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不忘其所始 不求其所终 ——兼析庄子超脱的人生哲学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4/4/8 10:13:11



不忘其所始 不求其所终

——兼析庄子超脱的人生哲学

 

张安礼 


一、概述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独具匠心的《庄子》尽是“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语),可以让人品味人生,学会逍遥。庄子让人们放开胸怀,站在更高的境界来看待我们的人生。在庄子看来,达官贵人拥有权力地位,享尽荣华富贵,却终身受人驱使——“不逍遥”。相比之下,庄子更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爬行的乌龟。(“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篇》)”

史料显示,庄子生活在一个各国诸侯混战称雄的时期,残杀、剥削、掠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人们造成了不堪的悲剧。庄子超脱冷漠的外表之下,是他内心深处浓厚的愤世嫉俗的苦闷,是他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艰辛探索。透过庄子生动形象而又幽默诡异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完全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境中和人生的边缘上来反思人生,反思自我存在的价值。庄子的思考具有终极的意义,他的哲学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哲学,

 

二、当下即是,“受而喜之”

庄子是一位真正追求心灵自由、精神逍遥的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分析可见,《逍遥游》者,“游”于逍遥之境也。“逍遥”,神昂志畅,意远情适,悠然自得;“游”,即在社会中与人与事及精神的相互往来间游历。庄子设计了达此理想境界的途径,首须“无强”;而欲“无强”,要在“无己”(无名、无功、无利、无禄、无权、无势、无尊、无位);若能“无己”,不别“大”、“小”之境,自能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份,即可见“逍遥”一也。惟其“无己”,方可有己之精神“四达并流”情畅志荡,心遥意远,达到怡然自得之境。

《庄子》用汪洋恣肆的夸张语言,描绘了一个摆脱一切束缚的逍遥人生。庄子让我们领悟到超脱的生活哲学,懂得顺其自然。

“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就是说,不要忘记自己生命的本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却了生死的变化而复归于自然。这就叫作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的力量去辅助天命之常,做到这些就是真人了。

庄子告诉人们,不要以人为的方法去帮助自己天机,就让它自然,就是这个自然样子,只是当下。所以后来禅宗把它浓缩了,经常用“当下即是”这句话——只有现在,生命就在现在。当下即是,这样才是得道之人。“当下即是”,这是创造和谐、美好人生最应该懂得的哲理。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大多数人的习惯总是一方面向后看,然后又有悔不完的过去;另一方面又太重视未来而有过多幻想的憧憬。何不多看“当下”一眼,以避免悔恨和恐惧的煎熬?回忆过去、憧憬未来都很容易,而能够懂得紧紧把握“当下”,好好运用,努力收获,那就难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所能把握的,唯有“当下”而已。生活在今天,就不要悔恨已经过去的时光没有好好享受,也不要依赖于尚未到来的时光。只有“当下”这一刻是你的。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只有你把握“当下”的分分秒秒,就不敢浪费时间,不为无益之事忙得毫无道理,那你将可以生活得很充实、很丰盈、很快乐。

一生很短暂,你在这小小的地球上只不过活一次,俗话说,“人生不过百。”所以,宝贵的日子切莫荒废,不要追思过去,不要期待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将来是渺茫不可测的,只有“当下”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此即庄子“受而喜之”。

庄子“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终”,接受自然赋予的平淡,乐于平淡的生活,不求高官厚禄。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

庄子自己辞却楚王的礼聘,不肯作相。司马迁记述道:“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所要求的是个人顺其自然的精神自由(以快吾志)。

庄子是一位读书人,具备入仕的基本条件但是,“庄子能仕而不仕,是自愿放弃仕途的。”[1]据《庄子》书中记载: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

“相”是朝中文官级别最高的职位。但是庄子没有兴趣,就是乐意自己当下的时光。

当下即是,“受而喜之”。高质量地过好每一天,对生活充满热度与激情。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由它的生活态度来决定的。抓住“当下”,让生命的火花结成硕大的果实,这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不管生活如何艰苦,每个人都应该把当天的工作做好。人的一生就是一天又一天,把一天一天所做的工作完成,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一天的时光逝去,就是一天的终结。你昨天一定做过一些愚蠢荒唐的事情,你应该把那些事迅速忘掉。同样,纵然你有值得炫耀的过去,或有值得标榜的身世,也不要提它。好好把握“当下”,把握人生的每一刻,珍惜你现在的时刻,尽情地享受生活。

有句话得再通俗不过了,“一天一个现在”。所谓“当下”,即是现在,即是此时此地。所以在今日这一天,要是不做好今日的事情,以后便永无今日让你做这件事了。为此,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会抓住“当下”每一分钟,认真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在庄子看来就是顺其自然。“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皆是,不须外求。”[2]“力争上游”、“积极有为”,违反庄子所秉持的道家“无为”的生存规律,不是庄子的人生理念。顺其自然、崇尚无为和逍遥,是庄子生存哲学的重心。随波逐流与世沉浮,在庄子的生存理念中并非贬义,而是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人生通达的智慧。所以,顺其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要义。

庄子崇尚自然,“受而喜之”(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他乐于过清贫乐观、顺其自然的生活,最终得以保全其清廉的人格而被后来的无数文人墨客的仿效

 

三、知足:五者皆生之害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反对“物质至上”。庄子超脱的人生观还表现在其对“知足”内涵的独特认知。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一个人当一开始拥有那些平常的幸福和快乐时,人们常常会觉得拥有的太少。他们会有更多更新的欲望,但是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就算抛尽得来的(名利)东西,也不一定能换回过去那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所以,人要有一颗知足心,知足是福。

庄子是怎么看待“知足”的呢?“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过河,不过满腹。”这里,庄子说得很明白,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而已;鼹鼠到大河里饮水,也不过喝饱肚子。庄子拿自然界两个小动物作比喻,贴切而形象,但是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是天上飞的,或者是土里钻的,小人物、小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够了。

这就是庄子视野里的“知足”,而事实上会是怎么样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古代有个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某天,富翁的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财,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富翁拿出两根金条,从墙头扔了过去。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了两根金条,这需要他们不知多少日夜才能挣到的一笔大财富,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计也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地。”女的说:“不行,买地显富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摇头说:“藏到炕洞里会叫贼偷去。”他们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富翁对太太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了,也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是这么简单。”

贫穷时无牵无挂,过好眼前的生活即是快乐;富有了想得太多,无尽的担忧压在心头,哪里还体会到快乐的滋味?对此庄子有言“人欲不可饱,亦不可纵”(《天地》),欲望极盛必招祸染病。而少欲则不会损精伤神,不会劳气伤身。克制欲望有利健康,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科学的。

因此,人要“知足”,过度的欲望有害肌体与心理的健康。对此庄子指出人的五种欲望的“失性”后果:“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他认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思想,都存在欲望的要求,对这些欲望应该顺其自然,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时应把握好尺度,决不能放纵。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滑向另一极端。上面富翁夫妇、铁匠夫妇,一家似乎“有余”,一家似乎“不足”,没有把握好尺度。

庄子强调“知足”,做到“知足”。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拥有快乐。人是一种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对待生活贫富、贵贱、名利、地位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劣,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失败。

“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3]庄子生活清贫是古代著名的清廉者。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一生是在极度贫穷的物质生活中度过的,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极度富裕的。庄子曾做过短期的漆园小吏,生活十分贫困。为了度日曾经垂钓于濮水、上山砍樵换粮、编卖过草鞋,更有断炊借米下锅之急。

据《庄子》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从这则寓言可见,庄子衣食不足,难以维持温饱。庄子断炊了,需要借粟下锅。庄子家境贫寒,几乎终身布衣。在古代,读书人不当官,就没有固定生活的经济来源,可以想象其生活的贫困程度。

庄子很“知足”,他精神境界崇高,始终追求一种顺其自然的逍遥生活。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当下社会充满了金钱、地位、名利等使人心动神驰的诱惑和困扰。在此种生存状态下,要做到“恬然不动其心”,不为权力所争,不为名利所诱,不为金钱所累,不为“灯红酒绿”所吸引,对人类而言,简直是一种挑战。

 

四、结语

庄子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就是说,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是无限的,要遵循中虚之道,不要私心满腹,患得患失,弄得形劳精亏,积劳成疾,必“殆而已矣”。多私是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情满腹,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终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庄子认为只有心底无私,才能胸怀大志,不计功名利禄,才会知足长乐,乐观坦荡。在庄子看来,社会的非理性发展、文明的异化就会促进欲望的疯狂滋长。而欲望是养生的大敌,因为有欲则不安,不安则不静,不静则害身。由此庄子提出了让人心如止水知足、过好并乐于接受当下的超脱人生观。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具有两面性,因此,为人处世也要掌握两分法,正所谓“天下没有盛开百日的花朵,天下也没有不散的宴席”。故而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宜求全,不宜把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放,要适可而止,自知满足,在自己的事业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急流勇退,这样才能保持人生完美,得以善终。为此,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会抓住“当下”每一分钟,认真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宁宁:《庄子十日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张安礼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委党校教研室哲学硕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