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道”与“reality” ——以伍尔夫的《蒙田》为证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8/15    点击:1236




“道”与“reality

——以伍尔夫的《蒙田》为证

亳州学院教授   王虹


摘要: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中国道家所尊崇的“道“的境界。是事物的本质

和生命的核心,是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因此,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和谐”与“美”,它是文学和艺术产生的根源。通过她在《蒙田》这篇小文中的描述,利用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伍尔夫眼中的“现实”即是“道”。

 关键词:伍尔夫;reality”;《蒙田》;“道”

 Abstract:Woolfs Reality refers to something in the world,which is the real Law

of the nature,and in China,its called Tao.Its the nature of the things in the world,and the lifes cole.And its the rule of all developing and coming into being.The Law is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which is called Reality by Woolf.Through her Montaigne,we can see what her Reality means,its Chinese Tao really.

Key words: Woolf; Reality; Montaigne; Tao;

                              

中外作家具有共性,体现在诗学上,则更是让人一目了然。但针对作家个体,是如何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领悟的呢?各个作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伍尔夫使用的一个最为关键的词就是Reality”,即所谓的“现实”。

伍尔夫屡次提到的“现实”到底是什么?中西诗学当中对于“现实”的界定是有区别的,西方诗学里的“现实”是认知的,中国诗学里的“现实”是感物的。共同之处是无论中国诗学还是西方诗学,都认为“现实”指的就是“艺术之本”,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源。通过对伍尔夫一些评论里对所谓“现实”的说明,有人认为,伍尔夫眼中的“现实”更符合中国诗学“现实”的内涵,更偏向于作家或艺术家与世界或自然之间的“心物契合”和“观物取象”,是诗人在创作前或创作中偶然抓到的“事物的核心”和“本质”。这种核心和本质她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语言来更精确的描述,于是,只能把它叫作“现实”,其意为“真实”或简而言之,就是“生命”,或“生命的本质”。“清醒而确切的说,生命是最奇特的,其中蕴藏着现实的本质。”(Woolf,1980:113)很多人从中西诗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所谓的“现实”到底是什么,最终也没有为它找到一个更加确切的术语来代替。而综观伍尔夫的作品和随笔,特别是通过对于随笔《蒙田》的阅读,读者会慢慢为伍尔夫眼中的“现实”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那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是万事万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和谐的,因此产生美。作家和诗人一旦用心体会到了这种“美”,就会产生灵感,这种灵感,就是对所谓“现实”的及时把握。张隆溪教授曾经在《道与Logos》中探讨过“道”的本质,以及其与西方世界里的Logos的共通之处。而在笔者看来,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LAW”,是大自然当中的一种规律,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不言的东西其实就是真正的“现实”,是一切艺术产生的根本。
    “道”的体会和把握,首先要借助“心游”的状态,逐步进入“心斋”和“坐忘”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精神上的“逍遥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在艺术创作之前或之中,都会进入这样的“虚静审美”的状态。这种“虚静审美”的状态,是道家尤其提倡的,最终达到的境界是“物化”、“朝彻”和“见独”。这个“独”,其实就是“道”,是伍尔夫所谓的“现实”。


    在《蒙田》中,伍尔夫写道:“如果我们请这位生活艺术大师说出他自己的诀窍来,他大概会劝我们退隐到自己楼房的内室里,看看书,听任思想自由驰骋,把经帮济世之业让给别人。退隐和思考——这肯定是他所开的处方中的两味主药。……这位先生眼睑下垂,脸上带着做梦似的迷迷惑惑的神气……”(伍尔夫,200915

退隐,是感悟“道”的必由途径,同时,蒙田这样的表情和南郭子綦悟道时候的表情何其相像?“面如死灰”、“形如槁木”,这是一种非常专注的体道状态。此时反观内心,做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逍遥”,而脱离现世的纷扰与精神桎梏。“习俗不过是专为胆子小的人所设想出来的一种方便之计,因为他们不敢让自己的灵魂自由升腾。” “让我们守住自己这热气腾腾、变幻莫测的心灵旋涡,这令人着迷的混沌状态……”“这种自由是生命的精髓……对于幽居独处的人来说,还有另外一个监督者,一个无形的检查官,‘内在的保护人’……这位检查官才能引导我们获得一种正常状态——那才是一个教养良好的灵魂所能达到的那种优美境界。”蒙田幽居独处时候的状态,其实就是“半人半神”的虚静状态,是作家精神上的逍遥游,这种精神自由的漫步状态是伍尔夫尤其推崇的,她喜欢反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灵魂和大自然之间进行对话。她相信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个世界只有有缘的眼睛才可以看到,只有有缘的心灵才可以感受到:“也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处于沉睡之中;也许,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的一切只有具有我们如今缺乏的某种感觉的人才能看明白。”这“另一个世界”里即有伍尔夫所说的“现实”,而这“某种感觉”,蒙田拥有,伍尔夫同样拥有。这就是虚静审美的境界,也是文学和艺术产生的根源。文中所提到的检查官就是“道”的化身。所谓“教养良好的灵魂”其实就是一个真正的悟道和体道者的灵魂,是“藐姑射之山”的“绰约若处子”的神人。

她又引用蒙田的话说:“这种甚至在幽居独处之时也能保持井然有序的生活,才是至善至美的生活。”(蒙田《论改悔》)“他得依靠自己的智慧之光,依靠自己内心的均衡去获得那种平静状态——它尽管变动不居,只要得以掌控,就无碍于灵魂去进行自由的探索和试验。” “也可以由于心中的联想而饶有兴味。美是无处不在的。美又与善紧密相邻。”人生的永恒宁静,乃人生之大善。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指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因为只有幽居独处,才可以看到最本真的自我,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最为真实的“存在“。这种最为真实的“存在”,既包括自己的存在,还包括自己之外的所有的存在。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处于被“异化”和“遮蔽”的状态,只有离群索居的“退隐”,或是“大隐隐于世”的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状态,才是人生之大善的境界。“此在自拘与它本身中了。” “领会本身就是一种能在,这种能在唯有在最本己的此在中才必定变成自由的。”(海德格尔,2006)而“精神自由”是美和艺术产生的必然条件。

蒙田说:“我们知道,只有两三位古人走过这条道路。但后来就没有人跟踪前往了;因为,追随灵魂那漫无边际、变化不定的步伐,揭破它那深藏内部的迂回曲折,掌握它那许许多多细微、灵活的变动——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比表面看来要难走的多。这是一种新奇而特殊的工作,要进行它,须得脱离开世上那些一般的、最受赞许的事务。”(蒙田《论训练》)

伍尔夫继续说:“由于对极细极微之事不断进行试验、观察,他终于奇迹似的将构成人的灵魂的种种难以琢磨的成分进行了调整,使之和谐。他全力抓住了人间之美。他获得了幸福。” “但是,我们一面兴趣盎然地观看着一个人的灵魂在我们眼前活动的这么一种迷人的景象,同时,一个问题也就在我们的心中产生:‘难道快乐就是人生的目的吗?’对于灵魂本性的这种极大的兴趣究竟从何而来?……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世界上的美是否就是一切?也许,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才能说明这个奥秘吧?对这个问题能有什么样的答案呢?没有。只能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什么?’”此中所提到的“美”、“和谐”、“幸福”、

“快乐”、“极大的兴趣”都与中国的“道”密切相关。“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不可授。“不知道”三个字本身就蕴涵着极大的道的哲理性,所谓“不知道”其实就是体悟“道”的某种状态,因此才会产生伍尔夫提出的这些问题。
    其实,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如果伍尔夫可以接触到中国道家哲学与文化,就会为以上的问题找到答案。因为所谓的“另一个世界”就是“道的世界”,所谓的“美”与“和谐”,亦即“道”的呈现和表达状态,也是“道”的本质。因此,“快乐”和“幸福”将会是不言而喻的“体道”后的结果。蒙田感觉到自己的一生是快乐的一生,并且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同样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这些,无疑是对道的肯定和对自己的“快乐”生存哲学的肯定。庄子哲学,就是快乐的哲学。读庄使人心宽而意大,可以彻底忘记人生的烦扰和忧愁,可以看淡是非与生死,旷达恣意的享受现世生活。蒙田所进入的这种状态,就是忘记周围的存在,物我合一,与天地同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是快乐的,反观自我,宁静闲适,而此时笔下出现的艺术作品,则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和生命。这也是伍尔夫极端推崇蒙田的原因,她把蒙田的艺术创作,看作是真正的把握住“现实”的内核的结果,因此蒙田的艺术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艺术欣赏价值。因为它体现了“精神的实质”和“生命的内核”。
    庄子哲学又是美的哲学。一个真正可以体会到大自然之美和人的生命和谐之美的人,就是一个悟道很深的人。把人置于天地之间,让心灵与自然对话,贴近大自然,找寻心灵的皈依,就会感悟到人生的至美心灵体验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蒋孔阳说:美学思想,重视的……是艺术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宇宙原理,以及与冥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人格。这样的要求艺术家,通过超功利的审美途径,即自然无为、无功无利、忘我忘物的审美观照态度,在审美心态上达到一种对现实的精神超越,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最高人生境界。游心于物之初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游无穷静而与心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所有的这些都是中国从古至今伟大的艺术家所能够拥有的创作境界,也是艺术家人格境界。拿这些来衡量国外作家的创作境界和艺术家人格,又何尝不可以呢?

                                 

回过头来看一下伍尔夫自己在创作中对于“现实”的把握。纵观中外,小说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进步和演变。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生活故事化的展示阶段;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以人物内心世界审美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展示阶段(刘再复《性格组合论》)。而伍尔夫的创作手法,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创作境界及艺术家人格正是这第三阶段的突出代表。《到灯塔去》是一种绝对的意识流动,拉夫人对“灯塔”的凝视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漫游”,是一种“心物契合”的境界。作品中,伍尔夫用文字尽情的展示各种人物内心的图景感觉幻觉、闪念情感拼搏、、想象情绪变化等等逐一被隐晦的表露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内心独白,也是一出出内心电影的放映。我们可以从人的内心图景当中,从人的情绪当中深切的感受到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深化了的人物性格,它以意识的流动、感性的知觉和情绪的发展作为最好的诠释方式。而伍尔夫绕过一切生活的表象,所捕捉到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一种“内心图景”和“意识流动”吗?用伍尔夫的话说,那是某一种蕴涵在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物品与人内部的某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言传的东西,这种东西的的确确的存在,只有敏感的心灵才可以把握。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这样说:“‘现实’是什么?它似乎是某种非常飘忽不定非常不可靠的东西——时而现身为尘土飞扬的马路,时而呈现为大街上的一小片报纸,时而又成了阳光下的一朵水仙花。它能使屋里的一群人快乐,并使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被人记住。……使静默的世界比言说的世界更真实……”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在瓦……,在屎溺。”伍尔夫正是由于捕捉到了“道”的存在,才可以放飞自己的艺术生命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也才可以诞生出那么惊世骇俗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她的评论中,围绕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依然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以及“大美无言”的——道。
    因此,伍尔夫笔下的reality”应该用一个最精确的汉语术语来表达,那就是 “道”。“道”在西方,被翻译成很多术语,其中一个就是“logos”,亦即“逻格斯”,其本意为“逻辑”。如果把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看成是一种客观的“逻辑”存在,这样的翻译未尝不可。如果依据伍尔夫对这种“大美”和“和谐”的理解,“道”和“现实”的契合却是极其让人欣喜的。 

参考文献:

[1]Woolf,Leonard.An Autobiography.Oxford:Oxford Up,1980.

[2]维吉尼亚·吴尔夫. The Common Reader[M]刘炳善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Virginia WoolfThe Common Readertranslated by Liu Bingshan.Beijing: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Press Co,2009

[3]高奋.中西诗学观照下的伍尔夫“现实观” [J].北京:《外国文学》20099月第5

Gaofen, Virginia Woolf’s Sense of Reality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s Research Contexts.Beijing:Foreign Literature.September,2009.Volum 5

[4]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J].北京:《学术月刊》19823
Jiang Kongyang,Comparative Study to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 Thought and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Beijing:Academic Monthly,1982,Volum 3

[5]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节庆合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Chen Jiaying and Wang Jieqing.Beijing:Free Press,2006

 



上一篇:庄子思想的社会影响     下一篇:“道”与“逻各斯” ——“道”的共通性、丰富性和不可译性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