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老庄”并列的创始意义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4/10 15:38:25



              “老庄”并列的创始意义

 

陈广忠

 

 

内容提要:

“黄老”学派影响战国、秦汉160多年。《淮南子》首先将“老庄”并列,使“黄帝”退位,确立了中国道家的的正统学派地位,对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老庄”并列,学派,创新,2157

 

 

《淮南子·要略》中第一次把“老庄”并列,彻底结束了从战国稷下到西汉初期“黄老”学派160多年沿袭的历史;剔除了《老子》学派的其它授业与传承者,而将战国庄子确立为正宗继承人,开创了中国道家学派的先河。2157年来,在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老庄”单列时期

1,老子的单列

老子(?前660年—?前500年)生活于春秋晚期,至西汉前期的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约460年,为老子的单列时期。《老》学的传承,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老》学的早期传播。从春秋晚期和战国前期,主要有12人。

弟子类,有柏矩、庚桑楚、阳子居、文子、蜎子等。《庄子·则

阳》:“柏矩学于老聃。”《经典释文》:“柏矩,有道之人。”《庄子·庚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司马彪曰:“役,学徒弟子也。”《庄子·应帝王》:“阳子居见老聃。”又,《寓言》:“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汉书·艺文志》:“《文子》九篇。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汉书·艺文志》:“《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问学者,有崔瞿、士成绮、孔子、南荣趎等人。《庄子·在宥》:“崔瞿问于老聃。”《庄子·天道》:“士成绮见老子而问。”《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传播者,有尹喜、列御寇等人。《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汉书·艺文志》:“《关尹子》九篇。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汉书·艺文志》:“《列子》八篇。注: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②战国稷下黄老学派,主要有田骈、慎到、接子、环渊等4人。其特点是援“黄”入“老”,黄、老并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慎到,《汉书·艺文志》归“法家”:“《慎子》四十二篇。注: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田骈,《汉书·艺文志》归“道家”:“《田子》二十五篇。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接子,《史记·正义》:“齐人。《艺文志》云:《接子》二篇。在道家流。”环渊,《史记·正义》:“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也。”

③战国申韩刑名法术之学,主要有申不害、韩非子2人。特点是援“老”入“法”。《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写有《解老》《喻老》,是战国最早解读《老子》的著作。

2,庄子的单列

庄子和庄子学派:庄子的弟子有“蔺且”。《庄子·山木》:“庄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山木》记载了弟子的活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先生将何处?……悲夫!弟子志之。”弟子称庄子为“夫子”、“先生”。《列御寇》:“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可知庄子有授业弟子。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中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朱熹“无人宗之”、“僻处自说”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庄子》中有的篇章,比如《列御寇》,可能出自弟子之手,这里得到映证。

庄子自立门派:《庄子·天下》中罗列了“邹鲁之士”(儒家)、“墨翟禽滑釐”、“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桓团公孙龙”七派。庄周自立一派,可以称作顺应自然派,或者叫做“天人合一”派。这派只有庄子一人,未免有些孤独。《庄子·天下》中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战国232年间,诸子中唯一评价《庄子》的,是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在《荀子·解蔽》中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唐)杨倞注:“天,谓无为自然之道。庄子但推治乱于天,而不知在人也。”《荀子》的意思是:庄子被天道自然所遮蔽,而不知道人的能动作用。荀子对庄子的长处和缺陷,表述得非常清楚。

二、老、庄并列时期

从西汉前期(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至今,共2157年。

①刘安首次援“庄”入“老”

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高屋建瓴,考镜源流,第一次把

春秋《老子》、战国《庄子》并列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道家的两大源头,开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新纪元。《老》、《庄》并列,此时距离老子约460年,距庄子约150年。

《淮南子·要略》中说:“《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

《淮南子》提出老、庄并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淮南王刘安精研《庄子》,阐发义理,撰成《庄子略要》、《庄子后解》两部专著。在汉代420年的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

第一部,《庄子略要》。(梁)萧统编《文选》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等李善注引淮南王《庄子略要》中记载:“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补注杜诗》注,也作《庄子要略》。

第二部,《庄子后解》。《文选》张景阳《七命》李善注引淮南王《庄子后解》说:“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其间而斗者止。”(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作“庚市子肩”。这两部著作,唐、宋学者还在引用,宋代以后便失传了。

第三,《庄子》的理念,融化到《淮南子》之中

在《淮南子》文本和东汉许慎、高诱《淮南子》注中,明引和大量暗引《庄子》。

明引《庄子》的文句,有1条:《淮南子·道应训》:“故《庄子》曰:‘小人不及大人,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中二句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人”句与“小年”句不同,不知哪家版本为先?

暗引、化用《庄子》的文句,约有数十条。比如:《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而在《淮南子·精神训》中,由《庄子》中二种导引动作,增加为六种:“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猿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更值得称赞的,是《淮南子》中保留了《庄子》的部分逸文。比如:(宋)吴淑撰《事类赋》卷八引《庄子》逸文:“老槐生火,久血为燐,人弗怪也。”注:“燐,野火也。”而《淮南子·氾论训》中说:“老槐生火,久血为燐,人弗怪也。”完全与《庄子》相同。由此也可以知道,《汉书·艺文志》“道家”“《庄子》五十二篇。”而(晋)郭象本《庄子》仅存“三十三篇”,肯定有大量《庄子》原文被删除。

②,《史记》把老、庄入“传”,确立了道家的传承地位

距刘安献《淮南子》(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约20年,司马谈作《论六家要指》。再过约20年,司马迁写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司马迁紧扣《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以明老子之术”,肯定了庄子为老子学术思想继承人的地位,其观点同《淮南子·要略》“老庄”并列,完全一致。

三、“老庄”并列的历史意义

1,开创了中国道家学派

西汉司马谈(?前165-110年)《论六家要指》,特别推崇“道家”: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到了东汉,距刘安献《淮南子》约80多年,班固(32--92)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道家”的源头、宗旨、价值、特点、弊端等,作了阐述:

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汉书·艺文志》收“道三十六家,九百九十三”。其中《老子》类有4。《庄子》五十二篇。注:名周,宋人。

                                                                                                                                                                                                                                                                                                                                                                                                                                                                                                                   《隋书·经籍志·诸子略》收“道家”78部,525卷。其中《老

子》18部,《庄子》21部。其中有(梁)简文帝(503--551)撰《庄

子讲疏》十卷。首开当朝皇帝注《庄》的先河。

《旧唐书·经籍志》收“道家”125部。其中《老子》61家,《庄子》17家。

魏晋时代,“玄学”兴起,为《庄》《老》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颜氏家训·勉学》:“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晋书·列传第十三》:“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晋书·阮籍传》:“阮籍博览群籍,犹好《庄》《老》。”著有《通老论》《达庄论》等。《晋书·嵇康传》:“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幽愤诗》:“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晋书·向秀传》:“向秀,清悟有远识,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经典释文》:“(《庄子》)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晋书·郭象传》:“郭象,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经典释文》:“(《庄子》)郭象注三十卷,三十三篇。注: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为音三卷。”这是传世最早之《庄子》注本。

唐代“重玄”学。“重玄”来自《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马王堆帛书本)“重玄”是隋唐之际成立的道家哲学体系。上承魏晋玄学,下启宋明理学。唐初道教学者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宜以重玄为宗。”《庄子序》:“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冥;钳键九流,括囊百家,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新唐书·艺文志》:“道士成玄英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庄子》三十卷,《疏》十二卷。”成为唐代有影响的道教学者。

宋初“道学”。《宋史·逸隐上·陈抟》:“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 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与高人孙君仿、獐皮处士交游,陈抟“相与谈《易》与老庄,至七日夜不辍”(《仙籍总龟》)。这位118岁的长寿仙翁,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太极图》《先天图》。(宋)朱震著《汉上易传》:“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三传至邵雍。”《宋史·道学一》:“周敦颐,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而周敦颐的接受,《汉上易传》:“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更三传而至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更三传而至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再传至程颢程颐。厥后雍得之以著《皇极经世》,牧得之以著《易数钩隐图》,敦颐得之以著《太极图说》、《通书》,颐得之以述《易传》。”可知北宋道学家的《先天图》《太极图》,来自高道陈抟。

“太极”一词,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相生八卦。”可知《庄》、《易》互见。

2,“老庄”影响古代治政

“文景之治”,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至

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前135年)的67年间,其中汉文帝、景帝统治38年。其治政思想,黄老学派居于统治地位。《史记·孝武本纪》:“窦太后(汉文帝皇后)治黄老,不好儒术。”《曹相国世家》:“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曹参)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少时本好黄老术。”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特别是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至二十三年(649)。“贞观”,出自·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对于“贞观之治”,(宋)欧阳修撰《唐书·本纪第二》云:“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是魏征(580643)。《新唐书·魏征传》:“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贞观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魏征说:天下安危,唯在为政善恶。”“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为心。”“居安思危,处乱思治。”贞观十七年(643),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唐太宗难过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中国道教产生的催化剂

中国道教产生在汉顺帝汉安二年(143)。(晋)陈寿撰《三国志·张鲁传》云: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陈寿的记载,不乏污蔑之词。但是也记录了道教产生的真实情况: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传授。地点:鹄鸣山。理论依据:“道书”,即张陵《老子想尔注》。道徒称张陵为“天师”,也自称“天师”。李膺《蜀记》“入鹄鸣山,自称天师。”天师,出自《庄子·徐无鬼》:“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中国道教产生以后,涌现了大量的道教著作,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西晋魏华存传《黄庭经》。《太平广记》卷五十八《女仙三》:魏夫人者,任城人也。晋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三传五经百氏,无不该览。……于是景林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昼夜存念。读之万遍后,乃能洞观鬼神,安适六府,调和三魂五脏,主华色,反婴孩,乃不死之道也。”《新唐书·艺文志》有《老子黄庭经》一卷,《宋史·艺文志》有《黄庭经》一卷。注:“论人身扶养修治之理。”

《太平经》,东汉著名的道教经典。《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琊人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其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后汉书·皇甫嵩传》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可知《太平经》是张角创立太平道的主要经典。

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是道家系统地论述炼丹的重要的著作。在中国道教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旧唐书·经籍志》:“《周易参同契》二卷。”全书六千馀字,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周易参同契》既肯定外丹,又肯定内养。在讲到内养修炼时说:“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探索人类的长寿延年。

(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籖》。张君房主持编撰《大宋天宫宝藏》,共4565卷。择其精要,纂成《云笈七籖》122卷。内容包括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斋戒、服食、炼气、内外丹、方术,以及诗歌、传记等,摘录原文,分类辑录,保存了大量北宋以前的道家、道教文献。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五十六·道家类》。

(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由邵以正督校刊成的《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由张国祥辑印的《万历续道藏》。两部《道藏》收书1476种,5485卷。这是我国最完整的道教文献。除了道家、道教典籍外,涉及大量医学、化学、生物、物理、气象、天文、地理、体育、保健等内容,卷帙浩繁,包罗万有,实乃中国古代科学之宝藏。鲁迅在 1918820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言不虚。

4,“老庄”开创了中国哲学的先河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创立了许多哲学范畴。

“德”什么?(《德》3401字。)全书出现43次。庄子·天地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郭象注:“万物莫不皆得,故天地通。”德,通“得”。《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者。”房玄龄注:“得道之精而然。”《韩非子·解老》:“德者,道之功”也就是说,“德”是指事物从“道”所得到的特殊规律或特性。《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与“德”有关的,尚有“上德”、“下德”、“有德”、“无德”、“玄德”、“孔德”、“积德”等。

“道”是什么?(《道》2426字。)全书出现76次。有宇宙本源义。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万物。”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有自然规律义。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与“道”有关的,有“常道”、“天之道”、“人之道”、“道纪”等。

作为战国道家的旗手庄子,创立了全新的哲学范畴。

逍遥,《天下》:“上与造物者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游,郭象注中意为:“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即精神自由,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本篇有关的范畴有“无己”、“无功”、“无名”、“无待”,以及“至人”、“神人”等。

齐物,《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秋水》:“万物一齐。”从“道”的角度看,物无贵贱,都是齐一、平等的。《天下》:“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不傲睨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郭象注中以为:“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与“齐物”有关的内容有齐万物、齐生死、齐是非等。

5,“老庄”—中国文学的血液

《老子》是优美的哲言诗,全篇用韵。文辞优美,通俗易懂。运用了排比、顶真、比喻、用典等各种修辞手法,回味无穷。庄子才华横溢,汪洋恣肆;想象奇特,妙趣横生,充满了南方文化浓重的浪漫气息。崇尚自然,高歌逍遥;鄙视功名利禄,追求人格独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

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其思想和为文,深受《庄子》的影响。41岁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不愿逢迎浔阳郡督邮,封印而去。陶渊明叹道: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晋书·陶潜传》)正直耿介的陶渊明,仰摹伯牙与庄周。《拟古》中写道:“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诗中的真意”,出自《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领悟《庄子》美学真谛,陶渊明是第一人。

唐代诗仙李白(701762),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庄子》和道教,已经渗透到李白的血液中。杜甫《天末怀李白》注:“盖白尝从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就是说,李白在744年成为在册道士。李白25岁出川,向天台道宗司马承祯639735)献上《大鹏赋》。》中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有鸟赋》以自广。”其文云:“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李白以“大鹏”自比。李白诗引用《庄子》典故有70多首。如《古风五十九首·其九》:“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月下独酌·其三》:“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其中“造化”、“齐死生”,化自《大宗师》、《齐物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展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抗争精神,庄子、陶渊明、李白,一脉相承。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10391113),酷爱老庄。《和杂诗十一首》,赞美老子、关尹:“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独立万物表,长生乃馀事。”《送文与可出守陵州》中写道:“清新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乌台诗案”,苏轼入狱103天,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遭受巨大打击,苏轼用《庄子》的“坐忘”“心斋”去修身养性,淡泊宁静地面对人生。正如《自题金山画像》所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化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苏轼写下了名扬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前篇有“羽化而登仙”,后篇有“梦一道士,羽衣蹁跹”,道家、道教思想,成了他大难的精神寄托。

6、老、庄指引中国古代科技

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在《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和道家、道教而不是和儒家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科学人道主义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家提供了科学。”这就说明,中国道家、道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力军。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斗柄、太阳、月亮、二十八宿度数以及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的永恒的历法,称为阴阳合历,也叫农历。它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

二十四节气全年为365 14两维之间为91 516度。具体分配情况是:冬至——大寒46 日,立春——惊蛰45 日,春分——谷雨46 日,……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创立,是道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东汉张衡(78139),是著名的天学家、文学家。文学著作有《东京赋》《西京赋》《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哲学上他写过《请禁绝图谶疏》;天文学著作有《灵宪》《太玄经注》;数学著作有《算罔论》《太玄图》。

张衡于117年制成了“浑天仪”,为此他专门写了《浑天仪注》《漏水转浑天仪注》。他于132年制造了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张衡的《灵宪》,是重要的天文名作。他在文中写道: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可知张衡的浑天说,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老子》。

葛洪(384——369),东晋道士,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唐书·艺文志》:“《抱朴子》内篇十卷,外篇二十卷。”内篇中《金丹》《仙药》《黄白》,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另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三卷,成为医学的重要著作。

唐代有高寿药王孙思邈(541682)。《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孙思邈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名也。”

7、“老庄”并列的国际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早已走向了全世界。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老子》的各种外文版本,就有500多种,涉及30多种语言,其中英译本就超过150种。研究《老子》,成了真正的世界性的学问。

德国人克努特·沃尔夫编著《西文道教书目》中,第一部分为《道德经》译本,收书200余种,其中德文64种,英文83种,法文33种,另收有丹麦文、冰岛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等十数种语言的译本。第二部分为《庄子》译本,收书目36种,遍及十数种文字。

外国第一个用拉丁文翻译《老子》的,是19世纪初期的罗马天主教徒波捷。

1823年,法国汉学家莱谟萨第一次把《老子》译成法文。1842年,法国著名汉学家宙兰,参考了70多种注本,翻译出了比较完整的《道德经》注本,在欧洲广泛传播。

1870年,莱比锡出版了德国作家维克多·施特劳斯的《老子道德经》译本。

1884年,伦敦出版了鲍尔费的英文译本《道书》。

1893年,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和助手波波夫一起,参考法译本和德译本,把《老子》翻译成了俄文。

据朝鲜史籍《三国史记》记载:公元3世纪,老子《道德经》、《列子》已经在百济、新罗流传。

对于《庄子》,据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记载,传世最早的是日本岩维肖的《庄子口义抄》(1530)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唐写本郭象《庄子天运篇注》《庄子知北游篇注》,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宋本陆德明《庄子释文》静嘉堂文库藏成玄英宋刊《庄子疏》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藏有唐写本郭象的《庄子天道篇注》《庄子达生篇注》《庄子外物篇注》,唐写本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均系斯坦因所窃。

英国著名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译的《庄子》1891年在牛津大学出版。这是最有权威的一个英文全译本。同时,他还翻译了《论语》《孟子》《道德经》《诗经》等十多种中国古代名著。

1947年哈佛大学燕京学院主编的研究《庄子》的英文工具书《庄子引得》出版,1956年在剑桥重版,为西方庄学研究者所重视

1912年德国汉学家传教士卫礼贤在青岛出版了德译本《庄子· 南华真经》,1923年在耶拿由欧根· 迪德里希斯出版社出版。还翻译了《老子》、《列子》、《周易》等。

1929年芬兰著名翻译家伯尔蒂· 尼耶米宁译过《庄子》。

波兰汉学家德·雅布翁斯基组织翻译过《南华经》,并亲自做序,汉学家雅·赫米耶莱夫斯基做了许多的注释考证,译文符合现代波兰语规范,是欧洲最完整的译本之一。

四、结论

老子、庄子并列,这是淮南王刘安审视西汉之前的数千年文化,特别是考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源流,而做出的划时代的学术判断。二千多年来的历史实践,证实这个分类,是精准科学、富于创新精神的。从此,在中国文化史上,诞生了道家学派;宗教史上,出现了本土宗教—道教;治国史上,出现了以道为主、儒道互补的治国理论;哲学史上,创立一系列新的范畴;科技史上,重要成果,层出不穷;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成为大宗;世界学术史上,站立着中国伟人老子、庄子。这就是淮南王刘安的卓绝贡献。

 

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古典文献学、诗词格律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38年。出版有关专著30部(独著25部,合著5部)。其中中华书局出版《全本全注全译  淮南子》4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北宋本《淮南子》点校等3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刘安评传》(增订本)、《淮南子科技思想》(增订本)、《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等4部。并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24日发表《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一文。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