,他们的好恶因而也一定不一样。合宜的措置在于适应自然。”

  这是庄子洞达的地方,也是人类需要学习的地方。现在人类所重视、所自以为是的很多东西,正是自然界所不需要的,所痛恨的。要学习庄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摆脱自大与自以为是,不以热爱自然的名义干扰自然,破坏自然,不强求自然与人的统一,让自然界能保留一点神秘感。

  最后,我想借用日本学者野村茂夫在其《老子·庄子》里阐述的一段话。他这样说:“‘邯郸学步’,应该是《庄子》里传播率最广的故事了。孩子们在小学时就会学到,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记自己的走姿,最后爬着回到了燕国。李白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眼下,所有国家所有人都在追求国际化、全球化,文化与信息的共享与一致。就在大家都拼命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信息的同时,我们所固有的、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却越来越被忽视。这被忽略的一部分里,就包括道教、包括《庄子》,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宗教信仰都源自于此。日本要国际化、全球化,更要重新审视诞生、根植于我们华夏大地的思想哲学,切不可“邯郸学步”。



上一篇: 万佛塔的风铃     下一篇:诗歌 酒与人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