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子:静而圣动而王,行动力和思想境界并不冲突

来源:网络    时间:2022/7/26 10:10:38



庄子:静而圣动而王,行动力和思想境界并不冲突


郭伟胜

 

 

我们从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说起。庖丁为文惠君表演杀牛的技巧,他手脚并用,就像跳着桑林之舞一样轻松,并且非常有节奏感,不仅愉悦了自己,就连文惠君看了也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我们作为成年人,我想都早已厌倦了说教和鸡汤。关注自己的利益,是成年人首要考虑的问题。获取成就或者利益当然离不开行动力。那么行动力和道家的抱神守静的思想是否相互矛盾的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像庖丁一样,具有手术刀一样精准的行动力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貌似具有高深的思想,读了很多书,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但是行动力或者输出能力却越来越弱,最后只能选择躺平。想得越多,干得越少,甚至落入了虚无主义之中,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

庄子一生的反方辩友惠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是头头是道,把自己都说累了,只能“据槁梧而眠”,哪里还有行动力可言?

我们回到庖丁身上。庖丁告诉文惠君:“我一开始杀牛的时候,和普通人一样,眼中看到的牛和别人看到的牛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后来我的眼中就看不到一头整牛了。”

庖丁的此番话如何理解?杀牛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成年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庖丁说一开始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那庖丁如何做到了目无全牛的呢?这一定是庖丁首先能够专注于杀牛这一件事情上,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样三年以后,他的心中早已有了牛的经络和骨骼的成像。他每每杀牛的时候,不是用眼睛去盯着当下的牛,而是刀尖碰到的筋骨交错的地方,就能够找到了以前遇到同样问题的感觉,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可以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就像一个人走进了一所黑灯瞎火的大房子,如果你是第一次进入这个房间,一定会磕磕碰碰。假设一下,如果让你在这个房间待上一段时间,你自然能够知道房间的具体布置,即便凭着感觉,也仿佛洞若观火,这就是“明”。牛对于庖丁来说,就好比一所内部没有灯光的房子,摸索多了,最后能够游刃有余,也不足为奇。

从庖丁解牛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七点智慧的启迪。

第一,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能够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你有没有具备在心中聚焦的能力才是关键。“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就是绝招”,这句话并不是适用每一个人的。有的人是被迫地做一些事情,他只是在用四肢机械地做,头脑中思绪万千,心中万马奔腾,这样反复地干一辈子,也相当于没有活过。《庄子》文中的“佝偻丈人”,年过八旬而不失豪芒的捶钩老者,以及古稀之年还能得心应手斫轮的轮扁,无不是表达一个人必须有内心聚焦的能力,方能具有真正有效的行动力。

第二,庖丁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以心神先行,行动在后。我想庖丁在杀第一头牛的时候,也必定是心中先有成像,至少他也要回忆别人是怎么杀牛的,做到心中有底,方敢动手。这说明我们的行动力一定是建立在思想意识基础上的。庄子说“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如果你的行动不是建立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那必定是一出手就是错,屡犯屡错,屡错屡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第三,真正的思想深度不是胡思乱想,一定是取悦自己的。庖丁解牛能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怎样的喜悦啊。只有取悦于自己的时候,那你才算找到了你的使命,才算找到了你的天赋其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有真理才有实践,否则检验谁?如果是心烦意乱,你干得越多,错误就越多,这种试错的成本过于高昂,单就时间成本,就不是能够耗得起的。

第四,如果不能够象庖丁一样做到知行合一就会沦为虚无主义。庄子《天下》篇对于虚无主义者提出了严厉地批评:“慎到不知道,非生人之理,死人之说也。”有人认为思想深度和行动力成反比的,想得越多就会做得越少。这是混淆了思想境界和钻牛角尖的概念。每个人都有梦想,如果你的梦想不能够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或者不敢跨出第一步,你这种梦想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虚无主义。如果你的梦想可以从点滴做起,必然会产生复利效应,效率也会越来越高。人生贵在简单。

第五,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却像从磨刀石刚刚磨出来的一般锋利。思想越有深度,做起事情来越不辛苦费力。如果你一直感觉很辛苦很疲惫,那是你没有思想深度,没有能够胸有成竹。真正的思想深度达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不让你行动都会有手痒痒的感觉,这是老子和庄子说的“托不得已于中”的真正含义。注意我所讲的思想深度也只是为了方便说,这个思想深度必须有根,根源在心!一切让自己内心安定为前提。庄子说:“喜怒哀乐不落于胸次”。人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有念头但是不要“住念”,圣人无积,过而不留。不住念的最好方法就是知行合一,专注于你心甘情愿的事情,你的精神才会越来越集中。

第六,庖丁解牛,哗然而解,如土委地,提刀四顾,为之踌躇。庖丁杀完牛满足得就像个孩子。这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智若愚不是老年痴呆一样,大智若愚的人只是更具有灵气,他的沉默能让人心安,他的行动能带来美感,就像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因为大智若愚的人只是内观,外在的评价真心不重要。

第七,庄子说“修胸中之城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庖丁之所以能够目无全牛,看牛不是牛,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所有杀牛问题的答案,这个成熟的标准答案是在最小的试错成本下积累起来的。他心中的答案不仅仅可以用于杀牛,还可以作为普世价值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世间。所以文惠君说“吾得养生焉”。言下之意,我找到了供养生命之道了!身心合一,渐渐就进入了人心和天地之心合一的境界,这便是“无我”,这便是“心无其心”了。一念无我,超凡入圣。修道这般深度,一项任务或工作对于你来说,或许只是牛刀小试而已,可在别人看来就是特异功能,甚至惊为天人。至于身外之物,所谓的利益,所谓的成就,再也不会利害相撄,不会干扰到你或影响到你,因为你的生命供养以及外在的成就和利益都是顺带而已。

静而圣,动而王。从庖丁解牛总结的以上七点,如果我们能够逐一对照,就不会缺少内在的驱动力。能力和真正的思想境界并不矛盾。我们所谓的思想境界可以比作“道”,我们所谓的能力可以比作“术”。有道而无术,术可求;有术而无道,术则止。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