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漫谈庄子意象思维与创造性启示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11/22 16:20:58




漫谈庄子意象思维创造性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意象思维中取象比类法、象数和谐法的特点及作用。接着从庄子审美情趣、庄子无用之用、庄子大眼界、庄子转换视角、庄子忘我思想等五个方面阐述庄子的意象思维及其创造性启示。认为庄子的意象思维,为人类的想象插上无穷的翅膀,从而极大地开启了人类的创造性智慧。最后认为创造性启示还需要内在的儒释道综合修养,并指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更在于从保持传统的人文之道,走向跨文理学科的科学之道,直至迈向跨中西文化的创造之道。

关键词:庄子;意象思维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意象思维活跃,审美逻辑多彩,语言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哲学核心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正所谓天高凭鸟飞,海阔任鱼跃庄子意象思维中追求的精神自由,为人类的想象插上无穷的翅膀,从而极大地开启了人类的创新智慧,影响了后世的人文科学。

中国意象(直觉)思维特点及作用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种关系,存在代表天,思维代表人,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作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两翼,人类的创造活动都是思维两翼齐飞的结果。根据脑科学界的研究成果,人的思维分为左脑逻辑思维、右脑形象思维,左脑主要侧重于数理方面的分析,右脑主要侧重于艺术方面的才情。可以说,人类的思维成果就是左右脑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1、意象思维特点。中国古代先民主要运用象征的方式表述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他们的思维习惯里,一直是意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的。意向思维就是以立象尽意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直观方法。其特征是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对象的本质,而这种模糊直接的把握与感性形象、符号是离不开的,其中阴阳、五行、八卦是其典型的代表,主要通过想象、联想、比拟,沟通感性符号或概念。基本方法,一是取象比类法,即是把形象相似和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等方法,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达到立象尽意的思维结果。周易的系辞传里面讲,古代的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譬喻,来思考具体来思考抽象。二是象数和谐法,即以象和数为基础,通过对思维对象整体上和谐完美程度的比较审视,由不完美求得完美,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思维过程。象征、类比是意象思维的主要表达方式。

取象比类法、象数和谐法本质是一种审美推理方法,其包含想象、直觉、灵感三要素。想象即是头脑里拟想出可以感觉到的事物的能力,是组成审美逻辑的基石。直觉即是没有分析过程对对象作出直感判断,是一种由个人禀赋、长期经验、外力启示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人的本能的感觉,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精神意识。创造中的直觉就是没有完整的形式逻辑过程伴随,发生的对想象组合瞬时的、直接的选择。灵感是想象和直觉的矛盾运动达到高度统一的一种理智和感情异常活跃的状态。

取象比类法、象数和谐法的核心是丰富的联想联想是指人们从已知领域出发,在头脑中将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或其他属性与其他相关事物联系起来,探索他们之间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联想含有积极想象和消极想象,消极想象是简单保存对事物的印象;积极想象是对意象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联想让人海阔天空,抛弃陈规束缚,由此及彼传导,发散空间无穷,它是打开因循守旧顽固堡垒的第一个突破口。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思维偏向》一书中从总体上描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思维、直觉思维、模糊思维、阴阳五行模式等。其中整体、意象和模糊思维是不可分离的,都来源于人们丰富的联想。

总之,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说,直觉和领悟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焦点问题,不可言传、缄默之知、默识、意会、顿悟等与直觉相关的内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

2、意象思维作用。意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到了启迪、开拓思维的作用,并能引导科学发现。科学发展过程中很复杂,面临很多变量,一些科学家认为,审美也是导致科学发展非常重要的动机,甚至是更重要的动机。比如狄拉克说: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说: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美国天文学家黑尔说: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无论从事工程或美术、文艺、自然科学等,都不会做出创造性成绩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还认为,所有的重大发明都首先来自于直觉思维。钱学森说:科学上任何小的前进,都要先有一个设想,而这个设想的产生是和直觉思维有关的,现在思维科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直觉思维上。因此,当下创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直接思维,努力让审美逻辑在整个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庄子意象思维创造性启示

庄子推崇意象思维,认为知而不言,言者不知,主张心斋、坐忘,用排除知识欲望之后的心去直接体悟宇宙的真谛,即是“心”为审美活动方法。他追求精神的自由,万物的平等,人生的境界,崇尚自然无为的主张等生活理想和情趣,将现实人生点化为艺术人生他通过意象思维的方法揭示着深刻的理性道理,从这一角度说,庄子是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他那丰富联想的意象思维及其所遵循的审美逻辑,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乃至科学创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庄子审美情趣有于激发人的文艺创造《庄子》一书虽属哲学范畴,但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运用丰富的意象、大量的寓言、奇特的构思和大胆的夸张表达深奥的哲理他所塑造的意象可谓奇特诡异、姿态横生。散文中的意象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是用寓言作为载体出现的,的寓言就是意象的大观园,其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人物意象等诸多意象异彩纷呈。正如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评价: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例如在对鸟的意象的塑造上,就赋予了鸟自由等新意,在对鱼的描写中不仅还原了鱼的本性,还创造性的赋予了它自由、永恒、互化的内涵。可以说,庄子散文各种的意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而且也深化了他的哲学理念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即是说,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即是说虚中方能生出清澈明朗的境界。如中国绘画就大量运用了此方法。意境美是中国绘画艺术之灵魂,在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画面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留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实与有无、阴阳等抽象概念取得了沟通,从而使其范畴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升华。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具体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庄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囊括宇宙、超越时空、无限广大和自由的美,也即是他在《天道》篇中所说的“大”之美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美而大,才是真正的美、理想的美。庄子认同这样一种观念:曾经的美好固然令人留恋,但不要对任何具体之美产生依赖,对具体之美的依赖会因时过境迁而陷入局限、不能自拔。而且,这种局限不仅使旧的具体之美不复存在,还会使新的具体之美无法生成。对于具体之美,更重要的是“乘”着生生不息的大道进行永无止境的创造。用现代美学术语说就是,审美主体要认识到各种美的具体有限性,从而要通过不断克服有限性,来促使审美无限生成。

这一美学思想在他的《秋水》中得到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发挥河伯洋洋自得地观赏浩荡奔腾的河水,错误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当他面对无限广大的大海之美时,就感到河水的有限之美是渺小而不足道了。《逍遥游》中描绘的硕大的大鹏形象,《人间世》中“其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的“栋社树”形象,以及不食五谷、云游四海、逍遥自在、永不衰老的藐姑射山神人的形象等,都是庄子认为的空间与时间、物质与精神上无限自由伟大的美。当然,在庄子看来,大美的极致是无所不至、无所不包的“道”。他认为“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道”不仅大而美,且是一切美的终极根因。

庄子的这种审美观深刻影响着后人们的生活和文学艺术追求。如魏晋士人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率真、洒脱的自然审美观就大受其影响。苏轼从小就崇尚庄子,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尤其是经历贬谪漂泊和人生挫折后,他更深谙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也就对庄子哲学更心领神会,更向往庄子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人生境界。可以说,庄子齐万物一死生的齐物论思想,轻视有限时空,超然物外的“无求”境界,顺应自然、抱真守朴、虚静淡泊的人格追求等,都对苏轼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一词: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这是一首赠别词,上片直抒情怀,表达对悲欢离合的超越。下片借《庄子》语典,表达对名声的超越。整首词既体现了庄子哲学抱真守朴的思想,又表达出苏轼重情重义、关心民生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郭沫若在194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详细列举了鲁迅在词语、题材方面对《庄子》的引用,指出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受庄子影响的反映。

总之,人类的审美具有共通性。哲学家康德说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来自于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融,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碰撞。美,有它的自生法则。在美学层面上,但凡伟大的作品,或是让人感到愉悦的美都不是刻意为之。如果不懂无用之美,没有一颗感知万物的心,就感受不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腻哀伤;不会懂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唯美意境;也品不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磅礴和开阔。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学习借鉴庄子等古代先贤的审美观,努力创造出更多不负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2、庄子无用之用有利于启发人的创造性。庄子《人世间》有一则故事,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天生万物,各有不同,人生在世,各有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

它启示人们,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有时看似无用的东西,经过转换却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大用。历史上像爱因斯坦、华罗庚等很多科学家都有着拉琴、唱歌、吟诗、作画等一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可正是这些文艺爱好,丰富了这些科学家的内心世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创造灵感,从而最终成就了他们真正的科学大家地位。相反,很多人本着有用的态度,盲目地读那些成功学的书,不读与之无关的无用之书,这样就往往造成他们在为人处世中,视野不宽、境界不高,难有大的成功机会。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他们是为了科学而追求科学,并不是以某种实用为目的。即科学的基本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本身而设立的。以欧几里得为例,有一个学生跟他学了几天几何就问,老师我们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脾气一贯很好的欧几里得勃然大怒,“你骂谁呢?我怎么会教你有用的东西,我教你的完全是无用的东西。”越是无用的东西越是纯粹、越是高贵,越是真正的科学。用无用的态度去做事,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精神的愉悦。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很多发现创新,既没有功利经世之用,也不能当衣穿当饭吃,但它却能满足物质之上的精神需求,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希腊人真正把无用的、自由的、纯粹的科学作为真正的科学,从而为后期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用教育方是重要的教育。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即学生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耶鲁大学这种不教知识和技能,看似无用的教育,却能让学生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可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过分地功利化,我们的学生严重缺乏对真理本身的热情、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对宇宙奥秘不可遏制的探索冲动。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是要把这种基于自由的科学精神和崇德向善的人文教养融入我们中华民族仁爱、智慧的土壤中去。

3、庄子大眼界有利于启发人创造性。《庄子》文章汪洋恣睢,诙谐雄伟,机趣横生,想象力强,尤长以形象譬喻表现深邃之哲思。如庄子《秋水》就是一篇内容丰富、启发性很强的文章。文章以黄河之神河伯与海神北海若对话的形式发端。秋水上涨,澎湃汹涌,烟波浩渺,河伯因此自以为大得了不起。他洋洋自得地顺流东下,来到了海边,亲眼见到大海无边无际,才自叹弗如,并诚恳而惭愧地向海若检讨了自己自高自大的过失。接着,海若以智者和哲人的身分口气,用具体事物作比,讲述了宇宙无穷大、物种无限多的“大理”,指出人的思想认识很容易因客观环境的局限而受限,从而自满、自大、自多起来。文章认为要克服“自多”的毛病,就要跳出自己狭隘的生活范围,放眼去看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见见自身以外的大世界,这样便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产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自觉意识,养成纳万川、不自盈的博大胸怀。它启示人们,骄傲自满、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的认识局限,很容易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使其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从而阻碍了社会创新发展。

再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即是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区别,往往在于寿命的长短,所以朝生暮死的菌菇永远不懂白天与黑夜,寒蝉不懂春秋年月的变化。它启示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往往在于智慧的多少、眼界的高低,有的人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自然前途有限;而有的人心怀鸿鹄之志,有远大的抱负,自然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事情,从而能生发出更多更好的创造性想法。可以说,当你拥有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时,心就大了,看事物就有大眼光、大格局、大境界,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远方,任正非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4、庄子转换视角有利于启发人创造性。庄子《杂篇》中戴晋人向魏惠王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一种爬虫叫做蜗牛,它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触氏,右角上也有一个国家,叫做蛮氏。两国经常因互相争夺土地而开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魏惠王听了,指出这则寓言是虚构的。戴晋人说:臣请为君实之。于是接着向魏惠王问了下面的问题:君王认为四方上下有穷尽吗?魏惠王回答说:无穷尽。“从无穷尽的地方遨游回来,回到四海九州,感觉若存若亡吗?”魏惠王说:是“在四海九州中有一个魏国,在魏国中有一个大梁城,在大梁城中有一个君王。君王与触氏蛮氏有区别吗?”魏惠王说:没有分别。戴晋人出了门,留下魏惠王独坐在那里,怅然若有所失

蜗牛,在人们看来是最微贱的动物了,更何况它的两只触角。但是庄子却让魏惠王感到了他的存在与蜗牛并无不同。认为魏惠王自以为难以克制的仇怨,与蜗牛触角上两国激烈的大战一样类似。这里,庄子使用了“转换视角”和“大尺度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使人在无限的时空之中猛然醒悟——既然你看蜗牛触角上的两个国家为屁大点事打得头破血流,觉得很可笑,那么以更大的视角来看,你们魏齐两国之间的那点恩怨,不也是荒谬可笑的吗?

可知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大有差异。对待事物,要主动探究事理,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有时要让思维拐个弯,往往就会有新的觉悟和发现。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事物最大的内在价值,不断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在比较中找出特点,提出方案,这样往往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价值。

5、庄子忘我思想有利于启发人的创造性。庄子《达生》中关于梓庆削木的故事中说出了一些成功之道。梓庆为鲁侯制作鐻(乐器的挂架),看到的人无不赞叹其手艺。他的技巧就是悟出了一个行事运作之道,先要心斋多日,没有一点杂念,全神贯注在制作上。以心神与自然树木相符合,去选木料制作鐻,稍加修饰,器成就可巧夺天工。梓庆的以鐻的形体与树干的形体的树木,在心里互相吻合而取材的道理,就是庄子的顺应自然,以天合天的理念。它启示人们,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创新,无法达到目标,不是因为天赋不好,努力不够,或许我们忘不掉、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

总之,庄子关于道的理论是继老子之后对中国哲学本体学说的深化,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强调万物平等,个性解放,提倡博大宽厚的精神和自由开放的心灵,有助于现代人们思想的活跃和境界的提升。他关于深刻的寓言故事阐述,更有助于启迪人们智慧,过好不一样的人生。他胸怀宇宙,超越自我摒弃世俗,追求审美,是思索最深刻、精神最纯粹的智者。受其影响,国人在哲学科学上,与其说喜欢遵循逻辑推理的规则去发现真理与公式,不如说更喜欢张开想象的翅膀,以诗意审美、感觉情绪的意象思维去认定创造真理。

三、创造性启示需要内在的综合修养。真正的创新,来自于无功利的探索热情,来自于无拘无束的自由探索。中科大刘仲林教授认为,真正的创造还需要内在先进的修养,包括儒释道家的修养方法。如创造需要自然和谐,若创造破坏环境,就不符合道法自然,没有生命力。创造需要灭,就是灭掉妄念,若欲望太强,没有平静心态,不能明心见性,反到妨碍创造,欲速则不达。创造还需要仁,群体合作搞创造,若缺乏仁的调和作用,不能仁心待人,也难以创造出成果。创造更需要有天地的高度,这样才能达到通天人之大创造,即庄子所说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境界。所以,创造是一种包括儒释道思想的实践,是在成物中成已,在成已中成物,是在成已、成物中走向圆满的成功

总之,创新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中国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淮南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习近平总书记说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从保持传统的人文之道,走向跨文理学科的科学之道,直至迈向跨中西文化的创造之道。当下,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应反本开新,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意象思维的独特优势,努力让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启发作用孟祥运

 

参考材料:1、刘仲林教授 《中西会通创造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版       

2、《庄子全书》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年7月版

          3、张岱年先生相关著作等

单位:肥东县撮镇镇人民政府

职务:副主任科员 记者站站长

联系电话:13063217955  

电子邮箱:mxy6708@163.com

邮编:231600

简介:孟祥运,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撮镇镇副主任科员、记者站站长。著有《感悟大道 放歌新村》《漫谈百家》著作,并有数百篇文章在各级报刊、网站上发表,是《安徽日报》通讯员、安徽省管子、孟子、庄子等思想研究会理事。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