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子思想与和谐共生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3/11/29 10:18:14



庄子思想与和谐共生

 

安徽大学  土建榕

 

内容摘要:中国哲学强调和谐共生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共生共荣。庄子之和谐共生思想,以超越的“道”作为形上基础 ,以本归自然之态度,去寻求人生真实的解脱与安身立命之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庄子和谐共生思想进行梳理,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人内在心灵的和谐。将庄子的和谐共生思想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运用于现代社会,不仅对个人成长有指导性意义,甚至对民族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有着参照作用。


关键词:庄子;和谐共生;道 


    一、引言 

  中国哲学的整体进路是强调主客的交融与天人合一,即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和谐共生思想就是一个重要表现。道家文化以“道”为基础着眼于天地宇宙的整体运作, 追求整体的协调发展。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道的本性,强调人的自然天性、自由自在和精神独立,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庄子思想中的很多因素都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因此, 对庄子的和谐共生思想进行梳理, 考察庄子思想中到底哪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庄子的和谐共生思想 

  庄子和谐共生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逍遥游》中有一段描写:“莫知其所终,亦莫知其所始,猿猱弥猎,鸟兽弥雕,人之情常异,或喜或怒或惊或乐。故变化无穷,而道亦无穷。”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它是无穷无尽的,永恒不变的。在庄子笔下,“道”是一种超越一切形式和名称的本原性力量,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为。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不可知道,只能通过直觉和感悟来体会。它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准则。对庄子和谐共生思想的探讨离不开其对“道”的认知,经此梳理,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现代科学似乎总是喜欢将人与自然划分开来,似乎人从拥有社会性的那一刻开始就脱离了自然,站在了与自然对立的一面,甚至把人摆在了比自然更高的地位上。我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公平享受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欲望膨胀,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过度猎杀和利用。过于掠夺地球自然资源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自然环境失衡的恶果,进而把人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道家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万事万物本质是一样的,世间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庄子哲学以“道”作为出发点,认为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即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或杀戮。正如《庄子.齐物论》云:“唯达者知通唯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若只从物之用的这一方面来看物,则物各有其用,也各得其性。人相对万物而讲,并不是更高一级的存在。概言之,庄子所体察到的宇宙,是一个整体且高度互联的生命系统,整个宇宙中的万物互通、相生相克、千变万化,人类同样不例外。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自然生长。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的。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万物的多样性和美好性,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和偏好来判断和评价万物。当我们不从功力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自然,自然而然就会有“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的体会。总之庄子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万物一体”思想,为今天的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应当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状态。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最大障碍在于相互之间的观念差异和利益纠纷。在协调观念差异方面庄子认为许多纷争的缘由都是由于个体或学派对差异缺乏理解而陷于自己的一得之见引发的。人之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引发无数主观是是非非的争执,产生武断的态度与排他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成心”作祟。《庄子.齐物论》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儒墨两家的争论就是由于陷于自己学派的一曲之见,斤斤计较于彼此,人我的是非争论,执着于一己的观点去判断他人。不同学派的各种争论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黑向分明的,在彼此之外,往往还有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五者、第六者,庄子在此申论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那面对不同人之间的观念差异该如何做呢?一方面《庄子.秋水》里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语于冰者。”人与人之间,认知不同,风景自然各异,和层次不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是一种无谓的消耗。另一方面庄子提出了“顺人而不失己”(《外物》)、“内直而外曲”、“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人间世》)、“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等处世原则。庄子认为,在自我与他人的观念无法趋同的情况下,自我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尽量随顺他人,而在内心秉持自我的追求,正所谓君子合而不同。一方面做人处世要有如水般的张力,懂得灵活变通,随遇而安,另一方面无论外境如何变幻,都坚守内心,不随波逐流,故而,简言之,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处世要原则性与灵活性二者兼具,也即“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庄子的思想是“重内而轻外”,所以他逍遥自在,身心富足。

面对名和利,人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在现今社会上, 不少人似乎将名利看成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价值尺度。人们为了金钱、权位、名声而整日拼搏劳碌,时刻处于一种十分焦虑的状态。如果追逐不到,常常会痛苦万分,乃至一蹶不振。而一个人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不再汲汲于求、患得患失,才能让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享受生命的幸福与安宁。(《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这是从超然大道的立场出发, 认为各种名利都是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人间世》) 也表明了庄子对于人间世的态度,即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人世间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和掌控的,要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明白人类的局限性,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与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取向刚好相反, 庄子崇尚一种不为物物所累的简单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是其对待名利“自然任之”态度。“立于宇宙之中, 冬日衣皮毛, 夏日衣葛絺。春耕种, 形足以劳动;秋收敛, 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 而心意自得。” (《让王》) 也正如在《齐物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态度一般, 不执着于自我,功绩,名誉,惟有如此, 心灵世界才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和诱惑,。如果人人都不对名利有追逐之心、顺其自然,就会远离患得患失的痛苦, 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山木》) , 人与人之间才能减少许多的利益纠纷,更好的达到和谐共生。

   (三)内在心灵的和谐

与自己和谐相处,就是要避免外物对心灵的干扰。庄子认为,要实现人格的真正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身对物质的依附关系,不被物物所累,过平易恬淡的生活,给生命做“减法”,从而实现内在自我心灵的和谐。正如逍遥游篇的主旨讲,当一个人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就会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我认为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和飘逸洒脱。

就顺其自然而言,《秋水》篇有言:“牛马四足, 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 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 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是谓反其真。”。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反对任何违背自然天道的事情, 主张天人合一。庄子对死亡的探讨,对生死关系的理解具有超越时代的性质。“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早就了解死生是自然规律,就像日夜更替一样不可改变。庄子立足于一种超越性的“道”的视角去看待生死,自然会觉得生死只是道的变化,死亡是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延续。庄子妻子死,庄子鼓盆而歌认为“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万物本为一体,生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托体同山阿,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死和命运,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此外在政治方面,庄子也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庄子在《在宥》这一篇中,开宗明义,非常清晰地点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处理的办法,即顺其自然。“故君子以不得已莅临天下,莫若无为。”当我们顺应自己内心的感觉,顺应自己身体的这种本有的觉知,本有的感应的时候,这就是无为。对于外在的环境,外在的一切,我们都不可以执着,都不可以强求。《增广贤文》中有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凡事不要强求。

就知足常乐而言,《庄子.秋水》里有一则小故事。“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它们都不知足,也都没有发现,自己拥有的,正是别人羡慕的。《庄子·逍遥游》有言:“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这个故事本意是描述斥鴳讥笑大鹏,以小年、小知去嘲讽大年、大知。但是,如果我们暂且将斥鴳的无知放到一边,仅仅从它目前的生存近况来看,那又别是一番道理。小麻雀翱翔于蓬蒿之间, 虽然不能与大鹏相比, 但也是自由的飞翔, 这也是一种自由与幸福。这就是庄子“物适其性”的思想, 体现出庄子安于自然本性、知足常乐的心态。追随本心,适应自然,只取所需,不过分贪求,自然不会被外物所累。“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庄子·让王》)

飘逸洒脱方面,在《逍遥游》中庄子说,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耷钫摺�, 这其实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体现了庄子的无条件精神自由的最高人生目标。庄子谈论死是最超迈、最豁达的。在庄子临终时,他的学生想把他厚葬,而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何其超脱。这些都体现了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此外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这两种修道的工夫,在《大宗师》中以孔子与其弟子的寓言来表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的工夫,开辟自我的内在精神领域;“坐忘”的工夫,则由个我走向宇宙的大我,从而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念俱遣”。的状态。(《司马承祯·坐忘论》)

 

   三、庄子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庄子之和谐共生思想,以超越的“道”作为形上基础 ,其思想中优秀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对一代代文人士大夫提供了精神归属,还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到现代人的生活情况,反思现代人的人生目标,调整现代人的生存心态,提高现代人的心灵境界,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老路,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做到外化而内不化”,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在职场等交错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外,要因其固然、巧对妙解。在内在心灵方面,不被物物所累。面对如今社会上人们常常面对的繁琐事务和高压工作,庄子的人生哲学鼓励我们有一种安身乐命的智能,启发我们去寻找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意义所在。强调内心的修炼和感悟,通过适时的休息与调整,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陈少明.“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J.中国哲学史,2001,(04):40-46.

[2] 曹卓,吴春梅.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J.理论观察,2010,No.64(04):44-47.

[3] 高海深.浅议中国哲学史上的“和谐”范畴【J.理论导刊,2007,No.275(10):52-53.

[4] 刘瑞娟.试论庄子心灵和谐思想及对现代人的启发【Z.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26-28.

[5] 李承贵.道家生命意识的关切——《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释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02):24-27.

[6] 王焱.论庄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长江论坛,2009,No.(04):11-13+32.

[7] 徐春根.试论庄子名利观【Z.求索,2005(02):116-118.

[8] 赵保佑.论道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01):14-17.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