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李兵: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不断开创社科普及工作新局面

来源:安徽省社科界    时间:2023/10/10 10:11:27



李兵: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不断开创社科普及工作新局面

 

安徽社科界 2023-10-09 14:22 发表于安徽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为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社科普及工作是党委、政府赋予社科联的重要工作职能,肩负着引领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提升公众人文素养的重大责任,承担着将真理之光照耀人民精神世界、用真理之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光荣使命。新形势下,省社科联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挥“联”的优势、强化“研”的功能、聚焦“合”的成效,有效构建立体联动、研产融合、大众参与的大社科普及工作格局,为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觉站稳社科普及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文化设施建设,都应当把人民需要作为着力点,主动回应社会公众需求,把人民欢迎、人民满意作为目标追求。一是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持续完善分层化、分众化普及机制,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推动人财物力向一线延伸,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坚持把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作为资源聚合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村镇享有率高达10.5%。探索基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合发展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场馆占基地总量的7.5%,确保了优质社科普及资源能够顺畅地向农村等偏远地区流动,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把握人民群众真实需求。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打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点单平台,构建群众点单、基层单位接单、省市两级社科联派单的自助服务系统,实现了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普及产品的精细加工,以好“口味”赢得好“口碑”,有效增强了社科普及工作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三是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开展评先评优、搭建活动平台,持续提升大众参与热情。一批社科“民家”从观众变成主角,不断涌现出以“一线为民”宣讲团、“派河春晖”理论宣讲团、“渡江英雄马毛姐”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为代表的民间社科普及团队,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社科普及活动,推动理论宣讲走进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吹遍村镇社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不断增强社科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是推动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一是彰显文化优势。江淮大地人杰地灵、文化厚重,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从建安文学到唐代宣城、池州诗人群体,再到清代桐城文派,安徽在传统文化领域卓然而立。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百年奋斗历史,同样赋予了江淮大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禀赋。近年来,安徽社科界以探珠采玉之功,先后会同光明日报社、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举办“淮河文化论坛”“徽学大会”“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系列活动,不断挖掘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以安徽文化优势持续赋能社会发展。二是做强人文讲坛。“安徽人文讲坛”是省社科联自主打造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社科普及平台,始终坚持精准化选人选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安徽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200场精品主场讲座、3400余场分场讲座,直接受众800余万人,间接受众5500余万人。在其示范带动下,各市社科联推出“徽州大讲坛”“江东人文讲坛”“铜都讲坛”等一批极具特色的人文社科讲座品牌。三是自觉服务“两创”。坚持在成果打造和价值引领上深耕细作,一方面注重成果打造,资助出版《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中英文版)》《徽州文物谱系》《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安徽红色历史记忆丛书》等有通识性的科普读本100余本;另一方面注重价值引领,积极参与省文明办、省委宣传部开展的各类群众性实践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精准掌握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的根本方法。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做好社科普及工作,必须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出更多优秀社科普及服务产品,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注重整体谋划。年初发布《全省社会科学普及年度工作方案》,紧密结合中央及省委重大战略部署,为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定好调子”“指好路子”“搭好架子”。坚持把《全省社会科学普及年度工作方案》作为社科普及事业的有力“指挥棒”,引导全省社科系统同频共振,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形成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合力。二是注重守牢底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坚强有力引导社科普及工作者敢于发声、积极发声、有力发声。管好主办的论坛、讲坛、沙龙等平台,严把入口关。充分发挥高校社科联和省属社科类社会组织“联络员”作用,在社科“皖军”中广泛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三是注重工作创新。将安徽人文讲坛、社科名家大巡讲、社科普及活动月等老字号招牌推上云端,传播广度和热度实现几何倍数增长。借力本土网红和讲解达人,以六尺巷、包公园、王家坝等地理标志为背景,运用黄梅戏、穿越剧等新颖的创作形式,推出多部爆款IP,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圈粉无数。依托社科普及基地开发红色主题系列VR体验课程,形成了理论宣讲、虚拟体验、研讨交流、户外实践“四步走”教学模式,以新理念赋予社科普及新动能。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应对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的矛盾困难。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和源头活水。随着时代发展,社科普及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立足新方位、寻找新坐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作为。一是夯实基层基础。会同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加强市、县(市、区)社科联建设的意见》,直面县级社科联不健全这一难题,县级社科联半年内增长率达48.3%,极大地解决了组织建设薄弱、工作力量紧缺、经费投入不足、作用发挥不够等一系列衍生问题。二是优化服务供给。以社科普及活动月为主渠道,联动高校、学会、研究机构各方力量,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最大化延伸传播链。运用社科+文艺,以非遗、黄梅戏、傩戏、话剧等艺术化形式赴乡村、工厂、校园开展巡演;运用社科+公益,引导各市、高校社科联,积极培育类型丰富、专兼职结合的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公益咨询和志愿帮扶,推动社科普及触角延伸至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三是深入调查研究。2014年安徽省率先建立社科普及课题研究平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省部级社科普及研究平台。每年聚焦社科普及理论和方法创新发布课题指南,招募骨干力量联合攻关,10年来累计申报量达3000多项,立项400余项。其中“农村基层社区社科知识普及体系建设研究”“安徽省社科普及绩效评价体系和成效评估”等成果,科学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时期制约社科普及工作发展的瓶颈。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社科普及”格局。系统观念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是做好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工作方法。新时代的社科普及工作,只有把握时代性、摸透规律性,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和主导权。一是坚持前瞻性思考。依托自主管理的“安徽省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平台,强化社科普及工作规律研究。前瞻性发布“推进社科普及工作法治化进程”“‘互联网+’背景下社科知识普及的传播机制和创新路径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社科知识普及载体创新研究”等年度课题,相关研究团队借助文科实验室、大数据平台等先进研究方式,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二是坚持全局性谋划。通过出台《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完善社科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手段,提升社科普及工作领导力。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科普及工作,构筑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大社科普及”格局。积极整合社科普及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力量,做到年初有要点、日常多联系、齐抓共用力,使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良。三是坚持整体性推进。统筹解决人才队伍、资金补助、配套设施等各类软实力支撑。完善人才发现、使用、评价、激励和储备机制。每年开展全省社科普及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先评优工作,有效增强了社科普及工作者的归属感和获得感。省市两级社科联机关干部积极投身社科普及事业,先后在国家级社科普及活动中获奖20余项,多人获中宣部、文旅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共青团中央褒奖。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工作,多所高校成功吸引社会力量援建社科场馆。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充分发挥社科普及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重要作用。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新时代的社科普及必须在国际传播中体现高站位、展现新担当,推动中华文化、中国形象更好走向世界。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统筹省徽学学会、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省哲学学会等重要研究力量,开展“徽学大会”“哲学与文明”理论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深入挖掘、提炼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思想精髓,深入总结徽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探索。把蕴含其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文化滋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二是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发挥“黄山会客厅”窗口作用,立足国际视野和创意思维,借助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中外文化创意产业安徽发展大会、世界创意经济峰会“国际黄山”论坛等大型国际活动。用世界名山的高度、历史名城的厚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三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依托泾县黄田古村落、查济古村落、黟县宏村等社科普及基地广泛开展“皖美体验行”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黄田古村落自2016年以来,连续为欧美多国学者和青少年创造零距离人文体验,年均接待量达100余人次。外国友人在古民居吃住,在古祠堂研学,在身临其境中品读徽州,爱上中国。协助省侨联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中国·马鞍山首届“诗城侨英荟”等文化交流活动,让华侨深度体验非遗剪纸艺术、互动参与诗词飞花令……,借文化之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凝聚侨心、侨力、侨智。  

(《江淮》2023年第9期,作者为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