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研公告: 关于成立2024年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的通知
庄学研究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

电话:0558-7190258

邮箱:ahszzyjh258@163.com

邮编:233500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详情展示

庄子的自然生态环境思想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1    点击:1299




庄子的自然生态环境思想

宿志远

(蒙城县委统战部,安徽,亳州,236800)

 

 

[内容摘要] 庄子作为“世界史上50个环境哲学家”之一的道家思想的奠基和传承者,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应当吸收和学习庄子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和构建生态文明的美好社会服务。

[关键词] 庄子;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生态环境。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人民群众新期待,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五部分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作者简介] 宿志远(1963——  ),男,安徽亳州蒙城人,蒙城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庄子的生态环境思想和养生思想。

在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同时,使我们也认识到了当前人类面临种种棘手的难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调、自然破坏等现实问题,人类不得不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陶醉中惊醒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文明自此光辉不复;我国古代许多先哲也不乏有关自然生态及环境问题的论述,庄子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是被列入“世界史上50个环境哲学家”之一,是极具生态环境思想的重要人物。庄子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对天理、人情的玄览、洞察、认知、思索,提出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慧见卓识,开创了天下环境伦理思想的先河。他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认为有了这一境界,遵循这一规范就会产生一种渗透于自然万物的关切情怀和生命体验,从而自觉地与自然同体同德,与自然万物相亲相爱,而不会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

庄子向往的人类生活环境是:“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1](《庄子·马蹄》)。

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也”[2](《庄子·大宗师》)的睿言就深刻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当平等的至理。要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树立“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3](《庄子·秋水》)的思想。庄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有自己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的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它们各自的本性,遵循它们各自的规律,不要刻意妄为;天下最纯正的道德就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保持它们自然的禀赋和天真的性情;否则,必然扰乱自然界的秩序,给原本和谐的自然界带来纷乱,甚至造成灾难。

“人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4](《庄子·山木》)。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有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5]。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他想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天人是合一的、没有隔阂的。他强调尊重人的本性,提倡自然朴素,主张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非自然的主宰。

庄子尤为重要的两个思想分别是“物我同一”[6](《庄子·齐物论》)的生态认识情怀和“万物不伤”[7](《庄子·缮性》)的生态爱护观念,而其中又以“物我同一”的生态认识情怀占据主导地位。庄子所谓的“物我同一”,也就是天人和谐的意思,其中包含了四个相互制约而又联系的因素,即“人与天一”[8](《庄子·山木》)、“物无贵贱”[9] (《庄子·秋水》)、“顺物自然”[10](《庄子·应帝王》)、“万物不伤” [11](《庄子·缮性》)。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人只是被包含其中的,并且万物是相互蕴含,物我是相互依存的。

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

庄子继承并发挥了我们祖先“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他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因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12](《庄子·天道》)。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3](《庄子·齐物论》)。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大本大宗”:“天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地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14](《庄子·天道》)。“大本大宗”即最根本最主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为此,庄子进一步发挥了道家“无为的理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尊重自然的重要表现。“从容无为则万物炊累焉”[15](《庄子·在宥》),“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16](《庄子·天道》)。“无为”就是要顺应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17](《庄子·秋水》)。“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昌盛,源源不断,用之不尽。

庄子反对人们以“鲁莽灭裂” [18](《庄子·则阳》)的残暴手段肆意破坏自然,主张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生产财富。庄子把既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又了解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真人”、“至人”,指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19](《庄子·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环境协调,叫做“与天为徒”[20](《庄子·大宗师》)。无视自然规律,随心所欲,一意孤行,叫做“与人为徒” [21](《庄子·大宗师》)。这种人注定要失败的,最终逃脱不了大自然的惩罚。

因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22](《庄子·大宗师》),人终究战胜不了天,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人的意志改变不了的。因此,国家在颁布政令时必须以自然规律为准,尊重客观规律办事。

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粗暴做法,庄子表示极大的愤慨。“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栈,马之死者十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23](《庄子·马蹄》)。“烧之,之,刻之,雒之”,“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都是人类种种干涉手段形象化的具体表现。随着人类干涉自然、破坏自然活动的升级,马死的数目也逐渐增多,“马之死”则象征由于人为破坏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以至毁灭的悲惨结局。

当人们刚刚跨入文明的门槛,庄子便以智者的敏锐,洞察到人类生产活动会干扰或破坏自然环境,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万物、保护环境、呼吁“无以人灭天”[24](《庄子·秋水》)。由此可见庄子早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就明确表达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5](《庄子·齐物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

庄子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悟出:人类将大自然万物可以区分为高低贵贱、有用和无用是一种片面的、简单化的、错误的想法。若从“道”即自然界本身来看,物无高低贵贱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26](《庄子·秋水》)。大至展翅万里的鲲鹏,小到蝼蛄、朝菌,形体虽各有大小,生命虽各有长短,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27](《庄子·齐物论》)。所谓“有用”与“无用”,完全是人为的主观划分,自然界绝不存在无用之物。以树木为例:“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28](《庄子·人间世》)。庄子在此指出,人类在评价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价值时,犯了狭隘的功利主义错误,即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忽略了万物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事物内在的联系。事实上,有些在人看来是“无用”的东西,对大自然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在与东郭子论道时,庄子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29](《庄子·知北游》)。蝼蚁屎溺象征自然界中渺小、卑贱、肮脏的东西。庄子通过形象、生动、风趣的比喻说明,这些东西的存在也是合乎道的,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的结果。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因此,从的角度来看,自然万物决无高低贵贱、有用与无用之分。

庄子主张物无贵贱的另一理由是,自然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0](《庄子·逍遥游》)野马,喻天地之间升腾流动的阳气;尘埃,喻至微至小之物。即使是一粒尘埃,看起来与天地之气毫不相干,事实上却是息息相通,每时每刻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周密观察,已初步觉察到食物链的存在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蛆甘带,鸱鸦嗜鼠[31](《 庄子·齐物论》)。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以植物、动物为食,麋鹿吃草,蜈蚣吃虫,老鹰和乌鸦则爱吃臭老鼠。而且,万物之间又是互相转化的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32](《庄子·知北游》)。人们不应对臭腐(如屎溺)持有偏见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33](《 庄子·知北游》)没有臭腐的滋养,便无法生长出神奇的生命。

庄子最后把“道”归结为“在屎溺”,正是为了强调这一思想,这说明庄子对自然界的整体性有较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庄子也多次提到:“不同同之之谓大”,“有万不同之谓富”[34](《庄子·天地》)。“不同”即保持多样性,“不同”的物种越多,大自然越富有。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们却热心于简化它。被简化掉的往往是那些在人们看来“无用”的东西。因此,庄子反复阐述“物无贵贱”的思想,警告人类“无以人灭天”[35](《庄子·秋水》),勿以人的需要而毁灭某些物种。

四、“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行…”;“何谓天?”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

“道”的本质是“自然”。庄子对天地自然也无限崇尚,他热情赞美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36](《庄子·天道》)。自然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作用无限而伟大,因此古代的先哲无不崇尚自然,赞美天地。庄子认为,“道”是覆盖和负载万物的,它广大而又丰盛,而君子不可以不去掉心智而师法自然。

何谓“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行;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37](《庄子·大宗师》)。庄子的“道”包容一切,超越经验,无目的而且自本自根,它是万物生成演化的依据和法则。

庄子的“道”具有对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批判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万物因为“道”的自本自根性而获得根本意义上的平等,因为没有更深刻的根源来说明对万物的价值可以进行等级排序。

庄子的“道”包含宇宙之大,又不遗漏纤芥之小。一方面,宇宙整体就是“道”;另一方面,“道”的包容性又表现为它与万物相统一。万物之“德”(德者,得也)也就是被完整呈现之“道”,遵“道”而重“德”是人和万物理想的存在方式。用现代环境术语说,万物之“德”就是万物的生命及其绵绵不绝的创造性。在现代自然环境伦理中,人与环境(从局域的生态系统到整个宇宙系统)的统一性和每一个体的生命展开就是“道”。

庄子的“自然”即天然。它是无为和自然而然。“何谓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38](《庄子·秋水》)。“恶乎介也?”[39](《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40](《庄子·养生主》)。这里庄子说的“泽雉”十步一啄是泽雉的自然,(右师)一只脚也是他的自然。人对这一切的伤感或惊恐都是多余的,对这一切的言行可能都是画蛇添足,因此庄子强调对自然本性的维护和回归。庄子对自然的崇尚,对人为的厌恶,反映出文明进程中人对自然的背离,自我意识的狂妄膨胀,恰恰这种病态也正是现代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迫原因。

庄子本身无意于提出什么自然生态环境伦理,他在对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中折射出自然生态环境伦理的光芒。

五、“与麋鹿共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生态美学思想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同属一个生命场,人与自然之间该相互依存、和谐相处、构筑一个生态完美与人相共生的美好画面,人的行为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41](《庄子·天下》)、“与麋鹿共处”[42](《庄子·盗跖》)。庄子是一个非常浪漫主义者,他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美学价值。

生态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不仅需要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而且需要人们具有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宇宙观。生态美的建设,是社会新的发展,是人类新的进步,它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

庄子曾和惠子辩论:“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匠不顾。’”庄子回答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43](《庄子·逍遥游》)。惠子用狭隘的功利主义眼光衡量万物的用途,以为只有合乎规矩绳墨的树木才称得上“有用”,因此,庄子批评他是“有蓬之心”[44](《庄子·逍遥游》)。在庄子看来,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样离不开大自然。当人们郁闷、孤独时,若能在广阔的原野上漫步,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徘徊,倾听林间的鸟鸣和风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大自然交流情感,将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振奋!何等的惬意!故庄子满怀深情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45](《庄子·知北游》)!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庄子主张用非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对调整当今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十分有益。从庄子的思想中吸到了美的灵感,悟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美学精神。如果仅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满足人类世代需要出发,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以说仍是一种低级的浅层次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庄子则尤为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精神层面的作用,其生态美学思想之智慧与深邃足以令今人深思、醒悟!

注释:

[1]《庄子·马蹄》第108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2][19][20][21][22]《庄子·大宗师》第10页、69页、70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3][9][17][24][26][35][38]《庄子·秋水》第200页、204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

[4][8]《庄子·山木》第249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5]《庄子·秋水》第182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6][13][31]《庄子·齐物论》第20页、22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7][11]《庄子·缮性》第190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10]《庄子·应帝王》第80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12]《庄子·天道》第115页,见庄子著《庄子全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1月。

[14][36]《庄子·天道》第155页、162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15]《庄子·在宥》第103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16]《庄子·天道》第134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18]《庄子·则阳》第333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23]《庄子·马蹄》第92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25][27]《庄子·齐物论》第18页、22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28]《庄子·人间世》第53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29]《庄子·知北游》第190-191页,见庄子著《庄子全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1月。

[30][43][44]《庄子·逍遥游》第1页、9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32][33][45]《庄子·知北游》第233页、245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34]《庄子·天地》第115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37]《庄子·大宗师》第65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月。

[39][40]《庄子·养生主》第26页,见庄子著《庄子全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1月。

[41]《庄子·天下》第390页,见宋海峰编著《庄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月。

[42]《庄子·盗跖》第379页,见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3月。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庄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张光朝责编,李宏责校.庄子全译[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

[3]文史哲译.庄子白话全译[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4]《以“四个全面”为指引走向生太文明新时代》.山东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求是》杂志2015年第十六期第5153页.北京,《求是》杂志出版社,2015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通讯地址: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周元西路146号统战部办公室

联系电话:18956782786

上一篇:庄子与生态文明     下一篇:论庄子道德修养对审美体验的转化

地址:安徽省蒙城县博物馆电话:0558-7190258邮箱:ahszzyjh258@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省庄子研究会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7003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