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周故里在安徽蒙城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9/3/2 14:16:13



  •           庄周故里在安徽蒙城




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蒙(安徽蒙城)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形成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庄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相关遗迹

编辑

漆园旧址春常在

漆园为蒙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名,是庄子做漆园吏的地方。明《嘉靖寿州志》载:“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漆园春雨”为“蒙城八景”之一。自汉以来二千多年间,县名屡易,但“漆园”二字不改,永久留在人民心中,记载在历代《蒙城县志》和有关史料中。即在今日,蒙城亦呼为漆园城。

庄子祠

庄子祠(5张)


《中国名胜词典》载:“漆园旧址,又称漆园故城。在安徽蒙城县涡河北1.5公里。商称北冡,周曰漆园。汉之后置蒙县、山桑、蒙郡、涡阳、淝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蒙城。现涡河北故城存小街子,河南岸有漆园街、庄子祠堂。”具体方位在今蒙城县城东北(涡河北)四里漆园镇湘山村姜楼庄西北与刘寨庄以西的大片地带。内城南北长345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9.66万平米。南门在姜楼庄西北200米处,西门城墙位于今洋沟东岸,中间偏北是西门。东城墙在刘寨庄西,南北走向。宋元丰元年,秘书丞、蒙城县令王竞首建庄子祠堂于此城中,现虽为农田,但遗址尚清晰,部分城墙高出于地面。曾出土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青铜器,陶器,戈、矛、剑兵器等文物。近年又发现地下石条小街。此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濮水垂钓拒楚王

濮水,即今蒙城南十余公里的芡河。芡河北岸有个吕望集。据地方志记载,姜子牙曾在濮水边钓鱼。七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庄子仰慕前贤,亦常来此地垂钓。
  一天,庄子聚精会神地坐在岸柳下垂钓。身后什么时候走来两个峨冠博带的大人物,他都没有察觉。
  “老夫子,打扰您了。我俩是楚威王的钦差,奉命前来,恭迎您进王都总揆国务,请上车吧。”豪华的马轿车就停在岸上路边。
  庄子头也不回,继续钓鱼,只听他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我听说咱们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多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毕恭毕敬地把它的尸骨用好布包上,藏在盖有丝巾的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宁可死去,丢下遗骨取贵于庙堂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自由地摇尾游弋?”
  两位大臣说:“当然愿在泥水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喽!”
  庄子郑重地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二位回都城去吧!因为我要像栖息在泥水中的龟那样逍遥地度过残生。”
  这件事出自《庄子·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即此。为纪念乡贤庄子濮水之钓,吕望人民建了“二公庙”(姜子牙、庄周),并在濮水岸边留下二公钓鱼台等胜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分别为二公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经商者、拜谒者和钓鱼爱好者,齐聚吕望集上、钓鱼台前,热闹非常。今二公庙、二公钓台尚存,节假日垂钓者,络绎不绝。

怀古吟咏庄子台

蒙城庄子台有两处:一在蒙城涡河北岸漆园故址上;一在涡河南蒙城东关庄子故居前。历代名士登台赋诗作词甚多,见于书刊的800余首。如宋哲宗元祐年中书舍人、文学家吕南公《过庄子祠堂》诗云:“客过蒙城日欲曛,更寻祠馆拜遗真。文章昔已悲衰世,香火今谁望俗人。诸子异端争土苴,千秋余乱见缘因。祗应叔夜轻狂辈,未是先生入室宾。”曾命蒙城知县重建庄子祠堂的明代中都使张登云、明代巡按郭公周都曾登台留诗,以发思古之幽情。

慕庄名人遗胜迹

秦汉以来,仰慕庄子之学的文人、名士前来蒙城隐居、客居者,代不绝书,最著名的有竹林七贤的嵇康、宋代道家著名人物陈抟和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舜钦,他们都遗下胜迹:
  嵇山与嵇康亭。《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亭在安徽蒙城县城东北隅嵇山上。”嵇康,三国魏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愤世嫉俗,仰慕庄子,曾隐居于此。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于山上建亭,名嵇康亭。嵇山占地面积十余亩。是嵇康当年抚琴学习庄学的地方。每值春夏之际,桃李盛开,绿树成荫,疏竹掩映,碧荷溢香,随风飘散。入夜,月照山头,水色云影,情趣幽然。“嵇山夜月”为蒙城八景之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抟店与陈仙桥,位于蒙城南25公里。《蒙城县志》载:“陈抟店在蒙城南50里,有陈抟卧石及骡蹄石”。陈抟俗称陈抟老祖,字图南,亳州人,后唐长兴年间考进士落榜,从此“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离别家乡,去四方学道。他仰慕庄子学说,饮佩庄子不事利禄、悠悠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便骑着白骡子,来到蒙城南濮水边,见南岸有几户人家,便住了下来,每日徘徊或垂钓于庄子曾垂钓的濮水岸边。后来去华山隐居。为怀念陈抟在这里的一段有趣生活,人们在濮水河上修了一座桥,名曰陈仙桥,把他住过的河畔小村取名陈抟店,后叫陈仙桥。现遗迹尚在,而陈抟店已是个千余人口的集镇了。
  苏舜钦与清燕堂。苏舜钦,河南开封人,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刚进士及第,任光禄寺主薄,就受命做蒙城知县,时年二十七岁。他尊崇庄子,以能够在庄子故乡做知县而感到荣幸,对庄子的“无为而治”领悟颇为深刻。清燕堂位于蒙城旧县衙后面,苏舜钦所建并题名,实际上亦是公堂。《蒙城县志书》载:“蒙自苏公,堂起‘清燕’,洞开重门,卓然千秋仪范。”后迭经加修,此堂更臻完善,到清末毁于兵火。县准备有计划地重建。

留存地名千古传

小城镇以人名、名胜命地名者,一般都是本地出生的为国家和人民做了有益事情的历史名人和他们留下的遗迹。在蒙城历史上,就有庄周(乡、村)和漆园镇(乡、村)。县城南是庄周乡,县城北是漆园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沿续至今。同时城内还有一条漆园街至今仍存。至于以庄子、漆园命名的企业和商品,则随处可见。有这样一件事,1953年冬十月,从河南省商丘来三位姓庄的农民,到蒙城东关寻找庄姓人家,自云前来“认姓归宗”,说他们的老辈人传下,老家在安徽蒙城东关外,因避战乱至河南省落户。当时区乡干部尚记得此事。 [2] 

养牛习俗代代传

王安石写下“民有庄周后世风”之句。这“后世之风”就包含了庄子爱牛和倡导人民养牛。现在,蒙城是中国第一养牛大县,这与庄子倡导养牛有渊源关系的。在庄子的著作里,有庄子喻牛辞相、庖丁解牛、“百里奚养牛”等十余处谈到牛。写牛,构成了他哲学思想顺应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身处底层,居于陋巷,十分了解民情。相传,庄子30岁左右,做本地漆园吏时,拜访老人学到了为官一方,要想为老百姓造福,必须推行养牛的道理,悟出了至今流传于蒙城民间的“老黄牛,人之友,相依存,数千秋”的丰富含意,大力倡导老百姓养牛。他在《庄子·养生主篇》里还记载一位一口刀使用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老厨师庖丁,描述庖丁解牛的绝技。由于庄子抓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养牛这个“牛鼻子”(后世称道士为“牛鼻子老道”,缘于此),在悠哉游哉之中,解决了农民衣食住行问题,成了他无为而治的典型事例。庄子倡导养牛两千多年来,蒙城人民对乡贤庄子怀着浓厚的感情,在养牛和用牛耕田的劳动中,培育了勤劳、善良、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品性和淳朴的民风。 [1-2] 

后世纪念

庄子祠,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北郊。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蒙城乡贤庄子(参见《名人篇》庄子),在涡河北岸漆园故址首建庄子祠堂。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祠竣工时,王竞特请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命工匠刻碑立于祠内。

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旧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千年后庄子故里蒙城才给庄子建祠呢?大家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末年,死后80年(206)即开始了西汉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虽向道,但求的是黄老养生长寿之术,政治上仍尊儒。东汉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确立,庄子虽然也被道教追封为教主,但地位远不及老子。魏晋时期,庄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观、玄妙的宇宙观和虚无的人生观,受到当时玄学的追捧,名声大振,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风气,因而也不曾有人建庄子的纪念场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庄子。

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国大兴建道教活动场所之风,宋神宗(1068--1078)元丰八年(1078),神宗过世,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因其孙哲宗年幼,而垂帘听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涧人,聪明的县令王竟,此时建庄子祠,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庆贺的含义。

明朝天顺(1457--1464)年间,庄子祠被黄水淹没,明万历八年(1580),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重建。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颇为壮观。有逍遥堂、梦蝶楼、卷篷各三间,道舍三间,鱼池桥一座。左为梦蝶楼,右为观鱼台。逍遥堂居中,堂中塑庄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祯五年(1632),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庄子濠上观鱼园,并亲撰《新修庄子祠记》,刻碑立于祠内。门前立丈余高的石牌,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 [3]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