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蒙城发布 时间:2023/6/13 9:54:22
探访从未中断的文明丨4800年前的陶尊
蒙城发布 2023-06-11 21:28 发表于安徽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再次介绍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大口陶尊。
这种大口尊的形状像一枚大炮弹,重达几十斤,呈尖底或圜底状,所以无法直立摆放,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在大口尊的口沿之下(极个别在陶尊腹下近底处),往往刻有类似“日”“月”“山”形状的符号(如下图)。这种陶尊刻划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山东诸城前寨遗址都有发现,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在相隔遥远的两地出现相同的器物和陶刻符号,绝非偶然,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
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陶尊刻画符号
刻纹大口尊
刻画符号有何特殊寓意
这种刻有特殊符号的大口尊在尉迟寺遗址中多处发现,或出现在墓葬中,作为儿童瓮棺葬的葬具;或出土于祭祀坑中,作为祭祀用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尉迟寺遗址中心的10号祭祀坑(JS10)就出土了12件大口尊,首尾相接,排列有序,其中有两件肩部刻有大汶口文化独有的特殊符号。
尉迟寺遗址10号祭祀坑发掘现场
尉迟寺遗址儿童瓮棺葬平、剖面图
在原始社会,尤其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原始宗教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其中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最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符号可能是史前先民对所崇拜的自然现象的抽象摹画,并把它固定地刻到大口尊上,于是这种刻纹大口尊便成了神圣的器物,作为重要的陪葬品或祭祀用品,还有学者认为这种符号已具有大汶口文化族徽的性质。
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毕集庄东150米,是5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址。因遗址地上曾建有一寺,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在考古界引起轰动,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
从1989年起,该遗址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对尉迟寺遗址进行报道,《东方时空》栏目对尉迟寺遗址发掘进行了现场直播,CCTV-4走遍中国栏目也进行了报道。
有着“中国原始第一村”之称的蒙城县尉迟寺遗址保护规划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
蒙城广播电视台(蒙城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安徽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 淼
编审:王爱荣|审核:张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