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子美育:以追求美好生活为旨归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12/10 12:53:37



庄子美育:以追求美好生活为旨归

 

              蚌埠医学院  孙永建

 

在春秋战国时代,针对社会大转型大动荡和人的问题,庄子从社会美育实践和美育思潮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的美育理论,力图为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目标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一、挖掘庄子审美教育思想

庄子美育是庄子以感性形象为载体,以情感活动为媒介,采用愉悦的方式,在对各中美育思想的分析批判中,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描述分析中,潜移默化教育人们,构建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审美意识,形成人生艺术化的审美态度,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把握庄子“大”“小”美育的辩证统一性

庄子以人的本性精神是否是自由是否受束缚,把美分为两类,在进行审美教育时,也依此分为两大类美育。

(一)“众美”的美育

1、自然美育

1)利用植物植物质地之美进行教育。名叫石的工匠,来到齐国,“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弟子”说“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人间世》)“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天地》)美好的艺术作品与废弃的边角料,都是失去其本来真性。

2)利用各种自然景物之美进行教育。

简约小巧精致之美育。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山木》)留恋小美,放松警惕和安全意识,则面临危险,劝导人们要注意保持冷静,清醒认识当前局势,采取正确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秋天河水奔流美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与“大美至美”比起来,“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海壮美的教育。“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秋水》)阐述人们不宜自满自大,个人思想见识在无限的宇宙中是有限的,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心胸开阔、包容万物。

宇宙之美育。对天地日月云雨风的描述中,提出原动力的疑问和探索,鼓励激发敢于质疑探索的精神。“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天运》)

山林掩映家乡隐约美的教育。“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则阳》)说明对于超越时空的真性情、硬道理、铁规律的认识、了解、掌握,让人感到振奋与欢畅,心情愉悦。

鱼虫马鸡从容美的教育。濠河水里的“儵鱼出游从容”。对鱼是否自由快乐的分析指出对认识主体的变化会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教导人们不宜固执己见。(《秋水》)“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养生主》)自然界里的鱼马鸡等动物逍遥自在,不希望被人为束缚、限制,违背自然运行规律。

2、社会美育

大自然事物之外,庄子还从人的社会活动中对人们进行不辞劳苦不知疲倦的美育教导。

1)人物形象类美育。“无庄之失其美”,名叫“无庄”的美女,闻“道”后,不再打扮化妆护肤,忘记自己的美丽。(《大宗师》)

“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话锋一转,提醒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创新认识:“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齐物论》)美有相对性,提醒人们要意识到要实事求是,不要固执己见,既敢于自我肯定有自信,也要敢于自我否定有创新。

“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田子方》)“美人”遇到“真人”,境界格调差距很大,既要认识有差距,也要不断努力争取。

宋国一家旅店主人的两个家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店老板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通过人物形体美丑与精神美丑的比较,教育人们“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山木》)要在美善贤良、文明创建方面,要戒浮躁、除虚名、破俗套、去功利,通过谋实事、做实功、求实效、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来赢得爱戴与贤名,而不是通过追求贤声远达的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来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

2)才能类美育。“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通过描述分析,警醒人们要谦虚谨慎,“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人间世》)教导人们要认清现实,科学决策,理性决策,不宜过分夸大某种特长才艺的作用与效用,超过实际情况,就理所当然的失败,容易碰壁也很危险。特别是告诫领导干部要“有所怕”,才能站得稳、活得长。

3)饮食服装音乐类美育。“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至乐》)“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社会“至治”程度下的生活美育。(《胠箧》)生活用品美育,需要在和平友好的社会环境里能生产创造出来。人们只有在社会治理良好的环境里,才能有心情有信心有耐心去欣赏美、创造美,还提醒人们要有良好的审美心态。

4)社会治理类美育。倡导各行各业的人们要爱岗敬业,争做最美职业劳动者。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处其事,乃无所陵。”(《渔父》)美政美俗,从我做起。

5)战争斗争类美育。通过艺术地描述、批判或赞颂战争,让人们深入认识战争本质,实现战争目的。“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 让王》)“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天道》)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大宗师》)

这些属于“天下之美”的审美教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与“大美至美”比起来,“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这些“众美”,都跟从并汇聚在“大美”周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

社会各种审美意识都向最高尚的审美意识看齐。庄子通过“众美”的描述、分析、批判,告诉人们要追求“大美”“至美”,保持真性情,把握规律性,提振精气神。

2、“大美”的美育

高于“众美”美育是“大美”“至美”美育。大自然自身具有最高的美育功能。

美育的境界有大小之分。勤政廉政,真心真意关心老妇幼老弱病残孕弱势群体,切实解决群众疾苦,但还不够美好。“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庄子一以贯之地教导人们要努力学习、探索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认识、掌握了“至美”,即可达到了“至乐”心境和胸怀,从而成为“至人”。(《田子方》)

客观世界规律性美育,即淳厚素朴天性美育,无以伦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明白于天地之德”,是“大本大宗”,能“与天和”“均调天下”,“与人和”。(《天道》)这是最高境界的美育,天下全人类普遍得实惠,有获得感。

三、庄子美育具有鲜明特质

根据庄子美育的两大粗略分类,可以归纳出其主要特色。

(一)大量借助感性形象

《庄子》文本创作“以厄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使用大量形象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进行审美观念的批判、宣讲和重塑,比《论语》《韩非子》等更加丰满鲜明。自然景观形象有大量的天地日月山水风雨等无机物和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社会景观形象中包含个人的语言、行为、功业等,还有劳动实践、社会事物,战争、集体活动、劳动建设。形象或真实或虚构,简笔刻画,简短和鲜明。

(二)美育存在两面性

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美育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也可能产生坏的结果,即善果和恶果。美育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是“恶育”,产生恶果。真善美与假丑恶,都有两面性,是运动变化的,美与恶有差异但也有内在联系,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美有特殊性,不可机械模仿。“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天运》)对美的理解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导致了假丑恶的出现。特别是对繁文缛节、野蛮改造,造成人性扭曲和社会秩序恶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儒家美育的理想人格有相对性局限性。“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大宗师》)

庄子美育突出地关注各种畸形人、丑人丑物,让形象丑恶的畸形人和物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形象丑而精神美。

(三)激发情感活动

庄子美育,借助文字对社会现实进行描写和分析,激发人们感情共鸣,体验庄子的满腔热情和远大理想,对自然、社会及个人行动核心是个人行为,产生了新的审美认识,形成了追求轻松、自由、舒适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行为,解放思想束缚,实现了以美育人的目的,让人们生活美起来。庄子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愤怒与深刻的批判态度,超过了先秦诸子,深深感染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奠定中华文化的情感基因。“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美育本质特性是通过审美分析和批判,改变人们审美认识,提高审美修养,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四、庄子美育是时代思想、社会变革的结晶

庄子美育思想特色,来源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一)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

庄子美育思想离不开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美育思想意识的批判、继承和吸收。《庄子》涉及人物四百多个,神话人物如黄帝、许由、尧等;真实人物如孔子、颜回、子路、惠施、列子等;各届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如“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法律之士”“枯槁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剑士”“农夫”“商贾”“庶人” “方士”“百工”,木工、石匠、商人、猎人、林业工人、渔民、厨师、屠夫、游泳健将、造轮师,帝王将相、圣贤、辩论家、相者、隐士、强盗等,还有众多虚构的人名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甚至拟人化的形象代表不同或相似的权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这些从事不同职业劳动的利益集团,对社会治理的提出多种多样的设计规划。意识形态领域论战比较激烈。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较量客观存在。“儒墨”“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齐物论》)。《庄子》19篇文章34处提到孔子,引用孔子的言论28 处,对包括孔子、墨子、惠施等思想家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现象进行批判或肯定或推崇,开展了必要的舆论支持和斗争,形成庄子具有“亮剑”精神的美育思想,形成了侧重心理领域、侧重理想人格建立的庄子特色美育思想。

(二)战国时期社会大转型大变化

战国时代社会现实动荡,让人无法成就事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恐慌与迷茫,只是保全性命苟且活着。“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国际社会也并不太平,如卫国国家领导人“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人间世》)社会名利思想、社会价值追求和人格扭曲,不惜一切夺名争利,“死名”“死利”,“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导致“残生伤性”(《骈拇》),过分崇拜物质,导致尊严丧失殆尽,“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列御寇》)社会道德突破无底线,法律严密束缚人的个性活力,“匡天下之形”(《马蹄》)。求名牟利的单向度社会现实生活让人过度疲劳,身心俱疲, “皆生人之累也”(《至乐》)。

所以,庄子美育思想理论渊源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批判吸收诸子各家思想,反映和吸收社会各阶层思想成果,还从大自然运行的观察总结中,吸取客观世界探索成果,从而构筑了庄子特色的美育思想体系。

五、庄子美育肩负重大历史使命

庄子美育思想以“人心”为本,关注人们根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一)庄子美育的社会目标

庄子美育的目标是实现最美好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实现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善治天下”(《马蹄》)“天下大治”(《在宥》)“治世”(《天运》)“治国”(《人间世》):人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美良好,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人民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了大团结。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胠箧》)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

“至德之世”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安全感增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价值追求。这是在对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和秦前封建社会早期的社会批判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乌托邦”社会理想。

为了实现社会的“善治”,庄子提出更为具体的奋斗目标:“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天地》)。

(二)庄子美育的个人使命

庄子美育个体层面上的目标是让大众人人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逍遥游》)“真人”(《大宗师》)“德人”(《天地》)“廉士”(《刻意》)“贤人”(《山木》)“君子”等,这些人共同特点是精神自由解放,不受陈规陋俗的旧观念束缚。

1、圣人。庄子美育中在批判吸收孔子理想人格“圣人”时,创新了“圣人”内涵。虽然圣人功劳巨大的,但是如果突破某种品行底线(失去人心、偏爱、取悦外物乐此不疲等),庄子仍然认为不合格,因而不是圣人。“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大宗师》)

庄子有时把圣人细分为两种“圣人”典型:有“才”无“道”的圣人和有“道”无“才”的圣人。“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大宗师》)

庄子也认为:圣人有时也难以避免名声、实利的束缚,也要受到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左右,不能超越现实社会条件限制。“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人间世》)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新观点新警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与德国哲学家美育家尼采“上帝已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要重树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观。

因此,圣人也有所为有所不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齐物论》)

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包括“圣人”美育观的否定中有肯定,并没有全盘否定,正如对老子思想没有全盘肯定一样。

2、贤人。“贤人”有两面性。“贤人”正向品质有:“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山木》),“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贤人”负向品质有:“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徐无鬼》)

3、真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其状義而不朋,……天与人不相胜也”。(《大宗师》)“真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徐无鬼》)“能体纯素”(《刻意》)。“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田子方》)“死生”和“爵禄”干扰不了(“无变”)。具有高尚品质,“仁义,真人之性也”。(《天道》)还能免除外界束缚刑罚和内在心理纠结、思想束缚,“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列御寇》)。

4、至人。至人毫不隐瞒,也不劳烦心神,理想信念坚定。“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得至美而游乎至乐”,“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田子方》)“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天运》),“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天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

5、德人。生活富足,言行中优雅,无忧无虑。“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天地》)

6、神人。这是形神兼备的最美人物。“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上神乘光,与形灭亡”,“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天地》)

7、君子。庄子美育中对君子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方面有肯定,更多的是对君子的没有摆脱名利束缚方面进行反复否定批判。一是肯定方面:“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知北游》)“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田子方》)“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在宥》)二是对君子的不留情面的否定批判中寄托着的是整改的美好期待。“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田子方》)“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地》)“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骈拇》)“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让王》)对孔子美育倡导的“君子”理想人格,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了关切人心的期待。

庄子根据觉悟程度,把理想人格,排序为至人、神人、圣人、贤人、君子、小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外物》)

从庄子对诸多理想人格描述宣讲中,可以发现其共同秉性是“知道”“安道”“得道”(《知北游》)“闻道”(《大宗师》)“体道”(《知北游》)“学大道”(《渔父》)。这可以说是庄子美育的最高目标。这些理想人格,精神自由,不为物欲左右,没有沉沦在审美感官中,没有把物质利益的追求与物质享受当做人生全部目标,注重追求精神的愉悦,追求最高的人性真实愿望,实现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可以说是做到了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从而“得养生”,“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减轻健康负担,才能保证和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

庄子美育站稳人的立场,一切是为了人,深深扎根生活,紧扣民众心理状态,回答时代课题,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引导人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没有缺失历史担当,没有缺位失语,因而其美育思想具有持久的激情与生命力。但是当代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奋斗目标,需借鉴庄子美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