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展示
主页:详情展示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源:庄子研究会    时间:2017/6/27 22:24:52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研究庄子思想,就是要领悟道家文化的精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从而促进社会发展,顺应规律,合乎民愿。

庄子思想,崇尚高远,鄙弃功利,法天贵真,顺时应势,许多精华部分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借鉴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理念中有很多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他的顺物自然思想对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庄子思想引领我们的智慧人生

庄子《逍遥游》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人还有什么可仰赖的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劳和利禄,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大宗师》塑造的“真人”,就是一种出世、逍遥、无为、超越的理想人格。可见,庄子追求的人生榜样就是“至人”、“真人”,至人、真人就是得“道”之人。

一个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就会对社会一无所求,不会为外物所累,精神世界就可以永远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无待的,是超越时空局限的、无条件的、绝对而又永恒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外在的物质性的自由,而是内在的心灵精神上的自由。一个人不自由的原因,不是源自于外界,而是源自于内里,源自于个体心灵的自我束缚,即心存“桎梏”、怀有“心结”。《列御寇》曰,“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意思是说,那些“至人”,精神归向于无始,且达到玄冥、迷茫、空洞而虚幻的境界。庄子追求理想精神境界,就是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实质是在一种安宁、一种理智基础上,通过精神修养达到消除死亡恐惧、超脱世俗纷扰,从而形成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一个人达到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境界,逍遥本真地生活,并不是万端放下、万念俱息才能达到的,并不是无事、无所牵挂的悠闲之乐。其实,无为、无事,并非不做,并非没有事做,而是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大宗师》曰,“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有金刚不坏之身,而是说水濡火热的只是人的形骸,却不能影响真人的至性良知。外界的一切困厄,纵然能阻碍躯体,但真知却丝毫不受影响。一个人达到了逍遥状态,就会坦然面对厄运和生死。

深读《庄子》,发现庄子看开人世间的一切纷争、功名和利禄,教导人要真实地活着,活得像个真正的人。庄子所呼唤的是人的天性,亦即人的本真之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只有抛弃那些功利目的和行为,才能够摆脱各种人为枷锁的束缚,人的本真之性才能够得以恢复与解放,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自由逍遥的境界。

 理想是人对未来的憧憬,信念明确前进方向,激发上进的动力。庄子的理想尽管不是要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而是要唤醒人们追求生命的安顿。庄子的理想人格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当今时代,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容易导致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戾气严重,个体自我往往湮灭在物欲中,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徐无鬼》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庄子认为迷恋和贪婪钱财、权力是最为可悲的。庄子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就是个体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所奴役,避免人的本性的丧失,警惕人成为异化的人,就必须保持自我批判精神,追求一种超越世俗、名利、自我的逍遥境界。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对快速发展、开放多元的时代,面对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人的欲望与现实猛烈冲突,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冲击,发生了扭曲。有很多人为金钱、权利、地位所奴役,商场中不讲诚信,尔虞我诈;官场上勾心斗角,权钱交易;工作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生活上讲排场比阔气,忘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社会各层面都有见利忘义、荣耻不分、黑白颠倒的现象。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危机,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抑郁、焦虑、自杀、他杀等现象频发。活着的活得异常辛苦,死去的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人们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框架,让心灵解脱。而庄子“不为物役”的思想就是关于如何获得精神解脱的,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保持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对当今社会追求奢华、功名和利禄的人们很具有警醒意义。

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信仰。一个有崇高信仰的人,必是一个具备高尚道德的人。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诚信缺失和道德低下的现象,大家深感忧虑。道德使人具有非凡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内在之德,是心灵中孕育的德性光辉。庄子在《德充符》中,写了六个残疾人,三个是刑余之徒,皆斩一脚,三个是所谓丑八怪。论外形,六人真是糟透了。论内德,却充实,光彩照人,可敬可爱,能使孔子心仪, 遥尊为师;能使相爷改容,当面道歉;能使君王信任,委以国政;能使民女追求,欲嫁为妾。庄子讲述这些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外的道理。“充于中”的“德” 的魅力让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忘掉他们形体的残缺,而追随、敬仰他们。庄子说,德高而形有所忘。也许我们在为自己长得丑而自卑,而庄子教导我们唯有道德心灵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打开心结,追求知识和美德,让德性之光伴随你左右。我们在发展才智的同时,要注重人格的提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社会道德建设;在培养年轻干部时,要注重德才兼备,突出以德为先。

庄子的理想人格对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借鉴意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一个人信仰信对了,就会受益一生,信仰信错了,就会毁了一生。通常说,信仰、信念、信心是安身立命的“压舱石”。长期执政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其实质就是信仰危机。信仰动摇,政治上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变成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理想、缺少信仰、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从庄子提出的“至人”、“真人”得到启发,志存高远,牢记宗旨,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庄子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大自然的本源,又寓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人在浩淼的宇宙中,与广大无比、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相比,微不足道,人属于自然,应该尊重自然,尊重“道”,用“道”来审视万物。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类只能屈从自然,任由自然摆布,因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限。但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力量达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地球已经在人类的掠夺与摧残下变得满目疮痍。很多人开始蔑视自然,把自然界当成统治的对象, 甚至把人看成是万物的主宰。人类不再将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认为高于自然,一跃而成为整个世界的最高价值体现,并且完全沉浸在战胜自然的欢悦之中。这样一种主人意识对于人类是危险的。原因在于只有脱离这个世界,站到这个世界的对面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我们的对象,但我们无法站到世界的对面。正如庄子所反复揭示的,世界不可能是我们的对象,因为我们就在世界之中,是世界的一个构成部分,所以,就不能脱离这个世界的规定。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对象来控制,其结果是不仅不能控制它们,还会被它们所伤害。“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知北游》)只有忘掉所要控制的对象,才能够融入“对象”之中,当人不把自己当作是控制对象的主体的时候,他才能够获得自由,才能与外物和平共处,互不伤害。

而现实是,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的人们却总是尝到自然界赏赐的苦果,如气候变暖、雾霾天气、沙尘暴、资源匮乏、食品污染等。人类对大自然的压力不断增大,大自然势必会增大对人类的惩罚,如此下去必然导致矛盾激化。如今的生态危机是众多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浪潮推动的经济急剧扩张和激烈竞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几乎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时候,东方发展中国家却为赶上西方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施行急速而庞大的发展计划,从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要加速发展本国经济,这个愿望是没有错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相信这样一个简单化的推理: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大越好。这实际上就是对重视整体和谐、主张自然渐进的精神的反面例证了,或者说是与“顺物自然”背道而驰的。一些地方错误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含义,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竭尽有限资源为代价,坐着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错事。的确,经济发展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心情越来越糟糕,幸福指数并没有因为物质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所以,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过剩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制造垃圾,就是把好东西变成垃圾,这样就把能源搞没了,把水、空气、食品搞污染了。因此说,适度竞争产生活力,过度竞争使人身心疲惫。

庄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惨景,“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宥》)我们如今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也许我们满足于经济总量增长的神速,可是我们更要看到我们是以牺牲多少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庄子及时提出了“天与人不相胜”的命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夫明白转天地之德者……谓之天乐”。(《天道》)因此,他要求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无以人灭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与物”。与大自然交流情感,将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振奋!故庄子满怀深情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所以,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匡正当代人认识自然的态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改进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弥足珍贵的参考价值。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些重要论述都闪烁着庄子思想的火花。可见,庄子的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美好乡村都有借鉴意义。

 三、庄子思想辅弼为政者治国理政

首先,庄子的“无私”思想值得借鉴。《应帝王》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政者只要顺应潮流,呼应民意,淡漠名利,不把私欲掺进治理天下之中,天下就可以大治。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与庄子的“无容私焉”是相通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顺广大人民翻身求解放的要求,应上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兴起之势,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道;近三十多年来,我们党顺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要求,应世界一体化发展之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之路,这就是道;目前,发展到了新时期新阶段,顺应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的要求,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实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最高的社会发展之道。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的结合点,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庄子“顺物自然”思想也值得借鉴。顺物自然就是顺着自然万物的变化,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有为”政治的政府。“有为”也好,“无为”也罢,关键是看在治理社会和发展经济中是否遵循各自发展规律。如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这种“有为”也就是“无为”。若相反,尽管是取“无为”但还是未得其“道”。过去以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今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大搞形式主义,如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等等,都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用庄子的思想来审视,确有值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地方。

再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庄子“无为”的思想方法,政府就必须简政放权,少伸或不伸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即减少审批等微观干预。若要有为,也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这种有为,本质上还是“无为”。因此,凡是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都要交给市场,依靠巿场机制来调节,政府不要过度干预。各个巿场主体在遵从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价格信号,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优胜劣汰。但是,巿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又是一条无情的“鞭子”,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同时,也会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带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发挥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从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是政府的无为而治、顺物自然,政府的“有形手”与市场的“无形手”,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政府的执政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这就是庄子思想给我们治国理政的启发和思考。

四、庄子思想启迪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思想,如身心和谐、家庭调和、社会和谐等等,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和借鉴意义。

庄子认为,“和”是人的生理调适的完美状态。《人间世》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只有气是以虚静空明应接万物的真道。修持真道,才能达到虚静空明的境界。这种虚静,就是“心斋”。“心斋”,即内心的斋戒,指的是排除外界干扰,潜心修行去体认大道的一种方法。在这里,庄子强调恪守内心修为的清静,掌握体悟并接近大道的方法,从而达到致“和”的大德境界。人只有内心和谐、恬静了,生活、工作和学习才可能逍遥自在,游刃有余。

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则阳》曰:“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即有时不用说话而是以和气待人,与人相处不久就能使人感化,就像父子相处融洽关系一样。庄子还倡导亲属之间应长幼有序、和美相守,主张家庭和睦美满。《渔父》曰:“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意思是,人的幸福生活,既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家庭内部关系的融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会有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这样和睦逍遥的人际关系,就是庄子所谓的“人和”。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消解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很有帮助。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物质利益至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时有出现。如果人们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最终会使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友情淡化、关系冷漠,整个社会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财富发展的同时,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除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外,庄子逍遥思想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因为法律只能惩恶于事后,不能防患于未然。庄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昭示了人道主义的道德旨归和伦理向度,对全体社会成员完善自我心灵、提升道德境界、摆脱物质的诱惑和金钱的奴役、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天地》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意思是道德彰显的社会,人们不崇尚贤能的,也不运用聪明才智,君主就像树梢一样,虽高但不尊崇,民众就如野鹿一样自由自在彼此和平相处。庄子在《马蹄》、《天地》等多处提到的“至德之世”,就是“得道之世”。不难看出,庄子的“至德之世”展现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生活安定,民风淳朴,天人和谐的理想王国。这样的平和之世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范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就美在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美丽中国与庄子的“至德之世”同出一脉的,而且是对庄子“至德之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另外,庄子思想对世界多元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也有启发。庄子主张“齐物”的世界观,也就是多样性的世界观。庄子的多样性的世界观的最终目标是大同世界。庄子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齐物论》)他认为真理没有边界,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在大国强权政治泛滥,文化侵略肆虐的当代,庄子的多样性的世界观便具有借鉴意义了。面对大国文化入侵,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尊重各国文化,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前提下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取长补短,发扬光大;在协调的基础上肯定对方,追求言论自由,反对一国独霸、强权政治。同时,也应倡导多元化的文化观,追求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提倡多种文化并存,求同存异,促进全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走向大同世界。

文化是多样的,制度是多样的,发展方式是多样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语言习惯也是多样的。总之,按照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平等的。而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要让各客观主体平等竞争,自由发展,优胜劣汰,这样才能构建一个丰富的世界,繁荣的世界,和谐的世界。

                                蒙城县宣传部庄子研究课题组(执笔:张洪涛 侯廷飞)


全站搜索
百度地图