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春鸡闹春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3/9/25 9:24:28



春鸡闹春

邵俊强

 民间喜欢把立春称作“打春”。打春的时候,要给儿童缝制春鸡闹春,儿童戴上春鸡一闹,就会大吉大利,百病不侵。

关于缝制春鸡的来历,淮北民间有一个传说: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百姓受苦,庄周所在的淮北地区古蒙国昨天还属宋国,今天便属楚国,战乱所及,饿殍遍野,白骨载道。而为政者依然横征暴敛,除了岁赋,立春之日还要征祭祀上天的春赋,春赋的开征更加重了春荒。为了讥讽楚国为政者的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疾苦,有一年即将开征春赋之际,庄子就在自己的帽子上缝制了一只大大的布鸡,袖子上也缝制了一只布鸡,在立春那天头顶着布鸡招摇过市,说:“春天来了,春鸡来了。春饥来了,怎么得了!”乡邻见了争相效仿。楚威王见到乡民头戴春鸡发泄自己不满,为了笼络人心,便取消了春赋。为了纪念庄子对统治者的反抗行为,以后每年立春这天,乡民们都戴上缝有春鸡的帽子闹上一番,纪念庄子的同时,提醒统治者减轻赋税。日久天长,立春缝春鸡的行为沿袭下来成为习惯,春鸡也缝得比先前小了许多,只具有象征意义。到了东汉末年,淮北地区瘟疫盛行,儿童遭瘟疫不治夭折的现象很普遍。为了消灾避邪,民间神医华佗又把春鸡稍加改进,把里面的填充物换成了一些能散发香味驱避瘟疫的中草药,使春鸡成为一种香药包儿,把春鸡缝在儿童的袖口上。儿童流口水鼻涕时喜欢用袖口一抹,正好吸到春鸡里的草药气味,起到祛病防疫的作用。华佗的这种做法使缝春鸡的习惯流传得更广,戴春鸡也演变成为儿童的专利,因为“鸡”和“吉”同音,更多的人家盼望孩子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从此不再遭受鸡(饥)荒之苦。又因为立春居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戴春鸡闹上一闹,也象征娃儿从小开始便吉星高照,鸿运当头了。

缝制春鸡很容易,只需要寻一块两寸见方的花布头儿,对角折叠起来,用线把四条边对角缝合,成一等腰三角形布包儿,就有了春鸡的雏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尖是鸡的头尾,直角尖便是鸡足。用一些艾叶、橘皮、香蒲茸等一些常见的中草药把布包儿塞满,将口儿缝上,春鸡的身体便大功告成了。找上一粒小黄豆,缝在一只尖角上,这只尖角就成了春鸡的头部。将在水中泡过发软的两三粒黄豆用线串起,缝在尖角上,就是“春鸡叨黄豆,叨来叨去叨不够。”用黑线贯串头部,两边挽上疙瘩,算是鸡的眼睛。把它们缝制在一只尖角的两边,在另外一只尖角上缝上一撮儿彩线或者彩布条儿,算作尾巴,一只俊俏的春鸡儿便做成了。鸡身正中勒一截或红或绿的长布条,在直角尖处用线缝合。这样,春的腰便有了曲线,显得精神饱满,活灵活现。

春鸡缝好后,在立春到来之前,把春鸡成对缝在儿童棉袄袖子的上部和帽子的顶部。根据“男左女右”的老习惯,一般男娃儿的春鸡儿缝在左边的袖子上,女娃儿的春鸡儿要缝在右边的袖子上。也有左右两边的袖子都缝制的。崭新的棉衣上,随着孩童胳膊的抖动,春鸡也上下抖动,有种振翅欲飞的感觉。

现在,农村生活早已脱离了贫困,但缝春鸡儿和给娃儿戴春鸡儿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因为衣服多为成品,很多乡村少妇早已横针不知竖线,孩子戴春鸡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仅仅限于一些年迈的老婆婆会做。运气好的能在街头小摊上还能买上两只好看的春鸡,往孩子的胳膊上一缀,孩子挥动着的胳膊,立即就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