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从蒙城民俗看庄周故里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2/2/21 10:18:12



从蒙城民俗看庄周故里

过家贵蒙城县楚村镇

 

庄子是战国时代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反映在《庄子》一书中。据司马迁《史记》载:“其学无所不窥…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为什么司马迁说“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那是因为当世的宿学——战国诸子——不是庄子的老乡蒙城人,对庄子在书中指事类情、属书离辞不明了,不知庄子书中的语言、用典来源于当时蒙城人民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庄子祠堂记》中说:司马迁对庄子的评论是“此知庄子之粗者”,苏子通过研究后说:“予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我是庄子老乡,平民百姓,与苏子看法略同,宋代又一大文学家王安石“题蒙城清燕堂”诗云:“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王安石一语中的、时间虽然过了一千多年,蒙城的民风民俗仍有庄周后世之风。

《庄子·肤箧》篇:“钩饵网罟罾笱,则鱼乱于水矣。”据中科院哲学研究所解:“网、罟、罾都是打鱼的网。”笱,用竹子编成的捕鱼笼子。庄子把捕鱼的竹笼叫笱笼,笱笼,蒙城叫倒鳅笼子,捕泥鳅之用,泥鳅在蒙城有别名称泥鸡狗,现在蒙城民间不但有笱笼,还有“扒笱子”,也是捕泥鸡狗的工具。《逍遥游》篇:“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据王力说:“蟪蛄,一名寒蝉,旧说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春秋。”蟪蛄名蝉,不用置疑,但,只是说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就欠妥了,庄子说蝉不知春秋,蒙城人把蝉分为两种,这两种蝉互不见面,生活在“立秋”节前的蝉体大,音高,叫声是一个音,俗名叫“山叫驴”,生活在“立秋”节后的蝉体小,音脆,叫声有两个音节,俗名“杰了子”,蒙城民谚:“杰了子叫一声,穷汉子吃一惊。”意思是秋天到了,该换棉衣了、《肤箧》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王力解释为“都是锁钥一类东西。”蒙城农民过去用的太平车车上有“顺川扃”,是固定太平车车拴用的。蒙城民间又有“桑扃子”,拧门之用。蒙城有句俗语:“桑扃子拧门烧死你。”《秋水》惠子相梁段: 凤凰梧桐不止,非楝实不食。”王力说“凤凰只栖息在梧桐树上,楝实,成玄英说,旧注,竹实,未详。”两位大学问家均解“不详”。而我们蒙城人一清二楚,楝实,就是蒙城的楝树所结的果实,俗名楝枣子,每年冬天,马喳子,豆腐贼也就是喜鹊仍以楝实为食。《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宁其曳尾于涂中乎”之曳,王力解为“拖着”,蒙城至今仍把拖东西称“曳东西”,直到一九七八年才结束了用人“曳犁子、曳耙、曳大车”的历史。《列御寇》篇:“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王力说:“陋同隘狭窄, 槁, 干枯, 馘, 这里指脸。”馘音果(guo) 如按蒙城的民俗最容易解释。用蒙城的民间土话,就是说:“见庄子说:‘你住在这穷庄背巷,穷得打草鞋为生,‘胳啦梗子’瘦得跟‘梨各对子'一样,脸黄的跟黄瓜(音果)种一样',”“曹商使秦”庄子骂曹商的原文是:“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耶,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的这段骂人话至今仍与蒙城的骂人话一般无二,蒙城人称拍马屁叫“贺大蛋,舔屁眼子”,庄子看不起曹商奴颜卑膝的奴才相,用蒙城话绕弯子骂曹商:“你给秦王舔多少回屁眼子,秦王给你那么多车!你给秦王舔屁眼子,舔腚,秦王都不要你!你走吧!”《达生》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邵汉明译“承蜩”为“粘蝉”,蒙城人至今仍会粘蝉,称为粘“杰了子”,就是用竹杆或秫秸将小头劈开,再用二寸许细木棍撑开缠上蜘蛛网就可以粘蝉了。《天运》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日,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据邵汉明说:“播,杨也,播簸同音”,蒙城现在仍称用簸箕扬糠为簸米、簸麦、簸粮食等。《人间世》中“且德厚信”据邵汉明译为“矼”,“诚实”,按庄子在这里说的德厚信石意思是德行要象砂矼一样实在,不实即不为矼了,砂矼黑土是蒙城土壤的一个特点。

庄子书中的用语,也有很多至今在蒙城仍庄子书中的用语,也有很多至今在蒙城仍用,音、义都相同,《天运》篇:“蚊虻噆肤”,据邵汉明说“虻大于蚊”,蒙城叫“牛虻”。,蒙城语音为“赞”,叮咬的意思,音义均相同。《天地》中又有“杨枝皇荂,则嗑然而笑”,据邵汉明说:“皇荂就是叙话”,蒙城俗语称人说叙话为“皇荂答、黑溜溜”。《天地》篇:“托与民并行而不知所之。”据邵汉明说:“托生为转世,”蒙城现在仍称转世为“托生”。“禹趋下风”,邵汉明说“下风即下方”,蒙城人称下风为“下风头”,意思是风向的下方。《人间世》:“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据邵汉明解:“拱把,细的,围,合抱”,现在蒙城乡下木匠量树仍称“把、围”,“把”即中指尖与拇指尖之间的距离,约六寸,“拱”就是中指末节再拱一下,不足一寸,除去树皮的长度用。“围”即两手伸平后两中指尖之间的距离,长约五尺,“围”俗语又叫搂。《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愿以境内累之矣”,蒙城话:“还得累累你!”意思是想请你办点事。《逍遥游》:“不龟手之药”,新华字典解;“龟同皲,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蒙城话“龟”音“村”,就是指手被冻裂了。《养生主》“怵然为戒”,新华字典解:“怵害怕意”,蒙城人称害怕为“有点发怵”。《秋水》惠子 相梁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哧我也”的“哧”字,新华字典解:“哧唬,吓唬,”音义都与蒙城相同。《齐物论》“大勇不忮”,新华字典解:“忮,害怕,嫉妒”,蒙城土话:“真有本事的人不忮声”,就是不多说话的意思。“答焉似丧其耦”的“答”字,用蒙城话就是“头耷拉着象掉魂一样”。“而独不闻之廖廖乎”的“廖”字,中科院的文章解释说:“廖高之意”,音义都与蒙城相同。“抢榆枋而止”的“抢”字,王力说:“突过”,蒙城话是“抢上”。《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有“砉”、“”、“謋”三字,按崔譔说:三字“都是象声词,声音一个比一个大,”至今蒙城土语还用,砉,哗啦声;“”,哗啦一声,音略大;“謋”,呼啦一声,声音大而脆。《逍遥游》有一段话:“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这段话的描写和楮树何等形象逼真,而不论古今贤哲都说樗是臭椿,孰不知臭椿高大挺拔,笔直中绳墨,枝桠也中规矩,喜床非椿不行。樗即楮树,三把以上就拥肿破裂了,木工是不屑一顾的。这里边还有一个传说,晋文公重耳走秦时困在一个地方断粮,从人给晋文公采樗树果子吃,后来晋文公做了国君,派人封樗树为树王,使者错把椿树当樗树封了王,樗树一气之下气炸了肚子,所以樗树三把以上就开裂拥肿了。

庄子书中与蒙城的方言典故相同者多得很,几乎篇篇都有诸如绠,柘,利爽,天阏,淘河,恒乎,相与蛆(蛐蛐)等等,不胜枚举。

我是一个寻常百姓,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因为我是庄子老乡,对庄子一书略加探讨就发现庄子书中的用典、语言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仍然与蒙城的风俗、语言有如此深的渊源。可见蒙城才是庄周故里。荆公说:“民有庄周后世风”一点不假!

 

参考书

明崇祯版木刻《史记》《蒙城县志》

辽宁民族出版社《老子庄子》

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思想史》,杨荣国

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中华书局《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

中华书局《古代汉语》,王力专

人民出版社《中国史稿》,郭沫若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