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子学苑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像庄子一样逍遥?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3/25    点击:1225



                                               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像庄子一样逍遥?


对这个世界而言,庄子从未如今天般显得如此重要。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新闻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不仅仅在政经改革、文化建设上,更重要的是,在人的心灵上。

几千年传统文化,先哲浩瀚,但最能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的,舍庄子其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庄子及其学说从未成为主流。即便在魏晋时期,也只是在一小撮士大夫中流行。他总是形迹可疑地出现在边缘的地方,默默抚平人们心灵的创伤。人们在意气风发的时候总是只顾得“积极参与”,等到失意迷惘的时候,才想起墙角还站着一个庄子,于是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还是你说得对,我们到精神世界去神游吧。”——庄子,永远属于对现实不满却又找不到心灵归宿的人。

今天,我们的社会如此凶残、暴戾、怨气丛生,庄子还能不能解脱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找到自己?在《人论》中,卡西尔一开篇就先声夺人地写道:“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庄子的现代意义正是在这里,他的存在,让我们时时想起自身的存在,让我们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在忙着参与的时候,不时停下来,用狐疑的眼光打量一下:我有没有失去自己?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矛盾,闪光之处比比皆是,颓废虚无间杂其间,消极避世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矛盾的、基于天人合一的本真,让庄子成为了庄子。站在今天这个时代回望,庄子那些在他那个时代充满悖逆、离经叛道的思想,或许正是如今我们所需要的。

 

不可挟心而与天下游

“逍遥”在《诗·郑风·清人》中出现过:“河上乎逍遥。”庄子在杂篇《让王》里有云:“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逍遥,《辞海》上的解释是:优游自得,无所烦心貌。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游山玩水、自得其乐,就说这个人真逍遥。逍遥,不是为逍遥而逍遥,是没有心机的,是纯粹的,没有功利目的。

明 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庄子通》一书中强调,个人身处世间,不可“挟心而与天下游”,否则就会像“韩非知说之难,而以说诛。扬雄知白之不可守,而以玄 死”。按照王夫之的理解,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遭受韩非、扬雄那样的痛苦下场?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处世总是夹杂着“机心”。

什 么叫“机心”?机就是心机,就是目的性很强、不做亏本的买卖,就是势利心。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机心”重的人,他们交朋 友,请客喝酒,觥筹交错之间好话说尽,只是为了有用;孝敬父母,只是为了博取一个好名声……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总是目的在先,名利当头。像这样“挟心而 与天下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时,总是从“是否有用”这点上来考虑,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自然活得累,会很痛苦,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懂得逍遥的真 谛。

现代汉语有个词,叫逍遥自在。那么,庄子的“逍遥游”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逍遥”之后,就可以“游”了。什么叫“逍遥”呢?所谓 “逍”,就是什么环境都可以适应,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就是很随便,随遇而安,随时而安。在山东也好,在海南也好,在黑龙江的一个乡下也好,当官也好,为民 也好,上白班也好,上夜班也好,都可以适应,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骂娘。所谓“遥”,跟距离有关。就是无论距离多远,都可以适应,今天在海口,明天到了美 国,不用倒时差,一样能适应…[

 

 

 

什么是真正的心灵快乐?

面对庄子,就像面对一个在小巷以修鞋为生、摆地摊的老头,他脸上没有红光满面,可能是一个干瘦的小老头,也没有任何大师的标志——比如长头发、山羊 胡子等等,更不会有知识分子或者说学院派的那种标志脸庞,甚至你看不出任何所谓的气质,总之,没有一丝一毫文化巨匠的味道,他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一个 率真的小老头,任何人都可以触摸他,而且他很容易被触摸。在他眼里,什么物都是齐的啦,没有官位,没有名人,没有老板,只有自己,只有生命和自由。他看谁 都一个样。谁也别想在庄子面前装。

你问庄子,什么叫“智慧”?他说,你去读老子吧;你再问他,什么叫“正直”?他说,你去读孔子吧。再问, 什么叫快乐?他就开始给你讲寓言了。他会告诉你,真正的快乐是逍遥。什么叫逍遥?逍遥就是解脱。你说你最近要调到一个新单位了,你由一个科级干部升到副处 了,你最近又出版了几本书了,你炒股、买黄金赚了不少钱了,你最近应邀去某大学、某大讲坛讲座了,庄子就给你讲故事,结论就是你的这种快乐都是以“累心” 为代价换来的,你得到这种快乐的同时,焦虑和恐惧甚至失眠也同时跟随而来。

庄子说,什么叫快乐?我问你“人有能游,且不得游乎?人而不能 游,且得游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悠游自在,那么他在哪个单位不自在?一个人如果他就是一个性格古板、多事、闲不住的人,那么即使让 他去务虚协会养老,也不会悠游自在的,一样会给自己找麻烦也给别人找麻烦的。没有办法,人与人不同,你就这性格,受苦的命,改不了啦。林语堂有一本书,叫 《生活的艺术》,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是林语堂在西方的大学课堂上讲课的讲义,讲的就是传统中国人的快乐观。很明显,林语堂是受了庄子的影响。苏东坡的文章 写得好吧,还不是从庄子那里偷学了几招…[

 

 

 

外化而不内化

一般人简单地把庄子说成“消极”,却忘记了恰恰是庄子的“消极”安抚了你我急躁、狂妄、焦虑的心,庄子开出的药方不知治愈了多少人的心理问题,老庄 先生没有找我们收过一文钱的药费,也没有收过什么心理咨询费,更有不知道多少人靠读庄子拿到了学位、找到了好工作,现在我们反过来指责他老人家“消极”, 好意思吗?真的,我们欠庄子的太多了,您不觉得吗?更有人一提到庄子,就是他是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把庄子说成这些主义的始祖。这种解读不仅是误解,让人 无法忍受,用这样的词来描述真正的智者、慧者,这是对庄子的思想的一无所知。

庄子何尝颓废过?又何尝虚无过?他清醒得很,在他的内心世界始 终有一个真宰——真正的主宰,傅佩荣非常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庄子内心世界的真宰,叫做“外化而不内化”,这个表达也是来自于庄子。意思说,外面与这个世界 化而为一,有时候化为小鸟,有时候化为大鹏鸟,有时候化为蝴蝶,无论外在的形象怎么化,坚持一点:内不化,今天不化,明天不化,后天也不化,永远不化。谁 也别想同化我庄子。比如说,我在报社上班,大家上班都喜欢拿无聊的话来聊天,我也聊啊;开会的时候,说的都是好话,迎合的都是领导的发言,整个报社说话的 风格越来越“高度一致”了,我也说一些客套话,从外表上我跟他们完全一样,别人看不出有一点个性,也不表现出一点棱角,没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样子,但是,我 的内心非常清醒,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试图改变环境,不可能的。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为什么不顺应潮流呢?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不是吗?但是,下了 班,编辑部的人下了班都去喝酒、打牌了,我说我得回家陪家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我属于自己,我不用说套话了,跟家人在一起,我会很率真,我的本性会真正地 展现出来,我会用看书来充实自己。回到单位,我又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大家完全一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又提到另外一种人格,很稀罕的人。全世界都夸奖他,他不理会,就当没听见,无所谓;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骂了他,也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有着独立 超然的人格,对于自己的分量,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自己的智慧怎么样,一清二楚。这种人对于人间的种种现象,对于单位 的勾心斗角,对于身边人说的话,看得很清楚,决不会被外物影响心情。有人受宠,他不羡慕;有人倒霉了,他不嘲笑。他不是不管,是一概不管。那些乌七八糟的 事与他毫不相干,这种人应该类似儒家所说的圣人、君子,墨家所说的贤人了吧?做人做到极点了吧?

在庄子看来,这样的人,“犹有未树也”,还 没有建树真正的生命价值,还没有得道。顶多是个大隐士嘛,不反对也不赞成,持保留票而已。你以为是高人,以为自己可以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为你可以左右逢 源,其实是很危险的,别忘了那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以为自己在用,其实是被用。

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小鸟吃虫子,但它也被更大的“虫子”吃。

这样的人还不是得道之人,那么,庄子说,我的老师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可以御风而行,自己能飞起来走路,是地仙了,“旬有五日而后反”,一下可以飞 15天,厉害吧?庄子说,这没有什么。“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因为没有风,列子就飞不起来,那个大鹏鸟也一样,还需要借助于空气和风这样的外力, 所以,最多是佛家所说的小乘境界,一个人一伸手就可以把你拉下来,有什么呀。没有风的帮忙飞不起来,还没有到大乘境界。什么是大乘?大乘乘的是什么?是天 地的正气,是孟子所说的那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大乘境界是什么样的呢?按南怀瑾的话来说,就是真俗不二。“真”就是出世,“俗”就是世间。不二就是不二法门,就不是没有两样,并不是一,因为有一就有二…[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粒葫芦种子,皇帝送的,我高兴呀,马上在院内种上,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足足有5石那么大。我们知道,“石”是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5石是多大呢?估计比你家书房里的写字台要大4倍。

惠子就问庄子,这个东西太大了,大而无用,切开当瓢吧,拿不动。

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这个人没用,就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说:宋国有个人,家里有个祖传秘方叫“不龟手”,在冬天的天气里可以使手不裂。这家人世代做漂布的生意。

古时候漂布,可是苦工活,要脱了衣服站在流水里,夏天还勉强,冬天来了之后,那冷不说,皮肤还会裂的呀。于是这家人就发明了“不龟手”这种可以让身上皮肤不裂的药。

有一个人得知后,提出用重金购买他家的祖传秘方。全家人一商量,人家给了那么多钱,可以在宋国首都最繁华的路段买大房子了,剩下的钱还能开间饭店,为什么不卖呢?

那 个人买了秘方之后,马上去了南方,见到吴王——那时候正是冬天,吴国和越国正在打仗,他向吴王建议打水仗,一定能赢,因为他有本事让士兵下水不怕冷、皮肤 也不裂,吴王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打了胜仗,“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对这个人“裂地而封之”。他有功劳了嘛,就被分封了一块地,自己当上了诸 侯,成了土皇帝。

庄子骂惠子:你这个大笨蛋,你看看人家,同样一个小秘方,在那家人那里只能养家糊口、做苦工,而在这个有智慧的人这里,却可以当上大王。你的脑袋里一定是长满杂草了吧?这么大的葫芦,你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大船呀,你坐在里面尽可以逍遥于江湖

 

 

“齐物”其实是“齐人”

庄子在《齐物论》这篇,开头就求证齐物、万物不齐之上,有一个境界,那是无一物、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那个境界的本相是齐一的,那个是绝对的。而万物不齐,有差别,却是相对的。“所以,庄子全盘是禅宗,后世禅宗说法是学他的。”

一个人得道之后,可以逍遥游了,就是说可以解脱了,佛学上叫什么呢?叫法身,就是无所谓身不身的了,身体不过是一个假定的名字而已。到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是真正的逍遥。

一 般人为什么不能逍遥呢?那是因为我们沉重的肉身被名和利绊住了,逍遥不起来了。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其实人的争执和冲突主要来自“名”。一场高考 下来,几人欢喜几人愁。为什么大家都争夺高考状元呢?无非还是名在作怪。但是,作为状元本人应该清醒的是,你自己在考前和考后,学问上并没有差别,不是说 你比别人多几分,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物不会说话,物的差别主要还是人造成的,是人以自我为中心、以现状为中心的结果。

本来大家都是人,一样的人,由于某某出名了,成了名人,于是就有了名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有了大名人和小名人的差别,有了大名鼎鼎和普普通通的差别。所以要“齐名”。

庄子在当时已经出名,但是,他知道一个葫芦被劈开当瓢用才能体现出“有用”,一棵树被砍了做成茶几才可以证明有用。庄子不想这么被用,想顺应自然,他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自然有自身的规律,只去顺应它就好了,不要刻意去改变自然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让我们看看庄子的这一段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上 面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从前一个养猴子的老头,养了很多猴子。猴子爱吃板栗,本来一直都是早晨喂它们四个,晚上给它们三个。有一天,老头忽然召集大 家开会,宣布:明天开始,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这下,全体猴子吵了起来,抗议说这样受不了,会饿。老头说,别吵了,还是恢复原来的“政策”,早晨给四 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欢呼,好好好。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还是拙一点好,拙而不群。费力劳神,那自己的聪明用来钻牛角尖,结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些人叫什么呢?就叫朝三暮四。这是庄子骂人的话。

群猴欢呼的胜利是真的胜利吗?有意义吗?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不是一回事吗?“名实未亏”嘛,就是说一天分配到的板栗总数(工资待遇)还是7 个,没有多一 个,也没有少一个,只不过观念上“更新”了一下,稍微作了点变动,群猴们就受不了了,哇哇大叫,群起反对。最终还得回到老办法上来,“朝四暮三”的改革宣 告失败。

庄子是骂世人不悟。现实中很多人,明明他是个老师,你称呼他教授,虽然受之有愧,心里也高兴得不得了。你叫他一句混蛋,他气得跟你吹胡子瞪眼。明明是个普通人,你送一顶高帽子给他戴,他就笑得合不拢嘴,这些人哪,在庄子看来,都是被人家玩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天下最大的东西是秋天的毫毛。秋天,人身体上刚刚长出来的新毛叫“毫毛”,在四 季当中最细,肉眼看不见。秋毫最大,泰山不大,很小。这是庄子说的,大小没有绝对的标准,所有关于大小、是非、好坏,都是唯心所生,没有绝对的标准。在一 个单位很普通的人,到了另一个单位之后,马上成了骨干,成了红人;曾经的红人,过上若干年,又完全被人遗忘。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

万 物都是变化的,爱情也一样。有句流行歌词唱得很好,“多少缠绵编织成的梦,多少爱恨交织的尽头,为何一切到头总成空?曾经在雨中对你说,今生今世相 守……”“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现在都被用来形容爱情忠贞不渝了。始乱终弃的那个男人还是变心了,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山能盟吗?海能誓吗?不能!所 以我不再爱你了。海会枯吗?石会烂吗?不会,所以咱们的缘分到头了。

那个女的伤心啊,骂他没良心,没用了,只能自己伤心。有好事的科学家可能出于安慰人的动机吧?就郑重其事地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说爱情的保质期最多18个月。没办法的。

人生如梦,这个词也是来自于庄子。庄子在前面说,夜里做梦时喝酒,白天会流泪;夜里做梦死掉了,也许白天中了500万的彩票,发了大财。不是常有人说吗,梦是相反的,不好把握。

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看庄子评价公孙龙。公孙龙子何许人也?他不像庄子这么有名,有必要介绍一下。他是个逻辑学大家、辩论大师,和惠子齐名的。公孙龙子是战国末年赵 国人,曾为平原君门客, 属于“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啦。什么叫“离坚白派”呢?这是从他另一篇文章叫《坚白论》来的。说一块又硬又白的石头,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如果从视觉来看, 叫“白石”;从触觉来看,叫“坚石”。你仅仅去看,当然看不出石头的坚硬来;仅仅去摸呢,也摸不出石头的白色来。所以他主张将“坚石”和“白石”严格地分 离开来看。这个就叫“离坚白派”。

公孙龙子真正成名,是因为他提出“白马非马”之论。记得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哲学课上老师总是批评公孙龙子的,说他看问题太片面啦,居然说“白马非马”。那个时候,我觉得公孙龙子是个反面人物,专门供批判和嘲笑用的。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那 么,公孙龙子为什么说“白马非马”呢?他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意思就是“马”这个“名”,唯一 定义的是马的“形”。而“白”这个“名”,唯一定义的是“色”。那么“色”的概念和“形”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所以“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名”。而 两个不同的“名”又唯一对应两个不同的“物”、所以“白马非马”。简单点说,“白马”和“马”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两者不可对等。

白马不是 马,怎么能这样说呢?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理解就很简单了。警察一般都是穿警服的,是维护社会安全的,但是,穿警服的不一定都是警察哦,也有假冒警察的家伙 出来招摇撞骗,当然也有个别真警察执法犯法的。再比如说,在电影《天下无贼》里,刘德华开着偷来的宝马,出小区大门的时候,保安一看是有钱人,马上敬礼。 刘德华摇开车窗说了句: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庄子·至乐》中关于这个故事的原文是: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 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 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流沙河先生对这段话是这样翻译的: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 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 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为善无近名”,做善事的时 候,不要想着为了得一个善人、好人的名声。古人不是说吗,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否定成功,能否发达,成为人上人,第一是命 好,第二是运气好,第三是祖宗的风水好,第四要多做善事,一辈子要做到阴功积德。“阴”就是暗中做,不张扬,做好事不留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雷锋 精神,这就叫阴功,因为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不能做点好事,帮了一个没饭吃的人,或者给贫困灾区捐点款,就找媒体记者报道,要宣传自己的善,要让全 世界都知道自己做了慈善的事了,这就不叫阴功,这叫“阳功”。如果一个人做好事只是为了让人家表扬,为了出名,为了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露露脸,这个善事是 要打折扣的。

光有上面四样,还不行,还要读书。不读书,人无法进步,也难以成功。

这是“为善无近名”。什么叫“为恶无近刑”呢?按字面上的意思来 理解,就是说,一个人要保证一辈子只做好事,积阴功,也难,有时候迫不得已,会做点小恶。比如说,一个烟鬼在办公室看到同事的烟,没打招呼就取出一根抽 了,这算不算“偷”呢?趁人不在的时候拿了人家的香烟,总是不好吧?可是他烟瘾上来了,想抽,怎么办呢?就拿了别人的。这种“小恶”有时难免,世界上哪里 有尽善尽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私心杂念。但是,不能到犯罪的边缘。也就是说,善恶之间要恰到好处,你说他是个大好人吧,也说不上,你要说这人坏吧,也不对。 总之有点小毛病吧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庄子讲公文轩见右师的故事。请看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公文轩看见右师大为惊讶,说,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怎么搞的只有一只脚?是天生就是这样呢,还是后天得病导致的?右师说,是天生的,不是后天的原因。我一生下来就这样,一只脚。

人 的相貌各有差别,但各人有各人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你别看我一只脚就像怪物一样,看着不习惯;我看你们长着两只脚的人还不习惯呢。我生下来就这样,我 自己没有觉得不好啊,外界反而来责问我为什么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很看重我身体的外形。其实,人的精神境界和独立人格,和身体外形没有直接关系,没有必然联 系,生命的价值也不在于外形,是不是?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这是天命如此,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很喜欢也很习惯我现在的相貌,独脚在大街上走路,别人看着奇怪,我却觉得非常自然,没有自卑呀。一只脚怎么啦?一样可以顶天立地。

自卑感很多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生活中有些人显得非常傲慢,就是因为他自卑感太重,越自卑越傲慢,越傲慢越自尊。他的自尊心太强,惟恐别人看不起,所以就表现出傲慢了,用来防御自卑,端出架子来,拒人千里之外,这样别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很多英雄,看起来顶天立地,力拔山兮,其实内心很自卑,可能是小时候受到过什么刺激,别人一个“激将法”,他就受不了了,就怒气冲天,非要跟你拼个你死我活不可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庄子讲故事说,老子死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秦失赶来吊丧。他怎么吊的呢?大叫三声,不是哭也不是笑,就像现在人的网络语言说,呵呵,呵呵,呵呵!叫 三声,就走人了。老子的学生就问了,这是啥人呢,神经病。你不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吗?哪有你这么吊丧的,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简直是讽刺嘛。

秦失说,没错。我是你老师的好朋友。学生就问了,我们的老师死了,你来吊丧,你觉得你这样做符合礼节吗?你觉得你做得可以吗?

秦失说,我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啊。我从前非常佩服你们老师,他是我的偶像耶。我还以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到了这个地方一看,哎呀,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你们跟着他学道,学成这个样子!他不是真人啊,不是得道之人。

我 从前敬佩他,那是因为他是得道之人,但是,刚刚我看到,有几个老头来吊丧,哭得不得了,好像自己死了儿子一样。年幼的过来吊丧,好像自己母亲去世了一般。 普通人都这样嘛,人死了,无论年长的,年幼的,都哭,这是普通人的感情,而你们的老师是普通人吗?不是,他是得道之人,看破生死之人,这样的人死了,你们 怎么还大哭呢?难道你们没有了生死吗?可见,他也是俗人一个,没把生死问题看空,还是在乎生死的嘛。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的自然之势来的,不要违背自然,自然有自身的规律,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就是这个意思。“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这就是《养生主》最后的结论,也就是《养生主》里的关键句

 

 

 

养生在于身,更在于心

庄子在《达生》篇里讲到两位失败的养生者。鲁国有个隐士,名叫单豹,家里穷得和那个“一箪食”的颜回差不多,不过住在山上做隐士,金钱对他来说也没 有什么用。他一向很注意养生的,住的是天然的岩洞,没有现代人多担心的装修污染,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己动手种的菜,有时候摘些野菜。有点“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味道。单豹都70岁了,脸上竟看不出一点皱纹来,脸色保养得和婴儿差不多,皮肤嫩滑,一点也不像古稀老人。家人来接他回去,说下山吧,你都这 么大年纪了,该让我们好好孝敬你了,再说,山下的生活条件也好些。他不听,结果没过几天,就被饥饿的老虎咬死,活活吃了。

张毅呢?和单豹是 两类人,是个显士,天天都有应酬,人脉颇广,认识的人很多,大小宴会一天不知道要参加多少。他是笑面虎,逢人就笑,看到朋友就要请吃饭,特别会办事,前途 无量。他结交的朋友从达官贵人到街头巷尾的平民,大家都劝他说,张毅,你太好了,太能干了,但是作为朋友,我还是要提醒你:身体是你自己的,不要太累了。 他不以为然,说多参加宴会,多吃营养的食物,对养生有好处。有一天,张毅参加完九家宴会之后,忽然想到还有一家没有到,马上打的赶过去,上班高峰期,路上 堵车,开不动。他怕迟到,内心焦急如焚,只好下车走路,结果因为太着急,血往脑顶冲,不幸猝发心脏病,死了,只活了40岁!

庄子说,隐士单豹的养生之道是只管心安,不管身安,结果成了老虎的盘中餐。那个大忙人张毅呢,只管身安,却忽视了心安,结果热病攻心,一命呜呼。 庄 子借孔子之口总结说:“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 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节制欲望,才能找处世之道

“中庸”是修身之法,和庄子所讲的养生有相通之处。养生之要,节制为要,什么叫节制?就是不贪心,不纵欲,就是知足常乐,就是适可而止,就是“差不多就行”,这或者可以从不亏不盈的“中庸”之道中来领悟。

《中庸》里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 道、至德、至 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 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中庸”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国之道,历来为先进政治家所重视。朱熹就把“中庸”二字的 含义界定为“无过不及”,就是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

有 一个贪婪的财主,他总想,如果我周围的东西都变成金子该多好啊!子子孙孙长久享受。老天爷知道了他这个念头,便想法惩治他的贪心,以儆诫世人。老天爷想出 一个办法,他让这个财主拿起什么来什么马上变成金子。刚开始财主还欣喜若狂,但当他拿起饭食,饭食也变成金子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到来了,这才万分后悔 自己以前的念头。他赶紧招呼儿女来把他身边的金子搬走,想让儿女去享受,然而别人的身体一接触那金子,那金子便恢复了原形。儿女抓起变回原形的饭食就往父 亲的嘴里送,一接触到财主,饭食又变成了金子…[

 

 

 

且夫乘物以游心

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且夫乘物以游心”,对待周围的花花绿绿的世界,能够以超然事外的态度来对待,不被物质所累,不被虚名所累,能够抵挡各种各样的诱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魏 晋时代有很多名士,比如嵇康等人,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们隐居山林,留着大胡子,怪里怪气。他们以天地为大屋,以空气为衣服,终日饮酒作诗,宰相 来求见,他们也不拿正眼瞧;即使皇上来了,他们也没有惊讶之情。他们眼睛好像没有光彩,似睡非睡,他们看谁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他们眼里没有王侯,没 有将相,没有厅级、处级、科级,没有名人,没有权威,有的只是“乘物以游心”的超然态度,所以,古人有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真名士,自风流。

庄 子就是这样一位大名士,一位天人、至人和神人。他把自然视为天,不主张人定胜天,不企图改变什么,就是按自然的运行去行事。我们知道,庄子名周,大家知道 他的字叫什么吗?叫子休。所以这个庄子,天天都在休息,都不惹任何人,也不招惹是非。庄子是个博学家,通晓各家学说,但他没有名气,也不去办什么学校,而 是居陋巷,着粗衣,穿自织的草鞋,甘愿闲居独处。当个小公务员,不求提拔,也不去讨好达官贵人,怡然自得,神往于自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 以,他看待外物很豁达,不拘小节,他不会自讨无趣地钻牛角尖。他活得很快乐。快乐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这是两回事。一个身上只有10块钱的人,买瓶可乐 就可以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一个身家上千万资产的人,却整天担心孩子遭人绑架或者自己遭人暗算而忧愁得睡不好觉。你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些女生,有的人找 了个男朋友是百万富翁,却在那里担心分手,担心明天不可靠,要求去登记结婚,而那个单纯的小女生,工作还没找到,男朋友奔波找工回来,给她削了个苹果,两 人就高兴得忘乎所以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关于人的感情,庄子和惠子有一段对话。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 子问庄子,既然是人,怎么可能无情?庄子说,我说的无情的情,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感情,我为什么提倡人要修养到无情?我的意思是,不要加上后天的好恶,或者 说后天的妄情,要顺其自然,很自然地生活下去,对外物没有分别心地生活下去。道原本就在那里呢,你只要顺道就是了,用不着去增加或者减少,要活得自自然 然,清清明明,像婴儿那样,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不舒服了就哭,开心就笑。不要一看到戴乌纱帽的来了,就紧张得站不住,一看到人家赚钱 了,眼睛就发红,一看到名人就仰慕,一看到小人物就鄙视,这些后天的世故,就是妄情,是违背自然、违背天性,是最伤害生命本身的。

学问深时意气平。有道的人活在世上,是玩的,是游戏三昧,不恐惧什么,也不会去自找麻烦,他会很耐烦,很乐观,很和蔼,很平和,很无为,心境永远是春天。有道的人外表看不出,很平凡。

桌子上有个玻璃杯,玻璃杯里盛了半杯水。

乐观主义者认为玻璃杯内有一半是水,悲观主义者觉得里面有一半是空的。而一个现实主义者则会想到,要是他呆着不走,就有可能被叫去洗玻璃杯。

那么,庄子是个什么主义者呢?是个超脱主义者,他不会被外面世界诱惑,而惠子呢?惠子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什么名都想要,活得很实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池 子里的泉水干涸了,没有水可以游泳了,万般无奈,鱼就愤然跳槽到陆地上来,结果呢?几条鱼碰在一起,大家想起了平时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于 是齐心协力,一定要战胜没有水的困难,不惜一切代价,保存生命。大家相互鼓励,不要抱怨,要理解,一起喊理解万岁,大家相互约定,口里都吐出点白沫水泡, 彼此紧紧拥抱,想用这点可怜的水沫来维持奄奄一息的生命,不然怎么办呢?鱼离开水,怎么活命呢?一个人突然下岗了,离开了单位,没有班上了,没有工资领 了,自由了,但也没饭吃了,怎么办呢?回家和老婆抱头痛哭,有用吗?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江湖里面怎么能相忘呢?不可能的 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一旦入了江湖,那么身体就不是你自己了,不属于你自己了。你想戒烟,你做不了主;你从 此以后不再放纵,你说了不算,得听你老板的。你就是老板的木偶,让你表演什么,你就得表演什么,由不得你来挑三拣四。

只有忘记了有江有湖,忘记了有外力的管束,不受老板的左右,不受潮流的干扰,活得超脱一点,才可以“相忘于江湖”。就像在一个公司里,有这个派、那个派,争来斗去,你根本不管什么派,也没有派的概念,你只是兢兢业业地干活,很少说话,也不得罪任何人,这样的人反而最安全。

看 起来庄子是在说鱼,其实是在说人。想想我们人类,所谓的圈子呀,沙龙呀,俱乐部呀,某某协会呀等等,其实就是人为地制造一个个江湖。就像养鱼,本来鱼在江 河里生活得挺好,忽然有一天被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商量好,被一个人领着进入鱼缸里生活,养尊处优,进了五星级酒店的大堂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对生死这个哲学的大问题,已经参透了。他说,大地多么伟大 啊,给我们的恩惠无法报答,所以,我们要效法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给我们一个人的形状,让我们一生劳苦,一直到老年,还不肯让 我们休息,死了之后呢就给我们一个休息的地方,所以善于生活的人才善于死。

什么叫善于生活?善于生活,就是懂得养生,要顺应自然之道,老了 该放手就要放手,该休息就要休息,还在那里看见这个也抱怨,看到那个也不舒服,想不开啊。别人给你戴个高帽,就去“发挥余热”了,给这个儿子看孩子,给那 个女儿看孩子,结果累得不行,还遭抱怨。想不开嘛。萨特说,人老的过程是慢慢被剥夺的过程,好视力好胃口好身手一项项“俱往矣”。引用《见龙卸甲》里诸葛 亮对赵子龙说的那句笑场的话:“我们老了,不能靠美好回忆生活。”老了,就得承认这个现实,是不是?如果老担心家里的东西守不住,担心宝贝被偷,活得累不 累?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这个“藏”就是今天说的“贪欲”、“贪 心”。庄子批评我们说,有的人什么都想占有,都想抓紧,不放手。怕风浪来了,丢失了船,就干脆将船藏在山谷里;怕山被人搬走,就藏在水里,自以为这样就坚 固了,谁也偷不去了。这样没有用的,碰上一个力气大的,背起来就走了,藏到你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想想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拼命挣钱,不相信银行,也不相信家人,自己把挣来的钱全部锁到密码箱里面,那个密码只有自己知道,以为这样就很可靠、很安全了,殊不知,果真碰上小偷,他不要密码,直接把密码箱拿去了,你说你辛辛苦苦设计那个密码又有何用?…[

 

 

结语:为一生准备“无用”的道


《庄子·外篇·山木》第一篇讲述了庄子教育弟子应该如何做人的故事。我们不妨把它现代化:庄子给大学生开课,进了教室,开始介绍课程:我讲的东西,与考试无关,与技能无关,与找工作无关,我给你们讲讲“道”。一个学期下来,不知道有多少学生能坚持听到底。

翘课的学生,以庄子之人生阅历,当然能理解。在今天这么一个就业艰难、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一点工具理性的东西都不教,叫他们以后如何维持生存。无一技之长,社会不会给他们像样的工作。没有像样的工作,没有房子, 谁愿意和他们结合成心仪之家?——让他们去听有用的课、做有用的事吧。

面对仅剩几位同学,或者一位,或者空空荡荡的教室,庄子还得讲下去。他的PPT上写着: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他没有用白话文翻译这一段。他说:等你们毕业了,满足得意之时;心灰意冷之时;疾病缠身之时;亲人离去之时,如果有缘,那些时刻,你们能想起我PPT上的文字,那时你们会顿悟:人不能专学只对目前或不远的将来有用的东西,他(她)还得为一生准备“无用”的道。道在那种时刻,方显无用之用。

 


上一篇: 孔子,老子与庄子     下一篇:楹联在蒙城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