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子养生哲学与马瑞诺夫“宁静法”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8/12/23 17:09:47




 

摘要  P.马瑞诺夫提出的“宁静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灵困惑,进而达到身、心、灵的平衡与宁静。庄子的养生哲学在解决心灵困惑的方法和结果方面与“宁静法”十分相似在识别问题方面,L.马瑞诺夫与庄子都要求人们直面问题,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客观看待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以及归属,初步识别和界定问题。在情绪表达方面,二者都认为过度的情绪反应不利于个体发展,应该保持情绪的平和。在沉思问题方面,二者都认为在识别问题、审视和疏导情绪之后,需要的是理性的回归,深入地思考问题症结的本质,调整和修正认知层面的不足。在平衡问题方面,二者都认为调试好自我心境才是养生和人生之本。

关键词  庄子养生哲学P.马瑞诺夫;宁静法;坐忘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SK2015A018

作者简介:陈红,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当今社会思想贫乏,迫切需要—种能够提供鼓励和治愈的哲学来帮助那些遭受痛苦的人,使他们能够获得面对生活挑战和困难所需要的内在力量。美国哲学心理咨询协会主席L.马瑞诺夫提出哲学咨询的“宁静法”(PEACE)[1] 帮助解决人的心灵困惑,寻找和定位自我,让人生活的更如意快乐。而PEACE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哲学咨询的五个阶段和步骤[2],分别指问题(Problem、情绪(Emotion)、分析(Analysis 沉思(Comtemplation 和平衡(Equilibrium[3]。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他主张处世要乐观,并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幽闲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笼中之鸟虽然饮食充足,但有翅难飞,蹦跳不能,成天低头不鸣,无精打采,因之难以全生。”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豁达多寿”,是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宁静法”与庄子的养生哲学在解决心灵困惑的方法和结果方面十分相似。

 

一、识别问题与道在物中

L.马瑞诺夫(Lou Marinoff)提出宁静法PEACE)中的第一个字母P问题Problem),意思是辨识问题之所在[4]。庄子提出了“道在物中”——即道蕴藏在天地万物之中。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虽无为无形,不可感知,但他有情有信,是真实的存在。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而且鬼神上帝,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庄子描述了“道”的自然规律,若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导致各种人生困境。

L.马瑞诺夫认为,识别问题就是认识什么是经验表象,根据经验表象来探究背后所蕴含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从而探究现象的本质。但是在社会现实中,识别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将经验表象等同于问题,而问题往往隐藏在经验描述过程中,但是经验表象本身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备问题的独立性。因此,人生所遭遇到的通常是问题而非疑问。L.马瑞诺夫认为,若问题比较复杂,那么就需要花费精力和资源去识别,经验表象不完全等同于问题,必须通过理性的抽象思考抽离概念,再以理智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判断,才能够掌握真正的问题。

庄子的养生哲学源自老子之“道法自然”,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所有的矛盾与问题之所以涌现是因为其违背了道的运动规律,背离了自身存在的本质而导致的。庄子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同时又支配着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生长、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就是说,道是万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法则。万物遵循道变化则生长,失去道则会死亡;人们循道而行就成功,逆道妄为便失败。

如何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难题和挫折、失败,及时地排遣苦闷、悲伤、失望、沮丧等不良心理?庄子提出了“安时处顺”,要人们善于适应环境,在艰苦的环境中安然自得,不因外界的环境或个人的境遇扰乱心灵的安静。当生活现状难以改变或遇到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就应当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接受现实,随遇而安,而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样只会徒增烦恼。庄子将“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各种状况皆视为“事之变,命之行”(《庄子·德充符》)。因此,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只有做到安时处顺,就能无所牵累而逍遥自在。因此,人们应该从悦生恶死的情绪中超脱出来,“不乐寿,不哀夭”(《庄子·天地》)。因为“生死皆气之变化”,应该以一种明智的态度来看待它[5]。因此,他对死亡既不恐惧,也不回避,而是采取安时处顺的超脱态度。

L.马瑞诺夫与庄子都要求人们直面问题,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客观看待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以及归属,初步识别和界定问题。L.马瑞诺夫通过探究问题的本质,从而为人解除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庄子则指出了循道而行就成功,逆道妄为就失败,为人们指出了“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

L.马瑞诺夫“宁静法”(PEACE)中的第二个字母E指“情绪”(Emotion),主要是指审视因问题引发出的情绪[4]。情绪表达是L.马瑞诺夫哲学咨询的第二个阶段L.马瑞诺夫认为,如果能够识别情绪,释放其更深层压抑的情感,控制其情绪问题的话,那么心理就会处于一种稳定状态,问题就会获得某种程度的解决。

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不良的情绪不利于养生。如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意思是说人们过度欢欣,定会损伤阳气;人们过度愤怒,定会损伤阴气。阴与阳相互侵害,四时就不会顺应而至,寒暑也就不会调和形成,这恐怕反倒会伤害自身。庄子想表达的就是,大喜和大怒,都可以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如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身体内部郁结着气,精魂就会离散而不返归于身,对于来自外界的骚扰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这就是说过度的惊恐与紧张,就会导致元气的阻塞、耗散、而不能收敛恢复,从而导致体内气虚,进而产生疾病。

L.马瑞诺夫主张必须审视因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情绪,真实地将所经历的情绪建设性地疏导出来,审视和建设性地将压抑的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宣泄,就是体现自身系统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最终达到心理的动态平衡

庄子认为,保持心态的平和,调理心绪,做到无忧,无怒,无惧,无怨,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调和的必要条件。庄子认为,情志可以致病,亦能治病。如“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沉静可以调养病体,摩擦可以延缓衰老,宁寂安定可以止息内心的急促。在清净的状态中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善于在纷纷扰扰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放松,长期保持这种轻松自如的心态,有利于机体的康复。情绪平和放松是保证气血通畅,脏腑调和的重要条件。如果情绪过于激烈,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承受范围。就会导致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L.马瑞诺夫与庄子都认为过度的情绪反应不利于个体发展,应该保持情绪的平和。L.马瑞诺夫认为适当地情绪表达与宣泄可以保持心理的开放性,但是要控制情绪疏导情绪由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庄子则强调心绪对人的健康的重要作用。他对于精神到肉体层面,生理与病理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十分深刻,认为养生防病要注重对心绪的控制与调整。告诫现代人,要重视精神修养。保持恬淡和谐的精神状态以及愉悦平静的心境,排除各种名利和物质欲望的干扰,正确看待并且去适应现实,保持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

三、分析问题与顺应自然

L.马瑞诺夫“宁静法”(PEACE)中的第三个字母A分析Analysis),意思是分析各种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4]L.马瑞诺夫认为分析阶段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解决问题的真正起点。只要人们遇到困境,都必然会经过识别问题、审视和疏导情绪之后,才能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庄子依据“道”的立场以辩证的观念思考问题,让人生充满智慧。《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则阳》中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这就是说,人生过程中安全和危险互相更替,祸福依伏互生,缓慢和迅急互相影响,聚散生死因而形成。这些辩证智慧告诉人们,安危、祸福、得失、成败等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不断变化的。因此,失败是可以改变的,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策略,往往能够转败为胜。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或坏,一切都不是最终结局,而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有助于人们克服思想偏执,避免钻牛角尖而不能自拔,从而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的祸福成败,冷静地面对和应付重大生活事件的剌激,保持一种平和淡泊的人生态度。

L.马瑞诺夫通过回溯类似经验的过程,帮助自己更加了解目前问题发生的症结,有助于更深层地识别问题的本质,进而从中寻找启发或者灵感,帮助思考当下的解决之道。庄子认为生活时顺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做事时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万事万物按照规律自然就可以发展得很好,所以要避免做不符合规律的事。《庄子·齐物论》中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万物各有其合理性。

L.马瑞诺夫与庄子都认为在识别问题、审视和疏导情绪之后,需要的是理性的回归,深入地思考问题症结的本质,调整和修正认知层面的不足。

四、沉思问题与坐忘

L.马瑞诺夫“宁静法”(PEACE)中的第四个字母C指沉思Contemplation),意思是从整体视角看待困扰的问题[4]L.马瑞诺夫指出“对你自己的情况从整体方向建立一致性的哲学观点”,以及“为了从整体地掌握自己情境你必须去思考哲学的洞察、体系以及方法”。通过反思来建立某种符合自己本性的哲学立场,帮助尽可能地完整地思考,所有构成你的情况、你的世界、以及过去至今你所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的哲学理念或价值观。

庄子则以“坐忘”的方法从整体视角看待困扰的问题。“坐忘”即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堕肢体,即是离形,就是忘身并不是简单地忘记身体的存在,而是要消除由眼、耳、鼻、舌、身向外驰求所产生的无止境的欲望,摆脱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种种牵累,凝神聚气,反观内照,实现对形体的超越。黜聪明,即是去智,就是要摒弃人世间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智慧,去除由知识累积而形成的种种成见和障碍,即能达到“无己”的境界。所谓“离形”,并不是抛弃形体,而是意指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所谓“去智”,去掉的是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伪诈。贪欲与智巧都足以扰乱心灵,扬弃它们,才能使心灵从纠结桎梏中解放出来,而臻至大通的境界[6]“同于大通”指放下一切,故没有分别、烦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庄子通过潜意识的层面的展开,让人们从喧哗繁杂的世俗生活中暂时摆脱出来,忘却天下万物,忘却自我,无思无虑,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在虚静恬淡的状态中得到暂时的休憩,通过身心松弛的技巧缓解压力,消除内在的心理紧张,缓解焦虑心理,进而达到心理平衡。

L.马瑞诺夫和庄子都认为沉思问题这一步是澄清概念和对人们自身经历洞察的关键一步,是从更深层次理解、把握和洞察问题,进而整合自己的形体条件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和谐整体。

五、平衡问题与身心自由

    L.马瑞诺夫“宁静法”PEACE)中的第五个字母E平衡Equilibrium:找出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观点时,其身、心、灵将逐渐趋于平衡[7]L.马瑞诺夫指出“平衡”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平稳的状态。L.马瑞诺夫认为平衡作为一种境界或状态,不仅能解决问题或难题,而且还能够增进对自己本性或本质的整体认识,并且因为这样的整体认识,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未来的安心与自信,而这样的心理状态,马瑞诺夫称之为“平衡”[8]

    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由的,“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但现实中却少有人能自由。人生在世如同“游于界之毅中”《庄子·德充符》。所以,我们要尊重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看待人生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身心自由。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有待”与“无待”,指出如何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实现精神上的自由[9]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或有所期待,是指人实现某种愿望、要求要承受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待就是无所依赖或无所期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宋荣子列子,都有所待大鹏展翅高飞要凭借风力,蜩与学鸠远行要提前准备粮食,野马、尘埃要凭借空气才能游动,列子御风而行同样是有所依赖的。这就是说,人如果摆脱不了对外物的依赖,就根本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境界[10]庄子认为,人只有忘掉自我,消除物与我的界限,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完全摆脱外物的束缚,才能达到无待的境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即是逍遥之境[11]

    L.马瑞诺夫平衡”与庄子的“逍遥之境”都力求通过调整自己的问题、整合自身的内在与外在的潜能最终达到身、心、灵整体和谐的一种境界,快乐地生活。

现代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产生抑郁、恐慌、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而对于许多精神问题,仅仅依靠吞服药物和心理调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活观念以及思想方式的开导和转换。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具有生物性、心理性两大防御体系。前者是人体的生物免疫系统,后者指人的良性情绪功能等心理作用。心理活动是人体组织器官对外事务反应的集合。在这些器官的调解下,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保持动态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受到破坏,人失去了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就会产生各种疾病。正如L.马瑞诺夫和庄子所言,调试好自我心境才是养生和人生之本。

庄子哲学关注人怎样从人生困境中解脱出来,倡导顺应自然以适应环境、安时处顺以调情绪、辩证智慧以调整认知、心性修养以安心志,通过坐忘心斋”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L.马瑞诺夫的宁静法通过概念澄清与分析的方式,引导来访者沉思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而达到身、心、灵的平衡与宁静[12]要求人们正视现实,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生活。

总之,庄子崇尚的顺其自然,不去贪图名利而去享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乐趣正是我们所要回归的一种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尤淑如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与马瑞诺夫的宁静法”[J].哲学与文化,34.12007.172-78.

[2] 黎建球C.I.S.A.理论的实践与应用[J].哲学与文化,34.12007.15

[3] 陈红.马瑞诺夫哲学咨询方法分析[J].兰州学刊,20158):107-110

[4](美)马里诺夫著.柏拉图灵丹:将永远的智慧应用于日常问题[M].郭先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 孙亦平.从幸福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J].南京社会科学,20126):33-38

[6] 陈鼓应.老庄新论[M].商务印书馆,2008.

[7] 陈红.哲学咨询的兴起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122):28

[8] 陈红心理超循环系统模型在哲学咨询中的运用[J].系统科学学报,20172):7-10

[9] 汤晓丽“有待”和“无待”看庄子的逍遥[J]青年文学家,200913):33

[10] 王光松.<逍遥游>中的人生境界[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2):13-16

[11] 王英娜.在有待中实现无待的追求——庄子<逍遥游>解析[J].理论界,20122123-125

[12] 陈红.哲学咨询:一种思想治疗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域外版),20166.6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