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新时代庄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5 9:01:10



新时代庄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徽大学哲学系   姜子豪

摘要:庄子是先秦明确主张和谐、自由、平等,强调个性解放的哲学家,。具体来说庄子和谐观是天和、人和与心和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内心的和;其

自由观实质超越世俗利害,遵照自然, 最后通达精神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 ;平等观是以道为基础,在宇宙范围内言说平等的大平等观, 其实质是主张物物、人物、人人之平等。在快速发展与变迁的当代社会,研究和借鉴庄子的和谐、自由与平等观,对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审视和丰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厚流光,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坚定不移的精神源泉。

庄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庄子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对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因此庄子的和谐、自由与平等观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天和、人和、心和之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诉求,是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坚固稳定的重要保证。庄子的和谐观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和谐内涵,其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内心世界的和谐。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8 天地即自然和我是一起存在的,万物和我们是一个整体。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们都是来自共同的本原道,世界的本原是道,道包括宇宙万物,无所不在,是万物的起源亦是归宿,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去破坏事物的天然性,要顺应自然。《庄子·天道》中“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1]396 懂得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作把握了根本和原则,就能成为与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便能与众人谐和。与人和谐, 称作人乐;与自然和谐,就称作天乐。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天和与人和,尤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睦共处。现如今,技术发展越来越先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十分发达,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安逸的享受其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经历一场生态危机,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匮乏、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等问题正向我们席卷而来。所以庄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给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和价值取舍。

其次,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庄子·大宗师》提出“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1]228 鱼和鱼同游与水中,人与人同在道中,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应该像鱼与鱼在水中一般,自由自在,自然而然。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摒弃外物的约束,遵守无为的自然规律,抛却明利是非。当今社会利益矛盾冲突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我们需要和谐之道来维系社会稳固,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互相尊重,诚信友爱,包容理解,从自身做起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庄子追寻内心和谐。“心和”方面,庄子倡导“心斋”、“坐忘”,排除欲望、形体、思虑的干扰,达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72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3]141 坐忘,是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庄子对内心世界和谐追求为迷茫的现代人指明了方向,给我们日益干枯的内心世界注入了清澈甘泉。

二、超越、自然、游心之自由

庄子的自由在实质上是一种超越。《庄子·大宗师》里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2]123 可见道是真实存在的,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得以存在 自本自根的道是庄子哲学体系最基本的范畴,道具有至高无上性和超越性,是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自由。庄子认为,人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界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受到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的最好办法就是坐忘。不但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还需忘记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自然成为一体。[3]44-48 庄子认为自由是主体对世俗名利、是非、与生死的超越,从而达到宁静和平的境界

庄子以为自由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庄子的“道”,是对自然的尊重,张回归自然,尊重万物众生平等。这样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才能其乐融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4]64 一个人偶尔来到世间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是他顺时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悲哀和欢乐的情绪都不能浸入身心,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一切人为的烦恼忧愁、喜怒哀乐等感情无法阻碍,所以他能超越一切而获得解脱和自由。

庄子的自由还追求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中,“逍遥游” 庄子自由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是指无所依绝对自由地遨游在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逍遥游》曰:“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1]6 通过介绍大鹏的出场, 体验到了道的博大精深, 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获得了精神自由。当然要达到逍遥的境界,需要“无己”、“无功”、“无名”。其中无己”是摆脱种种枷锁和依凭的唯一径,只真正做到忘自己、忘一切,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才能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三、物物、人物、人人之平等

   《庄子·秋水》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1]487 在道看来,万物平等。世人却喜欢从自己的成见出发,设定自己的贵贱标准。因为心不平等,也就有了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庄子是在其自本自根的道论基础上,提出了平等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物物、人物与人人平等三个方面。

物与物之间的平等是自然物之间的同等。《庄子·齐物论》提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1]75 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不可肯定的,天地万物就是以这种不同的形态相互转化着,不断自我毁灭、自我生成,处于不断的自我变化之中,而这是物质发展变化之中的统一过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到达自然平衡的境界。自然物存在方式和运动形态各不相同, 但不能此而划分物优劣之分。因为自然物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存在和变化是无差别的。万物自然都有独特的、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价值, 应平等对待

 庄子以为人与物是没有边界的,物我是平等的。庄子·知北游》篇说: “ 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 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 为能与人相将迎。”[1]677圣人与外物相处过程中,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也不会被外物伤害。正因为二者不会相互伤害,所以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与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相比,庄子认为人并不是最高尺度,世界上其他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其不会高于人,也不会比人的尺度, 人与物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他物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把人当成是万物的主宰,去破坏自然。

庄子的平等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从人的本性来看其是自然的,因此就人的本性而言其是平等的。《庄子·徐无鬼》曰:“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1]728 天地对于人们的抚育是平等的,即使你登上高位也不可以以为高人一等,即使在社会底认为是低人一等。你是一国之君但是却用全国的百姓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物的享,这圣明的人是相反的庄子认为即便是君王,在自然面前也是单纯的人,与他人并无差别,人人都是自然之子,人人都是平等的。

四、总结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作为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中的和谐、自由与平等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庄子的和谐是天和、人和与心和,天和只有经过人和,才能达到心和的最高境界,它是庄子实现和谐途径的最终目的;其自由是对世俗名利、是非、生死的超越,尊重自然规律,最后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其平等是在道的基础上体现的物物、人物、人人平等。庄子的超脱并非回避现实,而是从心里的平静达到心灵的富足。因此,学习和研究庄子的思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犹为重要。对于培养人们的气质、情趣、爱好,理想、信念,形成健康人格,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传统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需要对庄子思想精华之处进行认真探索,并作出适应时代精神的新诠释,追溯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联系。


 文章来源:

 安徽省庄子研究会2018年第三次庄子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