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漫谈庄子人性美学思想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2/3/29 22:01:49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美”的一般认识。然后分别从老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庄子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他追求的理想人格中;庄子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他追求“德”中等五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庄子的人性之美。最后指出庄子人性之美,激发了人们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并要求人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庄子的美学思想,与时俱进,苦练内功,升华境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庄子;人性美学


庄子人性美学思想

孟祥运

 

一、关于”的一般认识

在人类世界上,在一个人的思想灵魂中,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这就是美,人们对“美”的追求也逐渐积淀为人类千载不灭的心理。人类在心理科学上审美基本趋同,都崇尚向善、向真、向上之美。但是,受文化、地域及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在人文科学审美上往往是不一样的。

一般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是主观的反映,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从美的主客二元性出发,美学要讨论的两个重要关系,即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关系中呈现的美分为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当然这样的分类未偿不可,但未免有些简单。从哲学上我认为美当有形式美和本体美之分,即形式美和本体美是美的一体两面。从形式上说,美有优美、壮美、奇美、雅美等多种表现形态。从本体上说,美有最基本的三元美:自然美(真之美)、人性美(善之美)、创造美(集真、善、美于一体之美)。这些三元美的叠加融合,如同光的三原色,能焕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无穷无尽之美。当这些美达到极至状态时,我们只能以最高层次的无穷美来表达了。

所谓无穷美,又称无限美,可以是一元美呈现的极致状态,也可以是自然美、人性美和创造美这三元美融合升化的极致状态。这种极致状态是没有标准的,是动态的无限接近,是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是超越了物质功利,超越了伦理道德之后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是超越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宇宙的对立与差别,达到一种圆融、完整、超脱的自在之美。

据此,我们可将本体美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自然美;第二层:人性美;第三层:创造美;第四层:无穷美(无限美、无疆美) 。从本体上说,《庄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自然美、人性美和创造美及其追求的无穷美。这些美学思想,不乏契合当下的审美教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庄子人性之美

1老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老子在审美上采取效法天道,强调自然无为,重视简朴本真的内在之美、圣人之美。老子说:“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原来如此的意思。其强调大道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强调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对恶劣的感性放纵和文明带来的诸如“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等后果,提出了道论来加以匡正。他还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并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同时,老子还主张“自隐无名”,“不欲见(现)贤”。他说:“善行无辙迹”。即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审美观。《庄子·应帝王》 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漠”是形容无量无边,广漠之野,什么都没有。“漠”字在《逍遥游》里已提到过。“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是修养的方法。即是说:你使你的心淡泊,你的神气恬静,顺应物象的自然变化,不要用自己的私心,效法天道,天下就太平了。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意谓行善应注意避开名,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

同时,庄子更加突出了人的内在精神境界之美。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是有着鲜明的内外对比,虽然身体残缺、外貌丑陋,但都是有着内在功夫的高人,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只有拥有道德之人,才会不在乎身体的残缺,才能乐天知命、安之若素。可以说,老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势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庄子的人性之美思想,对当下的审美教育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

2庄子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他追求的理想人格中。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超越现实,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出世的精神对待入世的事。这在《庄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庄子》中体现着的是一种顺物缘性的游世思想,他认为“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避,顺人而不失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既安时处顺,又不违逆理想;“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表面上附和外界,但是内心世界仍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人格。可以说,道家提倡的理想人格是对现实政治乃至整个社会采取了一种超越的态度。庄子的这种“游世”主张也得到了大批同道者的响应,为现实中挣扎无法解脱的人寻找到了一份精神寄托。当人们向现实作超越的努力,而又陷入对超越的无奈时,道家的智慧便向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而也广泛流行于儒士中。比如《庄子》中所说的“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给陷入功名泥沼中艰难跋涉的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

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句话:“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意思是说,明悟自然的法则,通晓人性的规律,这就是达到了认知的极致。在庄子看来,天道均平、公正、同一。人道则是非淆乱,损不足以奉有余,人心险于山川,人情排下而进上,人事始作简而将毕巨,迂回、不平衡、不可逆反。庄子还进一步提出“心斋”之法,目的就是要效法天时以修身,去除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实现达生长寿及“身国共治”的文化养生。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郭象《庄子注》云:“其形容与天地无异。”成玄英疏:“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关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这里的“大同”是指天地万物为统一整体,是庄子效法天道的理想人格追求

为了效法天道,追寻本质自我的理想人格,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叶海烟先生评述道:无何有之乡乃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无为而自由,无为而逍遥,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吾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之危险与灾难。庄子的这种大同理想和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以及其无为而有为、无用而大用的辩证思想,对人们实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境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庄子认为理想的人格要纯粹。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就是说,求道不能够杂,一旦杂乱起来,就会导致事情变多,事情变多,选择变多,心就会被侵扰。而心一旦被侵扰,就会产生忧虑,而产生了过多忧虑,那么这个人大概就没救了。其与孔子的修道原则是相通的,孔子也曾说过,求道修身的一大原则,就是要精、不要杂,一定要把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化繁为简,抓主放次,让内心回归纯粹。

可是,当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娱乐项目,在消耗我们的精力也有各种软件与信息咨询,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的心比古人繁杂,受到侵扰就更加的频繁,我们企图用外在的信息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所以心灵长期处于一种不纯粹的状态距离内在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其实生活的本质很简单,只要我们的思维简单,少一点私心贪心,生活也会随之变得简单,也多一份太平和快乐

3庄子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他追求“德”中“德”包括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德行两方面。庄子所说的德,更多是指内在的德性,同时也指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其实质就是忘利、忘名、忘我。

庄子《德充符》分别描写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个个心态良好,道德高尚,并且组成了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跂支离无脤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庄子还通过不同的寓言故事,来强调内在德性之美。庄子《达生》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最后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其说明,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忘形、忘情的内在德性。  

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鐻”。这木匠把鐻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鲁侯召见梓庆,问其奥秘梓庆最后说出奥秘就是“以天合天”。 梓庆通过斋戒七天,穿越了忘利、忘名、忘我三个阶段,从而做到了德性充实,以天合天。

梓庆所削之鐻之所以能够“见者犹惊鬼神”,首先是因为这个工匠通过自我净化恢复了自然本性,其次是他的制作过程充分保全了自然物的天性(“观天性形躯,至矣。”),最后是以主体的自然状态与材料的自然特性天然相合(“以天合天”)。在这一制作过程中,虽然鐻仍然是人工制品,但它最大限度地祛除了人工性,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谓“神器”,就是这种“以天合天”的自然之器。

庄子《达生》中有一则老汉粘蝉的寓言驼背老人告诉孔子:“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门心思地做一件事情,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也就是说,唯有忘形、忘情的人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唯美。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个人如果态度不认真,工作不凝神专注,就不可能做好事情,更不能打动人。可以说,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

实际上庄子“德”的追求,体现的是中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道技合一追求卓越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时代,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过一种有德性的高尚生活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清代纪晓岚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苏格拉底认为,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人生苦短,岁月如梭,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若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竭尽全力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到精致做到完美,即便所做的工作再微不足道,同样能被人认可与赞颂,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庄子重神不重形,认为形神是可分离的,提出了形残而神全的观点,强调内在德性的作用,这虽有些偏颇,但它在启发人们用形神兼备的观点去进行审美活动方面,却具有一定的意义。生活中,我们常会在公交车上遇到身上总是沾满泥垢、灰尘的农民工,遇到满脸皱纹、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等,虽然他们的外表形象不好,但这不影响他们内在的道德,理应值得人们尊重,直至给予帮助。

4庄子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他崇尚的素朴本真中庄子极度推崇自然的素朴和真,认为任何人工介入都会导致对道绝假纯真之性的扭曲和伤害。如《庄子·马蹄》指出:“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此马之真性也。”正是因为以善驯马的伯乐之流为马加上笼头、缰绳、马厩、食槽等人工器械,它的自然天性才被剥夺,以至于最终“死者过半”。基于对这种人工伪饰与道性自然的尖锐对立的认识,庄子对任何改变事物本有属性的制器活动都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如其所言:“凡成美,恶器也。”(《庄子·徐无鬼》)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庄子·马蹄》)只有“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才能“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庄子·胠箧》)

在庄子看来,器物制作不仅伤害自然界,也伤害人类自身。也就是说,人操作器具,并生活于被诸种人工器具挟持的环境,必然助长人性的伪善,以至于日益偏离自然本性。如《庄子·天地》云: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在庄子看来,先进的器械虽然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人对技术的迷恋却连带会助长起人机巧诈伪之心的生成,进而使人心陷入动荡,背离了人在与道冥合中获得幸福的要义。

刘成纪认为,庄子虽然对人工制器采取了更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他对器具给予了更高层面的肯定。这种反人工更多是策略性的,它是以反人工深化了人工,是在人工的极限处追求进一步超越人工,是一种大破之后的大立,批判的深度反向成就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同时,庄子认为真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本真,真人不会做欲望的奴隶,而是要做生命的帝王。庄子《应帝王》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出了真谛:“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大意是,不要承担的附加名誉,不要作为智慧的府库,不要担当事物的责任,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体悟大道,应化没有穷尽;逍遥自在,游于无物之初。进一步说,就是不要让自己成为营求虚名的行尸走肉,不要让自己的内心成为充满狡诈奸计的场所,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为俗世而奔波卖命,也不要试图让自己成为最聪明、最智慧、最耀眼的人。因为这些都是偏离了大道的,你越是去追求它们,就越会为其所把控,最后成为欲望的奴隶。真正能掌控自己生命的真人,他们是回归了一种“无”的状态,然后合于大道,体尽无穷,这才是真正的“应帝王”。

庄子《应帝王》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即庄子说:对于事物无所偏私,弃浮华而复归真朴,不知不识的样子,在纷纭的世界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庄子·天道》还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谓朴素,就是一种朴拙、自然、原始、澄清的美,是一个人的灵魂底色。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元君打算画些东西,于是召集全国的画师,画师们来了之后,无不毕恭毕敬,行礼作揖之后安安静静地站在一边。只有一个画师迟到了,行礼作揖之后,慢慢悠悠地走进画室,解开衣襟,坦露上身,盘腿坐下,不顾及别人的目光,自顾自地调墨。宋元君看到之后,选择让他为自己作画。俗话说:有本事的,一般都有脾气。这个脾气,就是他们的真性情。一个人唯有真性情,专注自己,才能更优秀。

此外,在庄子看来,人的心灵已经早离原初的大道,塞满种种成见、欲望和俗情,心灵已经昏暗。故他在不同的章节里都强调不失本性,不为物累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着他本真朴素的审美观。如:《庄子·缮性》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骈拇》说: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山木》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达生篇》说:凡外重者内拙。《庄子·知北游》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即庄子认为现在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多变,容易失去自我本真

总之,人只有效法天道,不为物累,不失本真,才能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当然,今天对于大多数人,让其放弃物质上的追求大概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应该留给心灵一点空白,至少要节制一些,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日子过得简单了,我们所谓的“忙”也会适当地减轻一些。一旦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控制,那么这个人就会终日忙乱,找不到内心的甘甜,而成为物欲的奴隶。更重要的是,节制欲望可以让我们的本心更加真切,重新拥有自我的主宰。这样,我们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压力之下,也能更加从容、高效地处理诸多工作和生活问题,做到不为“忙、茫、盲”的生活所困,而为“减、俭、简”的生活所乐。从而实现人忙而心不忙,外美而内更美。

5庄子人性之美,主要体现在他享受的孤独之境中庄子认为,孤独是生命的本质。《庄子.天道》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在庄子看来,寂寞是万物的根本,人也只有在寂寞中,才能摆脱世俗的干扰,追求内心的干净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从而更好地感受生命,认识自己。庄子常说,心如枯槁之木这种孤独也就是达到一种虚静状态,是一种排除各种不必要的烦恼与忧愁后而获得的宁静和谐。

庄子认为,孤独就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在宥》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有”是独立自在,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可以说,独有是一种享受,一种从容,一种美好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庄子·逍遥游》说:南冥者,天池也。也就是说,南冥之地,那将是一个非常逍遥自在的世界,好似天池一般,简直是鱼儿的天堂。我们原先在北冥之域所追求的一切的物质享受,都比不上南冥之地那个世界美好,那是一个灵魂自由的天堂,是一个精神解脱的乐园。人生真正的意义,便是升华自己的灵魂,然后去往南冥之地,寻觅到精神世界完全真空的自由状态。《庄子·天下》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强调在精神上与天地独处,结伴而游。

庄子的心灵自由多是从独处中获得。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认为孤独会让一个人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享受孤独的人,才会拥有自由。他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即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他还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即是说: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孤独地畅游于江湖。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周国平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又有一种充实。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中展开的。”《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生命的本质在于快乐,快乐的本质在于清净。股神巴菲特,曾经公开过他成功经验的精髓:一个人静静地修行经历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孤独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才华,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变得强大。

可以说,独处是一种向内的探索,一种对于自己灵魂自由的再发现,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满足和欢愉,他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而是一种修行。独处能让我们将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将人性之美发挥到极至。人只有在独处之时,方能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当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更需要用独处的方式,去获得和自己灵魂相处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总之,《子》所蕴含的人性美,营造了一种宽自由的社会氛围,激发了人们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当前,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子的美学思想,与时俱进,苦练内功升华境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资料:《庄子》《老子》及刘成纪、周国平等相关文章。

 

单位: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mxy6708@163.com

简介:孟祥运,安徽肥东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撮镇镇主任科员,是安徽省管子、孟子、庄子等研究会理事。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