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子与道廉文化现代价值探微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3/3 10:28:06



庄子与道廉文化现代价值探微

 

杨燕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道教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发展成长的一条最重要血脉。庄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清廉思想的倡导者,在其创立清廉的过程中,将道的思想内涵渗透其中,以大道从简,清静无为,崇简抑奢等信条丰富了清廉思想的内涵,其理论深邃秀永,至朴深奥,虚无恬淡,乃何天德。其道廉理论达到了忘利、忘名、忘我的高深境界。其思想包含诸多“廉洁、廉政思想元素”,两千多年后,仍指导着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我们深刻挖掘运用,是对廉洁、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大胆创新和有益探索,结合当前提出的道廉文化概念,进行探讨,将其与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廉洁社会风尚形成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道廉文化,是指道家与道教思想文化中有关廉洁、廉政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以道家与道教廉洁、廉政思想为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模式。其现代价值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当代廉政文化的科学内涵,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发挥着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作用。许多精辟见解契合了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加强新时期的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深厚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形成廉洁社会风尚的文化支撑,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治本价值;有利于形成崇廉尚洁的价值导向,从而为廉洁社会风尚的形成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支撑。

《庄子的清廉之道》一文中提出:“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虽然他淡泊名利,内心却充满着对世态的悲愤。从他的哲学有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可见其对现实有着强烈的爱憎。世人往往向往富贵功名,付出了自我遗忘或遗弃的代价,却得不偿失。对此,庄子认为,人的生命除了身与心之外,还有灵性的层次。正是这种层次,丰富了庄子的清廉思想,用“道”开拓了廉政文化的先河。”我们也深知,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是古代中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大变革大过渡时代。由于农耕和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私人工商业和诸侯经济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奴隶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内部、奴隶主之间、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斗争无比尖锐,加之骄奢淫逸的生活,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卿大夫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不仅不听周王的命令,甚至各自为政,独霸一方。大小诸侯们在贪求财富、追求政治权力的欲望的推动下,社会进入了一片混乱和无序状态。所以,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他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对人的本性作了扭曲,人们对“名”的追逐蜕变化虚伪,对“利”的渴求畸变为贪婪。“天下莫不以物易为性。”(《骈拇》)“人为物役”使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世俗之人囿于“小知”,视野狭窄,像蜩与鸠一样,讽笑大鹏展翅九万里,追求什么广大和自由,而以生活在榆枋间为最大快活。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他身在陋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他能清醒的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以随顺的心情面对混乱的天下,再从“道”的观点,以及万事万物形成一个整体的角度,洞见天地有大美而不掩,足以使人逍遥其中,乐而忘返。于是,提出了“清静无为”的道廉思想,他认为人生之可贵,在于能分辨不可为之事,以及主观上能调节、把握的态度。名利二字历来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名利权势原本都是身外之物,他们是为生命服务的东西。可人们往往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甚至为了名利权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庄子最终要提醒人的是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我们真正要辩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失我们很多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是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

庄子认为人之肉身是欲望的发源地。由于生存是人的第一欲望,因此,寻求第一欲望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欲望的不断升级乃至失控,最终为贪欲所左右,不仅会阻碍人的良性发展,甚至于加速自我的毁灭。庄子说过一句惊心动魄的话,在我们的这种以圣贤为规矩法度的价值标准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也就是说,从尧、舜、禹大治天下以来,人们无不在以外在的物质标准去改变人的本性。人人都看重自己的一些东西,“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同样是抛去生命,听起来好像很不一样,小人为了一点点利益,可以丢了性命,大家会不齿。士为了名誉放弃了生命,大家会觉得这是应该的。士大夫为了一个家庭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大家会觉得很好。而圣人为了天下的安定而抛弃了个人的生命,这叫做崇高。这世界上有很多的诱惑和迷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就是说,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齐物论”告诉我们原本就没有是非之分,是非都是因“心”而定,都是主观意识的偏见之结果。临财莫如廉,临官莫如正。庄子在《杂物》中曰: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认为名是人类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人类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似乎,在庄子的眼中,名利,成了一种罪过。他认为:过分的爱惜必然要付出很大的浪费,丰厚的贮藏必定招来惨重的损失。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才可以保持长久。庄子有回穿了一身破衣裳去拜访魏王,魏王见状吃惊的说:“先生何以潦倒成这个样子呢?”庄子回答道:“是贫穷而非潦倒,读书人有满腔热情却未能实践理想是潦倒,而衣裳破了,顶多是时不我予,并非潦倒。” 庄子也曾举过一个例子,那些被圈养用来祭祖的 牛,平日吃的是上等的饲料,祭扫当天还披红挂彩,可谓荣耀至极,直到血染利刃,方知大限已到;相对而言, 野鹤平日必须辛苦的寻找食物,然而却能自由自在的 过着安全无虑的生活。庄子在探究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对追逐名利的危害做了深刻剖析,发人深省。他认为,名利心过盛,禁锢天赋,塞人心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凡沉溺于感官享受的人,其智慧就浅薄。名利心过分强烈,会降低灵性。“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抛弃追求虚名私利的杂念,一线生机便从脚跟升起,直达全身。而名利充斥头脑,则会使人变得笨拙。

 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束景南注曰:《无已》主要反映了庄子去知去欲的认识观;《无功》主要反映了庄子无为的政治观;《无名》主要反映了庄子独善其身的人生观,此“三无:观点,对每个人来说淡薄名利,精神上总也多一分快乐。我们知道道德高尚、超脱物欲、不争名利、达到忘我境界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庄子认为,真正的人才应心胸开阔、广博豁达,能容万物于胸中。他主张,忠诚、恭敬、有能力、有心智、守信用、清廉、守节操、仪态端庄、不乱心智,是人才必备的品德。庄子告诉人们,“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能生成万物形质的,正是没有形质的先天之道。拥有众多财物的人,不可被财物所役使和牵累;不为财物所驱使,才能主宰天下万物。庄子不仅仅是劝谏世人与世无争,自己的一身就是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以隐退、不争、率性为原则,突显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这里有个庄子“宁做自由之龟”的故事,被大家广为传诵:“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曾多次直言:“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告诫天下之士须彻底抛弃私心杂念。不贪钱财,不图富贵;不以仕途通达为荣耀,不因生活穷困而失志;不将天下人的利益据为己有。如何在面对名利的诱惑中超越自我,庄子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毫无意义,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看破名利,看破内心的樊篱障碍,以淡泊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浮燥急功近利的世界。

清心寡欲,常思贪欲之害。“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斯宾诺莎认为,如果人们被感官快乐所奴役,沉溺于资财、荣誉和感官快乐的追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名和利不过是限制他自由的束缚罢了,失去了名和利,庄子还能逍遥快乐的原因是他拥有大的智慧。《逍遥游》中许由说的一番话,可看出庄子对于名利的态度来,其曰:“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此话之底蕴实就是说:我只消填饱肚子,再有个睡觉的地方,行了;什么功名利禄,我全不在乎!庄子还认为,追求名利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在《人间世》中举例说,历史上的关龙逢(夏代人)和比干(商代人)就是因为修身求名,结果被国君所杀(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而当初唐尧攻伐丛枝、胥敖,夏禹攻伐有扈氏,则都是为了利,结果是国破身亡。可见,名利是求不得的。所以,庄子的处世原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养生主》)也。道之道,非常道。庄子身为道教先贤,他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高尚境界。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名与利的功名之间,庄子乘物以游心,淡薄功名利禄。他藐视权贵,宁做在泥水里自由自在的神龟,也不愿被权贵和名利束缚,用铮铮铁骨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爱莲说》,用正义之言开拓了春秋战国时期清廉之道。风云谍变,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庄子厚重的清廉思想仍指导现实社会的贤达志士,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廉洁从政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在史海里挖掘庄子的道廉思想,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有益处。庄子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源远流长。其可贵的道廉思想,对于我们建立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党,建立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6]余华青编.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1991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4]王同君,侯文友,邹远修编著:《中国历代廉政思想教育读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5]唐贤秋:《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流辩》,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李洪峰.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建设特色探析.[J].中国监察,2012

 

 


邮箱:372633185@qq.com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