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与《尚书》学关系探微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3/3    点击:1118



 庄子与《尚书》学关系探微

钟云瑞,王春惠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尚书》作为上古三代的政教之书,儒家学派将之作为立言治世的依据。庄子是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显学,其学术渊源于王官之学,其精通儒者之学,乃是卜子夏之绪余。庄子之学以老子思想为宗,然而对老子学说有所扬弃。《庄子》引《书》、论《书》,吸取《书》学要义而驳难儒学,关于“六经”之论述,开后世解经之先河。于《庄子》用《书》可窥探战国《书》学流布情况,亦助于《书》教传统研究。

关键词:庄子;《尚书》;引论;《书》教传统

 

前言

《尚书》作为上古三代的原始文献资料,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孔子开科授徒,以《书》为教本,之后《书》学思想成为儒家学者立言治世的文本依据。庄子及其学派作为道家的显学,在战国时代的文化争鸣中与儒家交锋最甚,《庄子》一书多次引《书》论《书》,对《书》学思想进行吸收后加以阐释发挥,使之符合己说,以与儒学相论难辩驳。关于庄子征引《尚书》的研究,近代学者只有刘起釪做过相关统计。本文通过梳理《庄子》书中关于《书》篇文献的记载,试图对庄子《尚书》学思想进行探究,以期考察《庄子》文本在推动《书》教传统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庄周事略及学术渊源

关于庄周的生平事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于老子之后,全文为: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洋自恣以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载:“《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 今《庄子》残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司马彪注本是《庄子》最早的注本,此后,郭象《庄子注》三十卷,唐代成玄英《庄子疏》,清代郭庆藩依据郭注成疏作《庄子集释》,是较为流行的版本。

根据《史记》所载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之事,庄子似与孟子处于同时代,但二人在《庄子》与《孟子》之中均未提及对方。对于此事,章太炎认为:“道家的庄子以时代论,比荀子早些,和孟子同时,终没曾见过一面。庄子是宋人,宋和梁接近。惠子又为梁相,孟子在梁颇久,本有会面的机会,但孟子本性不欢喜和人家往来,彼此学问又不同,就不会见了。” 冯友兰对此也有自己的观点,“据《史记》所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似亦与孟子同时。……孟子与庄子同时,然二人似均未相辩驳,似甚可疑。然庄子之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步者,则自孟子之观点言之,庄子亦杨朱之徒耳。庄子视孟子,亦一孔子之徒。孟子之‘距杨、墨’,乃笼统‘距’之;庄子之‘剽剥儒墨’,亦笼统‘剽剥’之。故孟子但举杨朱,庄子但举孔子。孟子、庄子二人,必各不相知也。” 章太炎与冯友兰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庄子与孟子未曾相见的原因,限于资料的缺失,二人只是做了理论上的推测,并未深究其根本,关于这一问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讨论研究。

庄子的学术渊源,当是源于春秋时代的王官之学。王官之学的核心要旨是六艺之学,而诸子之学皆是六艺之学的分支流派,此即班固所云“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至于庄子所属的道家,班固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家是先秦时代的显学,而庄子一派又是道家的显学,故庄子之学渊源于六艺之术。庄子对于儒家学说常讥讽诋毁,由此可反证庄子于儒家理论必然相当熟悉,得儒学之精髓要义而知其弊端所在,这一点恰与墨子有相似之处。

庄子精通儒者之学,盖所闻于卜子夏之儒学。韩愈《送王秀才序》云:“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 近人刘异《孟子春秋说微》采用韩愈之说,云:“庄生学本子夏。《史记·儒林传》‘田子方受业于子夏’,韩愈《送王秀才序》‘子夏之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阎若璩《困学纪闻注》‘子方侍坐魏文侯,自称其师东郭顺子为真人为天人,正庄周所宗尚者。’由此类推,则庄子《春秋》之说,亦必有所本。” 案《史记·魏世家》“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 又《儒林传》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据此,田子方为庄周之师,而田子方、魏文侯等人皆是出于子夏之后学。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上》对此曾有论断:“庄子曰:‘孔子言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曰:‘繙十二经,以见老子。’荀庄皆出子夏门人,而所言如是。” 《庄子》一书多次称道六经,解读儒家经义能够得其要旨,故章氏断定庄子之学源出于子夏。

庄子之学作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显学,其学以老子思想为宗。《史记》载庄子事迹在老子之后,说庄子“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对于儒学之态度,二者一致,《老子传》谓“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庄子传》曰:“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对儒学均持讥讽批评的态度。《庄子·天下》篇叙述关尹老聃之学,对老子之学极为赞叹,“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成玄英《疏》云:“关尹老子,古之大圣,穷微极妙,冥真合道;教则浩荡而弘博,理则广大而深玄,庄子庶几,故有斯叹也。” 庄子虚静无为思想皆是出自老子思想,胡适谓“庄子的学说,只是一个‘出世主义’。他虽与世俗处,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结者为友’。中国古代的出世派哲学至庄子始完全成立。” 对于老子的思想,庄子并没有完全接受,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认为“在庄子或其后学自然是以关尹、老聃为合乎他们所理想的人格了。然而从庄子的思想上看来,他只采取了关尹、老聃清静无为的一面,而把他们的关于权变的主张扬弃了。” 冯友兰也有相同的见解,“吾人可见《老》学犹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知‘坚则毁’、‘锐则挫’,而注意于求不毁不挫之术。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庄周之学是对老子之学的扬弃,近代学者已然辩驳明白,兹不再赘述。

二、庄子《尚书》学考述

关于庄子征引《尚书》的研究,近代学者只有刘起釪做过相关统计,认为《庄子》引用《尚书》只有三次,分别见于《天运》《天道》《盗跖》三篇。 马士远教授《周秦<尚书>学研究》有引《书》论《书》释《书》统计表,认为《庄子》涉及《尚书》的有关内容共七处。 本文通过对《庄子》引《书》、论《书》文本的考究,试图考察庄子对《尚书》的态度以及庄子的《书》学观点。

(一)《庄子》引《书》考述

通过稽考《庄子》全书,其征引文本与《尚书》有关者共四篇,分别是《天道》《天运》《盗跖》《在宥》,兹分别对其内容与《尚书》进行比较研究,以讨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1、《天道》: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刘起釪认为此句乃是逸《书》内容,而据唐代成玄英《疏》云:“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成玄英认为此“书”乃是道家的典籍,且在唐代之时,成玄英已经对“有形有名”出自何篇无所稽考,而将其原因归结于秦朝的焚书。王先谦《庄子集解》却释“书”为“古书也”。 笔者以为,将“有形有名”放在《天道》篇进行考查,联系上下文义,旨在强调帝王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阐明一切政治活动都应遵循固有的规律,为帝王统治寻求合乎自然的治世哲理。《天道》篇所阐述的“形名”思想在《尚书》之中并未体现,故笔者以为此“《书》曰”内容并非《尚书》逸篇文本。

2、《天运》:

巫咸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刘起釪认为此乃概括称引《洪范》内容。 案成玄英《疏》云:“六极,谓六合,四方上下也。五常,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伦之常性也。言自然之理,有此六极五常,至于日月风云,例皆如此,但当任之,自然具足,何为措意于其间哉!”又言:“夫帝王者,上符天道,下顺苍生,垂拱无为,因循任物,则天下治矣。”俞樾《诸子平议》释“六极五常”为《尚书·洪范》第九畴之“五福六极”,云:“常与祥,古字通。《仪礼·士虞礼》‘荐此常事’,郑注曰:‘古文常为祥’,是其证也。《说文·示部》:‘祥,福也。’然则五常即五福也。下文曰‘九洛之事,治成德备’,其即谓禹所受之《洛书》九类乎!” “九洛”,王先谦《庄子集解》引明代杨慎曰:“九洛,九畴《洛书》。” 郭庆藩《集释》云:“家世父曰:九洛之事,即禹所受之九畴也。庄子言道有不诡于圣人者,此类是也。”

关于“九洛之事”,陈鼓应认为主要有两种解释,一为成玄英《疏》中所谓“九州聚落之事也”,一为杨慎的“《洛书》九畴之事”。“九畴”,见于《尚书·洪范》,指九类大法: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纪,五、皇极,六、三德,七、稽疑,八、庶征,九、五福六极。

“巫咸”,见于《尚书·君奭》篇,“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孔《传》曰:“巫咸治王家,言不及二臣。” 则巫咸是商王朝的贤臣,而成玄英谓“巫咸,神巫也”,本文以为成《疏》所言不确。《庄子·天运》篇所载巫咸祒即是《君奭》中的贤臣巫咸,而《天运》“六极五常”、“九洛之事”,未必就一定是《洪范》内容。笔者以为,战国中期,社会上可能流传着此一类的谚语或文辞,庄子或庄子后学在编纂《天运》篇时,采撷这些文句以入其书,《天运》所言虽非必然是出自《洪范》,但二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3、《盗跖》:

满苟得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书》曰:‘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刘起釪认为“《书》曰”内容是没有篇名的逸《书》,但成玄英《疏》云:“所引之《书》,并遭烧灭,今并无本也。”考诸《盗跖》篇的大义,似乎《尚书》之中没有与之思想相合者。此处涉及子张和满苟得的对话,子张主张仁义礼信,倡导贵贱伦理秩序,以求显荣利达;满苟得则主张士人的行为应顺着自然的本性,批评“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贱之,行则下之”,指出儒者言行常相违背,同时,用“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对儒家的等级伦理思想进行批判。故笔者以为,《盗跖》篇所引内容,大概与《尚书》无关。

4、《在宥》: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

成玄英《疏》云:“《尚书》有殛鲧,此文不备也。四人皆包藏凶恶,不遵尧化,故投诸四裔,是尧不胜天下之事。放四凶由舜,今称尧者,其时舜摄尧位故耳。” 成玄英认为此处与《尚书·舜典》存在联系,案今本《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可见《在宥》文句确实化用了《舜典》之文而成。成《疏》谓:“夫黄帝非为仁义也,直与物冥,则仁义之迹自见。迹自见,则后世之心必自殉之,是亦黄帝之迹使物撄也。” 黄帝垂拱而王天下,而尧舜劳身苦形,有为而治,于治理天下却不能胜任,延及驩兜、三苗、共工扰乱天下。儒家称道尧舜以仁义治理天下,庄子托名黄帝无为而治,一为颂扬尧舜,一为非议尧舜,二家之思想差异性于此可见一斑。

(二)《庄子》论《书》考述

该部分主要对《庄子》论《书》的内容予以考察,分别涉及《天道》《天运》《徐无鬼》《天下》四篇,《庄子》论《书》的最大特点是“六经”并论,将《书》学思想包含在“六经”之中,兹对四篇文本进行讨论。

1、《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马士远教授认为此处是宏观论《书》的文辞,笔者以为马师此说不确,案成玄英《疏》云:“书者,文字。世俗之人,识见浮浅,或托语以通心,或因书以表意,持诵往来,以为贵重,不知无足可言也。”《天道》篇在此处的大义为:世人所珍贵的道载见于书,书不过是语言,语言有它的可贵处。语言所可贵的是意义,意义有所指向。意义所指向的,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而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 主旨在于指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道理,因而世之所贵的书,并不可贵。文章围绕的中心点还是“形”与“名”的关系问题,而这些均未见于《尚书》思想,故此处所指的“书”并非专指《尚书》,而应当理解为书简、书籍。

2、《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此处出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六经”之名出现,以《天运》篇为最早。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佐证了《天运》“六经”之名的准确。李学勤等人认为楚墓主人“东宫之师”曾任楚太子的老师,“参考墓的年代,这位太子当即怀王太子横,后来的顷襄王,墓主的死在顷襄王即位以前。” 据《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而楚顷襄王即位已经是战国末期,所以楚墓竹简埋葬之时,晚于庄子的生平,但距离庄子并不十分遥远。故两相比较,可以对“六经”之名进行确定。兹列举《郭店楚墓竹简》中涉及《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内容,以备参考。

《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性自命出》)

仁者,子德也。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馋谄无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六德》)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恃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语丛一》)

3、《徐无鬼》:

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以《金板》《六》,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

成玄英《疏》云:“《诗》《书》《礼》《乐》,六经。《金板》《六弢》,《周书》篇名也,或言秘谶也。本有作韬字者,随字读之,云是太公兵法,谓文武虎豹龙犬《六弢》也。……武侯好武而恶文,故以兵法为从,以六经为横也。”

此处《诗》《书》并论,说明了“四经”的致用功能。然而联系上下文义,女商平时和武侯谈《诗》《书》《礼》《乐》,却未尝见武侯启齿,而徐无鬼拜见魏武侯,用相马之术引发了武侯的喜悦,借以讥讽《诗》《书》《礼》《乐》的无用,讽刺意味极强。其实,这正符合庄子嘲讽儒家的思想,《诗》《书》乃是儒家立言处世的根本,是儒学的归旨所在,庄子一派抓住儒家学说的要义加以批判,是熟稔于儒学内涵而知其弊端所在的反映。

4、《天下》: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成《疏》谓:“史者,《春秋》《尚书》,皆古史也。数度者,仁义名法等也。古旧相传,显明在世者,史传书籍,尚多有之。言仁义名法布在《六经》者,邹鲁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夫《诗》道情志,《书》道世事,《礼》道心行,《乐》道和适,《易》明卦兆,通达阴阳,《春秋》褒贬,定其名分。《六经》之迹,散在区中,风教所覃,不过华壤。百家诸子,依稀五德,时复称说,不能大同也。”《天下》篇文极其精要地评述了先秦各家的学说,从庄子学派的观点出发,对各家学派作出褒贬,同时对庄子思想也作了高度的概括,是最早的一篇中国学术史。此处总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对六经的功能和价值予以深刻的分析,这一观点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读六经,皆以《天下》篇所言为根柢。

《礼记·经解》篇论述六经要义,文旨同《天下》一致,云: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荀子·儒效》篇于战国末期议论六经要义,沿用《天下》说法,云: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汉代学者继《荀子》之后讨论六经价值,依然袭用《庄子》旨意,司马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云: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所言是对《礼记·经解》篇的详细论证,以阐明六经的功用乃是道志、事、行、和、阴阳、名分,这一论点被后世广泛采用,如上引唐代成玄英的疏解,至清代皮锡瑞作《经学历史》,还对《庄子》此说加以评判,曰:“蒙吏荒唐,解道《诗》《书》《礼》《乐》”,于此可见《天下》所论六经要义之影响至深至远。

三、庄子《书》学价值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微,诸侯强大,周初以来的宗法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逐渐崩溃,为寻求治国治世的良策,诸子百家纷然并起。诸子从各自的思想立场出发,互相争鸣非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之间由此形成了互相评论和阐释的关系。经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激烈交锋,到庄子之时,各学派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成果来充实自己。《尚书》作为上古三代政教之书,记载了大量先王政治活动和施政言论,是儒家开科授徒的政治教科书。庄子学派对儒家之《书》学思想进行积极阐释,吸纳其中的精髓,加以改造利用,以引《书》、释《书》的形式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借《书》学内容对儒家本身的思想进行驳难,衍化出儒道不同的《书》学脉络体系。

《庄子》论《书》包涵于讨论“六经” 的范畴之内,《天运》《徐无鬼》《天下》三篇论述“四经”或“六经”的大义主旨,对《书》教传统的发生、演变、流传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天下》篇所言“《书》以道事”,后代学者沿用其说,《荀子·劝学》:“《书》者,政事之纪也”,《儒效》:“《书》言是其事也”,汉代《史记·滑稽传》:“《书》以道事”,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书》著功,故长于事”,以上诸家在《尚书》乃古史之书,记述先王政事的态度上,意见一致。庄子及其庄学一派,在自身学说发展的过程中引《书》、论《书》,无疑推动了《尚书》在战国时代的流传,以此窥见儒家以外的诸子学派对《书》的态度,同时对研究《书》学思想对于不同学派的思想历程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 (唐)韩愈撰.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刘异.孟子春秋说微[M].《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5(3).

[7]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9]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1] 刘起.尚书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 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黄怀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6]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7]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8](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9](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钟云瑞,男,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讲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文献。

 

通讯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

邮编:273165    Emailzhongyunrui111@126.com 


上一篇:庄子与道廉文化现代价值探微     下一篇: 庄学中的“言意之辩”及现代诠释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