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论庄子清廉朴素之美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11/22 16:36:17



论庄子清廉朴素之美

陈海蓉

庄子衣衫褴褛去见魏王。魏王见到后十分惊讶!忙问:“先生为何这样疲惫呢?”庄子立即纠正说:“谢谢大王抬举!在下是贫困而不是疲惫”。庄子与魏王对话,通过腾猿在高大丛林中可以腾跃自如,在低矮带刺的灌木丛就胆战心惊,缩手缩脚,比喻君子处“昏上乱相”间,不能展其才能,斥责世道之黑暗。他们的对话,似乎是表现一个布衣和宰制者之间体面和颜面的差异。而一个“惫”字挑明了庄子的生命状态:那是生命承受了持久的不幸和忍耐的后果!惫——生命极端的被动性,如何可以唤醒活力?那是跳跃?这种跳跃正是庄子超越的一种动力。
    庄子做漆园吏期间,不因做小官而气短,用非常心做平常事。从平凡上见功夫,立求不凡。他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心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在自已的天地里享受闲适,让心灵进入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从心的笼子里解救出来;他不慕富贵、不建功名。他说功名富贵的笼子可以抛弃,人生在世,生存尚且不易,生存之外又要背上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重负,为什么不能真诚相见、开颜谈笑、逍遥一下呢?这就是庄子超越江湖的心态,什么叫做“超越”?庄子的认为:“至人”超越了封闭的小我,“神人”超越了有形的功迹,“圣人”则超越了外在的名声。“至人”要开放自己的心灵,开放自己的襟怀,而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地讨生活;“神人”要我们不执著那些自鸣得意的“成果”或“业绩”——所谓的“功”、“德”,终将成为过眼烟云;“圣人”则要潇洒自如,自由自在地不去理会别人所给予的任何评价——其实,正面和反面的评价都是一种名号、一种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消受的声音。正是这种超越,他大做清廉之事,他曾说:“大廉不嗛,大勇不忮。”意思是最大的清廉洁就是不谦让。“嗛” 通假谦;什么意思呢?有人送你礼物,你认为拿礼物是受贿。说明你心里还有个清廉的概念存在,真正的清廉不是认为不收礼物就是廉洁的,真正的廉洁就是人生冰清玉洁,任何行为都做到一清二白。大廉无廉、大廉无谦,不故做谦虚故做清廉。

曾记,康熙用“清廉”对官员进行诫勉时说:“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以祀,岂非盛事。”《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考察官吏的政绩,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条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出“廉”为做官之本和考察之要的基本精神。庄子不是那种要官去做的俗人,他用梦蝴蝶走向了逍遥之路,以无用之用,作为逍遥铺垫,然后,由安而顺,由顺而游,层层深入,最后达到逍遥大通之境,这真是他超越江湖的一种神韵,时下,我们口口声声的去超越,真正去体验时,浅薄的知识以及无数俗念让心灵惴惴不安,惊诧莫名。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当庄子的超越之风吹过时,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帕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面对浩阔无边的宇宙,人类渺小得如同一根易碎的苇草,未知的世界,不可预测的灾难,我们偿对此无能为力。然而,我们却有一颗高贵的头颅,容纳着幻想与智慧,思想的力量让人类无所畏惧,屹立于天地之间。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公元793年,唐德宗李适“开导”他的宰相陆贽说:“你这个人呀,样样都好,只是为官过分清廉谨慎,同朝为官的同事送你小礼品,你全都拒绝,这恐怕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送你漂亮的马鞭、靴子等小物件,就是收下来对你能有什么影响和伤害?”

陆贽经过认真思考,给唐德宗写了一道奏折,分析道:一个人如果起了贪念,就会终日魂牵梦绕聚财敛富,不可能以一条马鞭、一双皮靴而收手,必然要沾染贵重财物,这样天长日久,一旦看见什么喜欢的东西,就会滋生一种莫名的、占而有之而后快的贪欲。另外,接受了他人给的好处,你就不能拒绝他的非分请托。贪欲就像涓涓细流,日积月累,也会冲沟决壑泛滥成灾。再者依照唐律规定,直接负责管理财物的官吏,收受他人财物,满一尺的处四十板刑罚,部门主管官员,收受他人贿赂满一尺的处一百刑杖。这些小官小吏法律都严禁收受贿赂,我是国家的宰相,一言一行对百官都有引导示范作用,怎可反其道而行之,尽管财物很小。

陆贽分析的多精辟呀,也指出为官清廉重要性,如今,陈良宇被“双开”、邱晓华被查处、郑筱萸被处以死刑……这些贪官由于没有坚守清廉,导致一次又一次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进而使权欲、性欲膨胀,抵抗不住那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各种各样的拉拢、腐蚀、诱惑,导致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诚然,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一旦被金钱、名利、私情所累,心中便装不下人民利益,理想信念便会蜕化变质。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常思百姓疾苦,常怀为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常兴利民之举,把权力用在维护群众利益上,落实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中,自觉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把廉洁从政视为“仁者之德,为官之宝,从政之本”,克己奉公,持正守白,把为官的根基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大自然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庄子的安贫乐道不仅是清廉之道的一个思路,更是清廉人生的一个准则。从文中可以看出庄子除了淡泊名利和与世无争,谦虚,安贫乐道也是庄子的处世态度。他可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贫与富,荣与辱,成与败,得与失,乃至于生与死,认为一切都有其遵循的必然规律。所谓“无欲则刚”,因此他能过做到拥有时坦然,失去后释然,顺应了天地之间的必然规律。他安贫乐道的生命态度,是一种朴素无华的心灵之愿,时常暖人心怀,指点人生。

有的人总感觉活得太累太重,其因何在?就是缺少了一颗平常心。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都是痛苦。”诚然,人生在世,挫折与痛苦如影相随,荣与辱,祸与福,得与失,沉与浮,始终变换莫测,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如果事事深入其中,时时斤斤计较,真的就会像《庄子》一书中那作茧自缚的蚕儿,陷入一种生命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便能破茧成蝶,就能跳到红尘之外看红尘,这时你就会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欢愉与快慰,你也就能够从此牵圣人的手,泰然穿越滚滚红尘,静心安度凡俗的人生了。

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

法磐说:“一条为名,—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在《田子方》中,庄子提出“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记得《爱莲说》一文中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反映了周敦颐“一尘不染、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和以身殉职”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人们都视清廉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十金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作家林夕说:现如今危机四起,是要学会些自我释怀的招式。曾经端了碗清清淡淡的水的庄子,可以撩你伤口,又授你麻醉的他,如今清清醒醒,淡淡泊泊却要为你解心结。

于丹说: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我们的情怀可能开放,我们的心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甚至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当一个人个人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能够在内心中经常自省而不愧疚,不忧不惧是一个人的内心修为,这种修为达到了“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的境界,是一种极致的君子坦荡,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度和内在的深度修养。著名道家圣贤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是朴素、恬静、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清廉思想的重要源头。庄子所提倡的“淡”是洗尽铅华的“朴”美,是不染纤尘的纯美,它远离感官刺激,远离是非功利,不染人间烟火,给人以洁净之感。指导着有志之士们。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淡然之美,纯净之美。乐观积极的追求人生之梦想,再细品淡然深处的感觉,原是一分平静与自然,更生趣盎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这短暂的人生有人把它比作“负重赛跑",人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加“沙袋”,名誉、地位、钱财、情欲....大多数人的一辈子就背着这些沉重的沙袋在不堪重负中了其一生。

淡泊逍遥,庄子极力推荐,我们纪检干部就要具备这种修为和风度。这种修为潜藏着向上的力量、敏锐的智慧和正确的判断,让宁静的内心世界,蕴藏着风格的高尚,引导我们身居陋室而独存乐趣,在成功后淡然地看待成绩,在求索中冷静地处理得失,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支点,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修养兼顾的人,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我们为之奋斗的纪检岁月。

生命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人生的忧愁烦恼都缘于我们心里放不下的爱情、名利、地位...只有放下俗世的占有之心、功利之念、名利的嘉许、忧愁的缠绕、愤怒的挂心,我们才会有快乐和幸福!当世俗名利夹杂而来,欲望充斥整个生活,冲突在空气中弥散着怨愤的气息,不必去刻意躲避什么,也不必去强求什么,只要保持住自己那颗宁静圣洁的心,能“出淤泥而不染”,“举世浑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便可闲适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做到终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境界。而放下并非易事,是痛苦的。需要勇气和智慧!溺水三千,只取一瓢,其余的何不放下,就当他不存在呢?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精读《庄子》可以在世俗之中摆脱一点俗气,在闲暇之际则可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可让我们淡然,在失意之时可让我们泰然。我们要学习庄子淡然物外的生命态度,一种朴洁无华而又高贵宏富的心灵之愿。让淡然充实整个人生,用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常暖人心怀。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刘志勇.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J];黑龙江史志;2008年Z1期.

[3] 武晓婕.略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及其实践[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

[4]  刘勇. 清廉庄子[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第1版.

[5] 唐贤秋;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初探[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6]  郭佑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